浅析大数据背景下高职数学的信息化教学

2017-05-30 12:28秦娟
科技风 2017年9期
关键词:大数据信息化数学

摘 要:大数据背景下,网络早已不仅仅是学习的工具和载体,而是学习的生态环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面临的是更开放的大数据环境。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更应该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求,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效果。文章就高职院校的数学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给出相应措施。

关键词:大数据;信息化;数学

大数据时代,全国各大学校纷纷掀起大数据应用热潮。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也受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于教师的“教”,可以全面把握好学生每一个阶段的学情信息从而不断调整其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来说,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汲取知识和各种正能量进行充电。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面临的是更开放的大数据环境。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更应该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求,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效果。数学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在课程设计上还较多地沿用传统思想,存在较多的实际问题。为求更佳的教学效果,摆脱枯燥单一的枷锁,迫切需要改革。文章就高职院校的数学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给出相应措施[ 1 ]。

1 了解学生学情,提高学习兴趣

通过对学生资源信息化平台数据统计,对高职院校学生每一阶段数学成绩分析发现大多数学生数学基础极差。并且,由于一些学生在中学数学学习中已经出现厌烦情绪,这部分学生学习基础稍差,学习兴趣不高。课堂上就是睡觉+手机,而课外却是生龙活虎,阳光自信。面对学生睡觉+手机的课堂模式,如何摆脱这种困境呢?充分利用手机的各种功能和网络资源,如数学相关微信公众号、“一起刷高数”等APP、数学软件、微课、网络教学平台等,利用各种信息化平台,为教学和学习提供方便。带着问题进课堂,学生积极互动,探求新知,参与性大大提高。例如,针对高数中“函数极值”的内容,课前教师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任务。如图1在坐标系中画出自己的三年高中生活曲线图。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旧识,并且学生互动,针对高中生活曲线图进行初步讨论分析,用数学语言描述曲线状态。一个适合的案例,一组科学、合理、有效的问题设置,能充分体现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承上启下、温故求新的原则。在此过程中,手机作为学生密不可分的伙伴为学习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的环境,既能拉近师生关系,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价值体现的极为重要。

2 课堂师生互动,学生手脑并用

充分融合信息化资源同时,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是很有必要的。将灌输式教学转化为启发式教学,提问“投石问路”,既能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顺其自然导入新内容。

例如,针对“函数极值”授课时,在回顾旧识的基础上,做好知识的衔接,带着任务,先来观察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对应山貌的曲线图是什么样子。如图2。

借助可乐数学、几何画板等数学软件将曲线图在坐标系中表示出来,并将图形语言的表述过渡到自然语言的表述,变抽象为直观,变复杂为简单,从而引出有关极值的概念。同时,学生使用手机自由搜索相似图片并用数学语言进行阐述。教师的教更多的是有方向性地导,网络资源同信息化教学有机融合,以启发式教学方式带动问题解决。学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所学习的内容,积极参与进来,发现学习的趣味性和内容的实用性。

3 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将数学与生活有机聯系在一起,数学思想得到了升华。例如“函数极值”授课完毕后,学生针对所学知识总结。折射自身,定位思考,人的一生曲线图会是什么样子?是单调递减(一蹶不振),还是单调递增(一帆风顺)?是起起落落(日渐消沉),还是坎坎坷坷(越挫越勇)?现阶段的你处于波峰(极大值),还是谷底(极小值)?你又是如何应对的呢?如图3。

学生在获取理论知识的同时,联系自身自我评价,思想意识得到一定的触动。同时,适时通过微课或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丰富课堂。大数据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更广阔、更自由、更主动的[ 2 ]。

4 结语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面临的不仅有机遇,还有挑战。打破高职院校“睡觉+手机”的课堂模式,走出传统单一的教学束缚,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方向性的导。充分利用电子设备和网络正能量,为学生提供更为开放的教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拓展的空间,使手机与网络完美结合为教学和学习服务,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玩中学,学中玩”,以悟求学,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1] 石永福.数学的信息化教育方法探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

[2] 张婷.浅析大数据背景下的中职教学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4):75.

作者简介:

秦娟(1983-),女,山西高平人,讲师,理学硕士,主要从事基础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大数据信息化数学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