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常山文化

2017-05-30 18:35朱文秀姜新杰
科技风 2017年9期
关键词:发掘保护传承

朱文秀 姜新杰

摘 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神秘的色彩,而且中国的文化古迹更是以众星拱月之势来将中国文化推向文化的巅峰。古常山文化就是其中之一,所以我们就谈谈古常山文化。查阅关于常山文化的书籍,了解到中国的常山并不是唯一的,而我们要讲的是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封龙山文化。

关键词:常山郡;封龙书院;发掘;传承;保护

一、古常山文化的发展

(一)古常山郡的历史由来

据《史记》中记载“赵孝成王十一年,城元氏县上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战国时期赵孝成王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55年)建元氏城(这里的元氏城是指现在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所在地的故城),因此“元氏”这个称谓在史书上的第一次露面。早在西汉初期的刘邦三年(也就是公元204年),韩信率领汉军从太原前进到井陉口,背水一战大败赵军,并乘胜追击赵军于元氏城南泜水上(也就是现在的槐河,辞海“泜”条有记载)活捉赵王歇,并斩首其他剩余的余党,从此赵国灭亡,这次事件史称“泜水之战”。就在这时,刘邦得到胜利的捷报后,大喜,并立即下令在元氏城内设置恒山郡,并在下面周边设辖了十八县。公元179年,汉文帝刘恒登基。由于恒山郡与皇帝刘恒中恒字相重,所以为了躲避帝黄名讳,故改恒山郡为常山郡,这就是常山郡这个称谓的由来。自此以后,常山郡就在元氏城内出现了,这段历史经过两汉又到三国,直至三国归晋,时间长达460多年之久。

(二)近看常山故郡文化

有我国四大名著美称之一的《三国演义》,书中所提到的赵子龙可谓是家喻户晓。称赞赵子龙的名句: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早在当年,赵子龙率兵归附公孙瓒就是在常山郡城内,不过后来他又改变主意投奔了刘备。在单骑救主中赵子龙对曹洪道说到:“吾乃常山赵子龙也!”他那时口中的常山就是现在的常山郡。那么,现在这个常山郡城位于哪里呢?地理位置(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沿着红旗大街一直向南行大约20公里,接着穿过元氏县的殷村镇,再向前行大约500米,向西便可以看见一个村庄,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故城村。这个村子及其西面和南面的麦田,便是常山郡故城的遗址。现在的遗址虽然已经不具有当年的风采,但是风韵犹存。这里秀美的景色常常令我流连忘返。

(三)常山郡和元氏的关系

常山故郡是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现今位于石家庄市元氏县城西北十五华里故城村南。故郡旧城的形状呈现出的是正方形,周长大约为4.4公里。由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先生的话来看,常山郡非常古老,“像这样的土城墙在全国内也并不多见”,这便是给予常山郡古遗址的最高肯定。“常山长贵”瓦当出土的地方就位于元氏的常山故郡。在两汉期间,常山的地位也是非常显著的,是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常山先后成为了13位皇子皇亲的掌管地。

二、封龙书院的作用

谈到古常山文化其中的封龙山和封龙书院是不得不说的,封龙山是古代河北书院的密集区,并且形成了巨大的教育力量,这里有许多书院,均座分布在封龙山及其山峦或山麓之间,作为河北古代书院中最具有代表性说服性的封龙书院更是位于封龙山腹心,(值得一提的是我所在的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就坐落在封龙山的山下)。从封龙书院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了解到河北古代书院。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体会到了封龙书院那浓重的书香气息。每每到封龙书院里,我都会有种感慨从内心中生出来。

自古以来封龙山都是走在教育之路的前沿,封龙山最早的书院创立在唐代,那便是西谿书院,它位于封龙首峰的西面,在河北历史上堪称首个书院,也是我国最古老的书院之一“宋代李昉在此创办封龙书院”。自那不久,李昉又在封龙山北坡创设了中溪书院;时隔两年,著名学者张著在封龙山西边创建了西溪书院,为宋代的教育发展以及书院的发展续写了全新的篇章。元代期间,李冶主持封龙书院的时期,元好问、张德辉等人曾经到此地游历讲学,许多来自鹿泉和正定的名士都随学其中。由此可以看出,封龙书院这个重要的历史书院,在传播古代优秀文化和儒雅人士进行交谈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文化传承和书院教育自然会从这座优秀的文化名山中代代相传,绵延不断,许多文人大家也会剧集于此,研究科学理论,文化教育,衍生出相关的学派,河北作为毗邻元朝大都之要地,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自然会创办出许许多多的知名书院。当然说起书院,位于封龙山上的封龙书院最具代表性。依托着封龙山人杰地灵的灵气以及秀美的风景,并且在它上面完成的教育活动以,为古代河北书院的发展与建设提供了鲜活的模板;与此同时,纵览河北古代书院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封龙书院对教育文化的传承和重视能对现在河北的教育进步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因此,封龙山与河北古代书院的发展可以说是相得益彰的。所以我们更应该发扬书院的作用,将河北的书院打造成河北省历史文化的特色。并不断的研究和发掘其中优秀的书院文化,使我们中国的优秀文化更添风采。

三、封龙山书院教育的发展史

封龙山上的书院教育历史悠久,对于河北今天的教育来说有着深厚的积淀,可以说,在唐代正式有了这种新型的教育机构时,封龙山書院就已经存在了。虽然在经历了历史沧桑风雨岁月的洗涤,但是封龙山的书院教育事业始终是薪火相传,名流辈出,讲学育才不辍。更是作为我国当时重要的书院之一。在这里, 在河北书院中,西谿书院就是吸收了封龙山的历史文化,并且依托封龙山的历史文化资源建立而成,并设在封龙山区,与此同时,据史记记载,河北一词在多年前的西汉时就运用了,这种机缘巧合把封龙山与河北书院紧密的联系起来了,从而为历史文化增添了一些新鲜的气息。所以我们在学习封龙书院的历史文化上就有资料可以查询。

四、文化的保护

对于优秀的古典文化,我们要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位于元氏县的古常山文化,我们应努力保护使其更加充满生机活力。优秀的文化需要我们努力保护和挖掘,身为当代的大学生,更应该有一种不断进取、不断学习。将中国优秀的文化进行传承,从而使自己有一种使命感,来不断深化我国文化。将中国文法发扬。

(指导教师:包桂影,张志国)

参考文献:

[1] 史记.

[2]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3] 李林奎,王自尊.中国地方志丛书.河北:元氏县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注:本文为2016年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古常山文化遗迹调查与乡村文化旅游实证研究》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发掘保护传承
小学美术个性化教学的策略研究
考古发掘之后的文物保护探讨
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文立意的探究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