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儒家人性观及其教育管理思想的科学性研究

2017-05-30 18:35王锐
科技风 2017年9期
关键词:教育管理儒家

王锐

摘 要:教育管理的核心指向是人以及人的活动,人是教育管理的根本。儒家对人、人性的认识,以及由这些认识形成的不同的教育管理思想,有助于推动“属人”的教育管理范式的构建,为教育管理实践提供一个更科学、更全面的教育管理指导思想。

关键词:教育管理;儒家;人性观

教育管理的核心指向是人以及人的活动,人是教育管理的根本,人的问题是教育管理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无可争议的主体。因而,对教育学中人的问题的思考,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也刻不容缓。人的社会属性是人性的核心要素,包括精神性和物质性要素。人之所以区别动物,正是因为人有自觉能动性,也正是因为人能进行高级的思维活动,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人才有主体意识。

在我国汗牛充栋的古代文献中,凝结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先人关于人性的思想开始萌芽。春秋百家争鸣,思想家在思考治世之道时,无法回避对人以及人性的认识和思考,这大大推动对人的认识和人性认识的发展。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人”的论述丰富多彩,其中儒家的人性观及其教育管理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首先,孔子思想深受周礼、家庭贵族教育、鲁国宗法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认为天是人类精神主宰,但他却十分关注和弘扬人的主体意识,突出人在政治、伦理、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在《论语》中,孔子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力、乱、神”等一系列人本主义思想。在人与神的关系的认识中,孔子强调人的主体地位。《论语》中有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孔子说的很明白,神是“如在”,好像在但实际没有,孔子虽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但对弟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尊敬鬼神实际是对人的尊敬,“执无鬼而学祭祀”是对先人的怀念。祭祀是子女感激和纪念先人的一种方式,是孝的重要内容。在人与人的关系的认识中,孔子强调个体的主体意识。

《论语》中有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性情起初是相近的,由于后天习染不同,才会出现差距,孔子的观点似乎就是人生而平等。“性相近”,强调了人性的平等,对照教育管理思想就是“有教无类”。孔子虽然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惟上智与下愚不移”,但孔子划分上人、中人、下人的标准是人的天资禀赋,而不是人的社会地位。“习相远”,则肯定了人是有发展潜能的,对照教育管理思想即是强调教育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因为人们获取知识与培育道德品质的关键就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虽然人的性情起初是相近的,但孔子说“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還说“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人的后天努力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有鉴于此,有学者总结道:“首先,相对于神以及动物这一客体,孔子通过神人关系的再认识以及孝爱的推崇,体现了作为类属的人不依附于神、区别于动物的群体主体意识觉醒;其次,相对于他者这一客体,孔子通过个体与个体关系的再认识,强调“习相远”以及个体存在自由自决意识的同时,实际就完成了人的个体主体意识觉醒。”[ 1 ]

其次,孟子认为人生而就有就有“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是人性的本质特征,所以,人的天赋素质是善良的。四端是人性的开端、萌芽,虽然人的本性向善,但后天的良好教育也必不可少,否则“本性向善”的道德萌芽也不会成长为健全、成熟的道德森林。因为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们应该注重艰苦磨练来巩固人天生的善性。可见,儒家对人、人性的认识,以及由这些认识形成的不同的教育管理思想,为当代“以人为本”的学生教育管理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思想史料。

教育关系是在主体与主体之间存续的。过去,我国的教育理论更多建立在塑造教育对象的基础之上,视教育对象为“物”,教育关系也就变成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人与人的关系。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就是对过去这种人与“物”的教育关系的纠正,进而从全新的视角还原教育本真。一方面,教育应该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交往活动,教授者和受教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交往是自由的、民主的、相互理解的,呈现出个体生命在教育中的诗意栖居状态。另一方面,教育活动是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统一。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解读,并非可以为所以为、自由发挥,而是力争要寻求文本作者、教师与学生三者的一种共同的视界,以达成三者的共识和共享。最后,教育研究应关注教育生活的意义。学校不是纯粹传授知识的场所,学生也不是知识的努力,教育也不是单纯为了实现未来某个目的的工具。回归个体真实、当下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生命情感体验,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提升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以“人”在教育管理系统中的灵魂和统帅,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人学范式,其目的在于指导教育管理实践,通过提升教育管理者的教育认知,引导他们的教育管理行为,进而构建一个“属人”的教育管理范式,为教育管理实践提供一个更科学、更全面的教育管理指导思想。教育管理不应以理性的科学世界中抽象的人为对象,而应该以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个体为对象,教育管理实践应该建立在学习者真实生活经验基础上,并能让其积极、自主、活跃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龚瑞.孔子思想再阐释——以《论语》中的“远”为考察中心[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猜你喜欢
教育管理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论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中的赏识教育
ERP系统在成人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民主抑或王道:儒家与现代秩序的追问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