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为何推崇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

2017-05-30 10:48杨明伟
邓小平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人民战争

杨明伟

[摘要]在挺进大别山、建立巩固根据地过程中,刘邓大军深刻领会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灵活地运用毛泽东提出的一系列军事指导原则,特别是“十大军事原则”,出色地完成了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预先提出的战略任务。究其原因,十大军事原则有着独特的意境:极强的实践效用、清晰的理论来源和科学的思想基础,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突出地反映了从实际出发把握战争规律、从全局出发寻找灵活机动、从人民出发获得取胜之道的思想内核,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军事唯物论和军事辩证法的诸多深刻道理。

[关键词]刘邓大军;毛泽东;军事原则;人民战争

挺进大别山,建立巩固根据地,是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突破内线作战、打到外线去,进而实施战略进攻的重大战略决策。今天,我们梳理、研究这一战略决策及其成功实践,不得不提及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大影响的、并为刘邓大军十分推崇的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

一、邓小平、刘伯承不断引述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

刘邓大军自1947年8月挺进大别山,到1947年底基本站住脚,并准备进一步实施战略展并,只用了短短的四个月时间。正是在这个时候,毛泽东于12月25日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并在会议上作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引人关注的是,毛泽东在报告中分析并判定,人民解放战争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达到了一个转折点”;也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打退了美国支持下的蒋介石集团数百万反动军队的进攻,使自己由防御转入了进攻,“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毛泽东断言,中国革命“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同样引人关注的是,在这次会议的报告中,毛泽东为“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结并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这是毛泽东所有军事原则或“毛泽东新兵法”中最为集中和最具特色的十条。

毛泽东提出的十大军事原则很快就传达到远在大别山的刘邓大军的军营中。因为毛泽东、中共中央军委与刘伯承、邓小平等人之间有着随时随地的、紧密的电报沟通。

1948年3月6日,正在進一步谋划外线进攻、准备打一场更大的人民战争的刘邓大军,在安徽临泉韦寨召开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直属部队干部会议。会上,邓小平针对一些干部战士心中还存在的一些“对于反攻后的形势抱着怀疑态度”的情况,引导大家不能“只凭着自己的直觉,从一个角落一个局部看问题”,要从战略全局上看问题,要深入学习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这篇重要报告。他逐一引用毛泽东报告里的一些观点,替大家作了分析,说:“从去年八月到今年二月,反攻已经七个月了。这七个月的胜利比第一年的胜利是小了还是大了?照毛主席去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报告中的说法,这七个月的胜利,意义非常重大,是超过去年同样七个月胜利的”。邓小平还从“战略意义”和“胜利战果”等方面作了梳理,告诉大家如何在大别山建立根据地。最后,他信心十足地告诉大家:“要打仗,军事方针是什么?就是毛主席的十条军事原则。那是过去十年土地革命斗争、八年抗日战争和一年半爱国自卫战争经验的基本总结,也是今后革命战争的指导方向。凡是打得好的仗都是依靠了这十条,不依靠这十条,仗就一定不会打好”。

邓小平在这里讲得非常清楚,战略上,要学习理解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战术上,要学习运用好毛泽东提出的十大军事原则。

一个多月后的4月17日,刘伯承也在野战军召开的另一次干部会议上,一边分析大别山斗争与全局斗争的关系,重点是引导大家学好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这篇报告的思想,尤其是学习理解报告中所反映的毛泽东军事战略,用好毛泽东军事原则。刘伯承指出:“我们要学习毛主席的战略,这是人民的战略,在政治上军事上是完整的一套,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主席的思想,我们要好好学习。”刘伯承耐心地引导大家分析研究我们党和军队走过来的历史,并肯定地说:“把自己的历史好好想一想:有枪的和没有枪的打,没枪的胜;枪好的和枪坏的打,枪坏的胜;枪多的和枪少的打,枪少的胜;有飞机大炮和没飞机大炮的打,没飞机大炮的胜。这是什么道理?这就是毛主席说的人心向背的问题。”刘伯承进一步摆出蒋介石军事战略的缺陷,同时向大家解释毛泽东军事战略的特点,说明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是“人民的战略”、“是从人民的本质上发挥一切力量的战略”,并由此引出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刘伯承特别强调:“我们学习毛主席的战略,就是那十条原则。怎样攻坚,怎样打法,我们的钳形攻势怎样搞法,抓住重点学。”在这次讲话中,刘伯承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发自内心地特别提出了他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的认识:“现在这是历史的时代,百年的中国没有如今天这样好的领导——毛主席为首的中央这样英明的领导,不早生,不迟生,正生在伟大的时代。”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英明的领导和伟大的党,所以他真诚地表示:“在这时候,我们要忠实于党,忠实于人民。”

在大别山期间及其以后的解放战争历史进程中,邓小平、刘伯承多次在各种会议上反复强调干部战士要认真学习、领会毛泽东的军事战略,学习灵活运用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刘伯承在要求刘邓大军把学习运用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与领会自己实战经验教训相结合的时候,还特别提醒大家要掌握“毛泽东军事原则的特质”。他认为:“由于我军富有特殊的机动力,善于在耗散敌人之中,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捕捉敌人弱点而不断围歼之,所以能够源源不绝地俘获敌人的武器兵员以补充自己和强化自己。这就是毛泽东军事原则所独有的特质,而应为我们把握以战胜蒋介石的。”

挺进大别山建立起根据地的刘邓大军,正是深刻地领会了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灵活地运用了毛泽东提出的一系列军事指导原则,特别是十大军事原则,才出色地完成了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预先提出的战略任务。正如邓小平所说:“在大别山建立了继续向前跃进的战略基地,在大别山和中原地区背住了蒋介石在南线全部兵力一百六十多个旅中大约九十多个旅左右的兵力,减轻了其他地区的负担,使其他部队得到休整提高的机会。”

二、十大军事原则有着极强的实践效用

邓小平、刘伯承所率领的刘邓大军为什么如此推崇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十大军事原则为什么能够如此深入人心并被有效地运用?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十大军事原则有着独特的意境,具有极强的实践效用。

毛泽东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结和提炼军事原则,目的是用于实战,是为了管用、实用,能打胜仗。十大军事原则如果用十句话全部讲出来,可能不容易记住。但人民解放军的将士们为什么能熟记于心?只要搞清每一条的出发点和核心内涵,就会一下子明白:条条管用、句句实用。

第一条讲先打哪个目标:“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第二条讲先攻取哪里:“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第三条讲作战目的:“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第四条讲如何使用兵力:“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的优势”;第五条讲取胜的把握:“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第六条讲战斗作风:“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第七条讲运用好两种战术:“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第八条讲攻城时机:“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第九条讲人力物力从哪里来:“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第十条讲如何休整:“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

作为军事统帅的毛泽东,在总结出这十条军事原则后,自信地说过:“以上这些,就是人民解放军打败蒋介石的主要方法。”作为军事统帅的邓小平,在运用了这十条后,才会深有体会地说,打得好的仗都是依靠了这十条,不依靠这十条,仗就一定不会打好。

十大军事原则为什么管用、实用,在实战中见效?因为它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我们党和军队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兵法”。正如毛泽东所说:“十大军事原则,也不是新的,仅仅把它概括出来是新的”,“是根据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前期的经验,在解放战争进人反攻时期提出来的”,“是人民解放军在和国内外敌人长期作战的锻炼中产生出来的”。

从不会打仗到学会打仗,实践和对手是毛泽东的老师。后来毛泽东在总结自己打仗的人生经历时说过这样的话:“过去我们都不会打仗,也没有准备上山打游击。我是搞工人、农民运动的,职业是小学教员。但是敌人要抓我们,杀我们,我们被迫上山打仗。不过如何打还是不会,从来没有学过。我们向蒋介石学,向敌人学,打了十年。后来日本人打进来,我们又跟日本人学打仗。我这一辈子就是在打仗中过的,一共打了二十二年。从没有打仗的决心到有了打仗的决心,从不会打仗到学会了打仗。”毛泽东还说:“我们的许多领导人,如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和其他许多元帅、将军,起初都不会打仗,是在战争中学习起来的。”正是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中,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带领人民军队的官兵们从实际斗争中学习打仗,由不会打仗到学会打仗。经过了长期学习打仗的实践后由毛泽东总结出来的这十大军事原则,成为人民解放军打胜仗的法宝,成为打败敌人的主要方法。因此,毛泽东提出十大軍事原则,首先考虑的是实战经验,也是从实用性、实践效果上去定位的。

三、十大军事原则有着清晰的理论来源

从管用、实用、能打胜仗角度考虑问题并不是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毛泽东所总结的十大军事原则,有着清晰的理论来源和科学的思想基础。正如他后来明确指出的:十大军事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和思想基础,实用性就与理论性紧密结合起来,也就避免了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简单归纳,从而升华为理论层面的指导原则。毛泽东曾经分析过,仅从方法上看,十大军事原则的内容蒋介石本人也懂,“蒋介石匪帮和美国帝国主义的在华军事人员,熟知我们的这些军事方法。蒋介石曾多次集训他的将校,将我们的军事书籍和从战争中获得的文件发给他们研究,企图寻找对付的方法。美国军事人员曾向蒋介石建议这样那样的消灭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并替蒋介石训练军队,接济军事装备”。这就是说,蒋介石不仅也用这些方法集训自己队伍,而且还从美国军事人员那里得到五花八门的战略战术,但是,“所有这些努力,都不能挽救蒋介石匪帮的失败”。到底是什么原因?问题出在哪里?毛泽东一语道破其中道理:“这是因为我们的战略战术是建立在人民战争这个基础上的,任何反人民的军队都不能利用我们的战略战术。在人民战争的基础上,在军队和人民团结一致、指挥员和战斗员团结一致以及瓦解敌军等项原则的基础上,人民解放军建立了自己的强有力的革命的政治工作,这是我们战胜敌人的重大因素。”这就是说,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提出和掌握的方法,其理论基础是与其他军队有根本区别的。毛泽东在这里点明了其中的真谛:我们在根本理论指导上,根据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人民战争理论、革命的政治工作。这些根本的理论准则,恰恰是蒋介石集团不具备的,也根本不可能具备或掌握的。因此,毛泽东在对十大军事原则的定位中,特别强调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强调它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渊源关系。这一点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作了充分的肯定:“他在解放战争中总结出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这些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理论的极为杰出的贡献。”

四、十大军事原则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毛泽东在人民解放战争出现转折的历史关头概括出十大军事原则,除了具备长期革命战争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外,还有最根本一条,就是广泛的人民群众基础。这个时期的蒋介石和国民党,完全违背了人民意愿,背离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和方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及其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爱戴和支持,人民战争也得到最广泛的人民群众参与。这一点,只要简单梳理一下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便可得知。

自1946年夏天起,蒋介石国民党再次撕破国共合作的协议,打破人民期待已久的在抗战胜利后建立和平民主国家的梦想,又一次欲置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于死地。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军队对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可事与愿违,到1947年2月,仅半年多打下来的结果看,国民党军不但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反而被人民解放军歼灭了71万多人;国民党方面不仅给人民解放军“送来”了大量的武器装备,而且也“送来”了大量的兵源,俘虏兵纷纷自愿加入人民解放军。毛泽东在总结十大军事原则时讲的“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这些内容,恰恰是蒋介石主观上不愿意看到却客观上配合的。

屡战屡败的蒋介石,不得不改变策略,集中主要兵力,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延安就是他进攻的重中之重。1947年3月,蒋介石纠集34个旅25万兵力,仅负责袭击延安的胡宗南部就有15个旅14万人,他们从南、北、西三个方向,以空中、地面、伞兵等方式,汹汹气势压向延安。为更好消灭敌人,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决定:主动放弃延安,实行机动灵活的战略转移。但同时决定,与陕北人民共同战斗,“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必须继续留在陕甘宁边区”;同时“以刘少奇同志为书记,组织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晋西北或其他适当地点进行中央委托之工作”。毛泽东在起草这份决定时还专门强调留在陕北的群众基础:“此区地形险要,群众条件好,回旋地区大,安全方面完全有保障。”C203撤离延安转战陕北之前的毛泽东,讲了这样一番富有哲理的话:“敌人要来了,我们准备给他打扫房子。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敌人进延安是握着拳头的,他到了延安,就要把指头伸开,这样就便于我们一个一个地切掉它”。这里面所包含的辩证法,正是十大军事原则中的精髓。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在人民群众的掩护下转战陕北不到半年时间,蒋介石的重点进攻也遇到重大失败。到1947年9月,号称有400万的国民党军队,被人民解放军消灭掉了三分之一。过去有人说,国民党打不垮共产党,共产党也打不垮国民党,谁也消灭不了谁。而到了这个时候,中共中央明确地提出了“打倒蒋介石”的口号。随同毛泽东一道指挥人民解放战争的周恩来这时明确指出:“去年一年的自卫戰争,就证明了这个道理——蒋必败,我必胜!”周恩来特别分析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什么会取得胜利的三条主要原因,其中前两条都是讲我党我军与人民的关系:“第一:人民拥护我们作战,相信我们是为他们做事的。”“第二:我们的军队,是为人民的,是人民的子弟兵。他从诞生的时候起,就是为人民谋利的。他有坚强的骨干,坚持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同人民有密切的联系,经过艰苦奋斗流血牺牲的锻炼,官兵一致,善于战斗。我们的军队有光荣传统,是战无不胜的。”“第三: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领导得好。”周恩来的这三条讲得非常清楚,都是蒋介石国民党完全不具备的。周恩来分析的国民党军的弱点中,最根本的弱点就是“人民反对”。周恩来的分析是在1947年9月下旬与毛泽东、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到达佳县神泉堡时作出的,不久他们又转战来到陕北米脂县的杨家沟。12月25日,毛泽东就是在这里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因为这个时候,天时地利人和,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主客观条件都成熟了。

杨家沟会议以后,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迅速传达给了人民解放军的各位将领,并在战场上立竿见影。正如周恩来所说:“三五年消灭蒋介石,夺取全国胜利,我们要有这个信心。我们到外线去要打大仗,要掌握毛主席的十条军事原则,我们一定能在蒋管区取得胜利。”刘邓大军也就是在大别山根据地依靠人民战争的理论和实践,体会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并灵活地运用这十条打仗的。尽管在大别山站住脚极为艰难,但刘邓大军依然不断地积累着人民战争的胜利,并深刻地体会到了邓小平的自信表达:“凡是打得好的仗都是依靠了这十条,不依靠这十条,仗就一定不会打好。”依照毛泽东提出的这十大军事原则,人民解放军各部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千军,一路凯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此后再也没有还手之力。比预计的时间早,中华人民共和国很快建立。

毛泽东说过:“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人民解放战争,就是毛泽东导演的又一场“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而参演这场活剧的,除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外,大量的还是“群众演员”,是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群众基础是毛泽东“兵法”尤其是十大军事原则之所以管用和具有独特魅力的根源。

无论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建立根据地并顺利实现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提出的战略意图的过程看,还是从毛泽东军事指导原则得以完整准确地被各野战部队掌握并灵活运用的过程看,毛泽东提出的军事原则是完全符合人民军队战斗实际的,是容易被这支军队的干部战士理解、掌握并有效运用的。

五、毛泽东军事原则蕴涵的思想内核

刘邓大军对毛泽东军事战略和军事原则的学习和运用,只是整个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解放战争期间的一个缩影。毛泽东军事原则之所以能够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究其根本原因,是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尤其是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毛泽东军事原则的思想内核,突出地反映了以下几个根本出发点。

一是从实际出发把握战争规律。用兵打仗,首先必须从实际出发找到战争规律。要想把握战争规律,就得掌握一套科学的方法。毛泽东对此曾作过高度的哲学概括:“什么方法呢?那就是熟识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其行动的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他还说:“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从客观实际尤其是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出战争的客观规律,这就是毛泽东最根本的出发点和最重要的方法。

对毛泽东这种从实际出发寻找战争规律的方法,朱德曾经精炼地概括为“几条用兵通则”,他说:“我们用兵的主张,可概括为:有什么枪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时间地点的仗。第一句话是根据部队武器装备,第二句话是根据敌情,第三句话是根据时间地形各种条件,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的用兵新法。”朱德还特别强调:“这是我们进行人民战争所创造出来的新兵法,也即是毛泽东同志的新兵法。”这一概括,准确地抓住了毛泽东“兵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当然,战争的规律也是发展变化的,不同的战争在时间、地域和性质上的差别,决定着不同的战争指导规律。因此,毛泽东还不断提醒人们,认识战争的客观规律,还要随时把握战争过程中事物辩证运动的规律,既要揭示客观事物呈现出来的规律,又要关注客观事物不断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

二是从全局出发寻找灵活机动。战争,是一种最讲究全局和整体的人类综合行为。毛泽东认为,“只要有战争,就有战争的全局”,“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的”。因此他强调,要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就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尤其是要学会把握影响全局的一些关节点,并从中寻找灵活机动。毛泽东以自己的亲身体会指出:“战争的胜败的主要和首先的问题,是对于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得好或关照得不好”,“如果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有了重要的缺点或错误,那个战争是一定要失败的”。他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来比喻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要求战役指揮员和战术指导员要特别注意下好“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一着,而不是那种带局部性的即对全局无决定意义的一着”。他特别注意对事关全局的重要关节的准确把握,明确指出:“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

毛泽东之所以能够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掌握战争主动权,就在于他善于从客观实际和全局出发寻找关节点。从战争的全局或整体出发,就能找到决胜的关键点,也就能找到并运用好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正如他所说的:“灵活,是聪明的指挥员,基于客观情况,‘审时度势(这个势,包括敌势、我势、地势等项)而采取及时的和恰当的处置方法的一种才能,即是所谓‘运用之妙。”他在各个历史时期所指挥的那些精彩战争案例,就是基于对全局胸有成竹的了解和对关节点准确的把握。

三是从人民出发获得取胜之道。毛泽东的战争观,是马克思主义战争观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结晶,这种结合的支点,就是“人民战争”这个基础,这是它与一切旧军事学说的根本区别。毛泽东关于人民战争的理论,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战争领域的体现,又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人民革命战争中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因此,在这种战争观的指导下,毛泽东提出的战争原则和取胜之道,都是基于人民利益、发挥人民作用以及推崇人民至上为出发点来考虑的。

毛泽东始终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因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是人民军队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他提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从人民因素与战争胜利的关系角度,毛泽东曾经把唯物史观的精髓概括成一句经典的话:“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将赢得战争,赢得和平,又赢得进步。”。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基点,就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总之,毛泽东军事原则是从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是从挫折甚至失败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中汲取出来的,是毛泽东及他的战友们在艰苦卓绝的军事斗争中创造出来的。它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军事唯物论和军事辩证法的诸多范畴,包含了战争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客观的物质基础与自觉的能动性、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等方面的深刻道理,既体现了毛泽东遵从唯物主义原则的求实思维,也反映了毛泽东善于提升指挥艺术的辩证思维。

猜你喜欢
人民战争
打一场人民战争
以“人民战争”围剿网络犯罪
人民战争理论的伟大实践
必须坚持“建统一战线、打人民战争”
禁毒,一场不停歇的人民战争
维护海权需要“人民战争”
论徐向前对丰富和发展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贡献
人民战争的真情实录——评《山东人民支援解放战争史》
论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新发展——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40周年
学习朱德关于人民战争论述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