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评估框架建构研究

2017-05-30 21:28李贺
中国电化教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发展水平教育信息化

李贺

摘要: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各项建设工作处于快速发展期的当下,全面监测评估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准确把握建设进展、及时发现发展短板、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显得尤为重要。研制县级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评估框架成为当务之急。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评估框架是对信息化发展水平如何监测评价基本思路的体现,既涉及监测指标的制定,又涉及发展水平的划分及评价标准的确定问题。通过对现有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评估体系研究成果的系统分析,该文建构了以“管理与服务”“信息化教学环境”“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学生信息化学习水平”为四个核心维度,以起步、应用、融合、创新为四个发展阶段的县级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评估框架。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指标;评估框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导言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已将教育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文件发布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坚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教育信息化各项建设工作处于快速发展期的当下,全面监测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准确把握建设进展、及时发现发展短板、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十二五”期间教育部采取了定期上报、实地督导等方式监测督促教育信息化工作,并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要求制订针对区域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全面开展面向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督导评估。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监测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为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提供有效工具、方法和数据是亟需开展的工作。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以县为主”的教育经费投入体制,以县为单位监测评估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既可以较好地反映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又可以有效督促教育经费投入主体,切实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此,研制中国县级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指标体系、探索相关评估技术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自2016年3月以来,中央电化教育馆与西北师范大学合作开展县(区)级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本文主要阐述“县(区)级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指标体系”的研究思路、研究过程和指标体系框架。

二、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评估体系研究现状

(一)国外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评估体系研究

美国中北地区教育实验室(NCREL)与中北地区教育技术联盟(NCRTEC)合作开发的enGauge评估框架界定了前瞻思维与共享愿景、有效的学习实践、教育者效能、数字公平、随时随地的技术连接、组织和领导力六个必备条件用于系统评估组织内教育技术应用的现状,并根据每个组织在六个纬度上的发展现状及当前受重视程度提出信息化发展的差距模型(Discrepancy Model)。该模型将学校或学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定为未受重视、需要重新思考经费投入、需要战略规划和良性发展四种不同的状态,作为学校制定其发展规划的参考。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于1997年首先提出了学校技术与准备(STaR)评估工具,后来在德克萨斯、马萨诸塞州等多个州得到广泛应用和修订完善,形成STaR系列评价工具。START具从教与学、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和支持服务、技术基础设施四个维度刻画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现状,并根据学校技术应用状况将学校信息化发展水平分为低技术使用、中等技术使用、高技术使用和理想技术使用四个层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指标(IITE)从政策、技术基础设施、ICT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教学和支持团队、学习过程与结果五个维度监测学校信息化发展水平,并将发展水平分为起步、应用、整合、变革四个阶段。英国教育通讯与技术署(Becta)开发的ICT应用效益自我评定框架(SRF)从ICT能力评价、教师专业发展、资源等6个维度评估学校ICT应用水平及效果,每个子维度均按照1-5级水平评定,并为学校制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韩国教育研究信息院(KERIS)开发的ICT4ED指标体系从政策与课程、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信息技术设施与计算机、学生ICT使用情况、教师ICT使用情况等方面监测国际信息化发展水平。此外,加拿大教育统计委员实施的泛加拿大教育评估指标项目(PCEIP)、欧洲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评估项目(Eurydice)、日本ICT教育应用调查项目等也对教育信息化监测指标进行了系统探索。

(二)国内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评估体系研究

我国信息产业部2001年发布了《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这对相关领域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评估体系的制定有重要影。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中新增了“接人互联网方式”“教学用平板电脑”“网络多媒体教室”等信息化统计指标。2015年教育部出台的《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新增“教育信息化”内容,从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终端(计算机)数(台厂百人)、接入互联网的学校比例(%)、网络多媒体教室占教室总数比例(%)等方面评估学校信息化建设情况。此外,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江苏省等部分省市也研究专门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或在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中将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考虑。

在相关理论研究方面,我国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信息化评价或考核指标研究。在这方面,曹卫真較早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建构进行了理论探讨;孔繁世尝试建构的教育信息化综合评估考核体系包括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经费投入等维度;郁晓华等人建构的教育信息化竞争力指标模型从基础设施、应用环境、应用能力、整合成效和发展前景五方面评价信息化竞争力;李葆萍等人建构的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性评价指标体系包含教育信息化投入均衡、基础设施建设均衡、应用水平均衡、人才培养均衡4项一级指标和24项二级指标;李文光等人建构的深圳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程度等维度;吴砥等人建立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体系将基础设施、教与学应用、保障机制等作为核心指标。二是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顾小清提出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从三个维度阐述教育信息化评估模型,发展维包括起步、应用、融合、变革四个阶段;视角维包括用户、财务、运营、变革四个视角;角色维包括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解月光提出的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主要涵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资源建设、信息化保障建设、信息化应用绩效提升。三是信息发展水平监测评价体系研究。在这方面较有代表的研究有肖玉敏构建的学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从教育信息化环境、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教学、学生发展、学校发展五个维度评价,并借鉴STaR评估理念,将每项指标的发展水平从低到高依次分为初始级、中级、高级、理想级四个水平;成江荣等人开发的评估体系将学校信息化发展分为起步、应用、融合和变革四个整体绩效不断上升的发展阶段;解月光提出的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考核指标也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分为起步、应用、融合与变革四个阶段。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梳理可以发现:在教育信息化评价相关研究上存在两种基本思路:一是基于渐进发展的监测指标研究思路,其潜在假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累积渐进式的,研究的重点在于筛选一系列的监测指标,用于量化表征信息化发展状况;二是基于阶段性发展的发展水平研究思路,其潜在假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阶段跳跃式的特点,研究的重点在于筛选监测指标(横向维度)、划分发展阶段(纵向维度)并确定每个发展阶段下各项监测指标水平要求(评价标准)。相对而言,后一种思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相关研究中较受重视,国内近几年的研究中也从这一思路开始探索。

三、县级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评估框架建立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评估框架建构思路

在阐述基本思路之前,首先需要对以下几个基本概念加以界定:一是监测(Monitor):《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监管并检测,一般是指为了特定的目标,依据一定的指标体系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进行持续观察、记录和分析的动态过程;二是评价(Evaluation):利用测量和非测量的各种方法系统搜集资料信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三是指标(Indicator):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它是指一个变量或者变量的函数,用于指示、描述某种现象、系统的状态,以提供信息,具有超出参数值本身的意义;四是标准(criterion):《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衡量事物的准则。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是综合了监测与评价两个方面,既涉及到从哪些方面监测的问题,又涉及到判断其发展水平的问题。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评估框架是对信息化发展水平如何监测评价基本思路的体现,既涉及监测指标的制定,又涉及发展水平的划分及评价标准的确定问题。因此,本研究一方面需要综合分析国内关于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的相关理论,厘清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阶段及各阶段的关键特征;另一方面,需要梳理教育信息化监测指标现有研究现状,确定教育信息化监测的核心指标。通过上述两个过程的研究,分别以“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和“教育信息化监测指标”作为横纵坐标,构建形成县级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评估体系,并阐明教育信息化发展评价核心指标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特征表现,形成评价标准。

(二)县级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阶段划分研究

1.现有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阶段划分相关理论研究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阶段划分的相关研究方面,较早的研究当推“苹果明日教室(ACOT)”项目提出的教学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教学演化阶段模型(Stages of Instructional Evolution)”,该模型将教学信息化发展分为进入、采用、适应、变式和创新五个阶段。后来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也采用了这种阶段划分方式。美国教育技术专家胡珀和里伯(Hooper,S.&Rieber,L P.)提出的“课堂教学的技术采用模型”将教师利用技术开展课堂教学的发展过程分为熟悉、利用、整合、重新定位和演变五个阶段。美国学习技术专家休斯(J.E.Hughes)博士提出的RAT模型将教师在课堂中使用技术的水平分为替代、扩大和变革三个水平。澳大利亚佛林德斯大学安德森等人(Anderson&Weert)将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分为起步、应用、融合、变革四个阶段。鲁宾·R·普恩特杜拉(Ruben R.Puentedura)博士提出的SAMR技术整合生命周期模型将技术整合入教学的水平界定为替代、增强、改良、重新定义。2005年UNESCO报告中采用的技术变革教育阶段模型将ICT在教育系统的利用过程分为:起步(Emerging)——支持工作绩效、应用(Applying)——增强传统教学、整合(Integration)——促进学习、变革(Transformation)——创造创新的学习环境四个阶段。2010年UNESCO发布的《技术变革教育:地区指南》报告中继续采用较为成熟的四阶段划分:起步、应用、融合、变革。此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际组织也采用这种阶段划分,我国部分学者也在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或阶段研究中采用或借鉴这种划分方法。从上述研究来看,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阶段划分的模型和视角有所差异。如表1所示。

2.县级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阶段划分确定

通过前面的系统分析发现,由于不同研究者的关注视角不同,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或阶段划分结果也存在较大差异。但安德森等人提出的四段划分理论研究较为持续系统,且这种划分方法已被UNESCO、OECD等国际组织或研究机构采纳,我国研究者在近些年的研究中也大多采用这种方法。但是,UNESCO四阶段划分中指代第四个阶段的“变革(Transforming)”在中文语境下含义较为宽泛,从字面意思难以把握其本质特征,国内大部分研究者因而也将其翻译为“创新”。结合国内已有研究中的翻译习惯和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阶段划分的其它理论成果,本研究将第四阶段界定为“创新阶段(Inovating Stage)”,以更加准确地反应其阶段特征。据此,县级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可分为四个阶段:起步阶段、应用阶段、融合阶段、创新阶段。

(1)起步阶段(Emerging Stage)。县级教育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益处,开始制订政策、投入经费和准备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一阶段开始展开,政府通过建设通讯和电力设备对基础设施进行支撑。学校处于硬件建设阶段,开始购买计算机以及其他设备。在本阶段对于考察信息化绩效最有帮助的指标有:信息技术设施建设;信息化政策、计划和拨款;教育信息技术政策是否与其他领域信息政策的目标挂钩等。

(2)应用阶段(Applying Stage)。教育管理部门选择一些学校和学科进行信息技术试验性使用,但信息技术并没有被整合到課程当中。学校在计算机与网络设备配备方面还存在不足。处于这一阶段的学校开始开设计算机课程,但大部分计算机都没有联网。教师培训方面更多关注的是计算机知识,而不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新开发的与教学相关的信息技术应用有限。本阶段需要重点考察的指标包括:信息技术的可达性及渗透;学生、教师和计算机的比例;网络连接情况;教师培训成果;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等。

(3)融合阶段(Infusing Stage)。在这一阶段,信息技术已经被整合到标准的课程中,而且出现了学生和教师信息技术使用能力的考核标准。学校硬件配备基本达标,大部分学生和教师都有电子邮箱。教师在教学当中已经习惯使用信息技术,学生在课堂活动和课后作业中也能够应用到信息技术。这一阶段还产生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远程合作和交流。用于测量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和结果中使用成效的指标,以及信息技术在促进交流和提供网络资源方面的使用成效指标在这一阶段起到关键性作用。

(4)创新阶段(Innovafing Stage)。信息技术已经在县域范围内普及并且已经成为教学和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传统的学习已经被e-Learning所取代。学生和教职人员有自己的网页,学生完全掌握了各种信息技术的使用。这一阶段对很多方面的指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设施和网络设施的建设;信息技术在e-Learning、远程合作和交流中的使用;教师职业发展;信息技术如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毕业生怎样融入知识型社会和工作岗位等。

(三)县级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指标研究

1.现有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指标研究

国内外各研究机构、组织、学者对于教育信息化监测指标体系已经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美国enGauge评估框架提出六大必备要素包括基于研究的教学实践改进、数字化学习环境、实施技术支持的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等35项具体监测指标。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提出的STaR评估工具包括教育收益、每联网计算机学生数、技术支持、联网教室和办公室比、专业发展形式、教师对数字化内容的理解和使用、购买数字化内容预算、学生绩效和21世纪学习技能等具体指标。马萨诸塞州修订后的STaR工具则包括技术对教师角色的影响、教师ICT使用模式、学生ICT使用模式、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技术支持、生机比、网络连接、数字学习环境等23项具体指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ICT教育应用指标项目(IITE)包括ICT与课程整合情况、ICT课程教学情况、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及举措、生机比、多媒体系统的分布情况、学校连接Internet情况、不同学科所用教育软件、教师对ICT应用的自信及专业发展、信息素养水平及管理者的专业能力等24具体项监测指标。

英国教育通讯与技术署(Beeta)的SRF框架包括ICT与学校愿景、管理信息化、学校ICT发展规划、教与学的过程、学生数字化经验、ICT能力评价、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信息化设施与环境、信息资源管理等13项具体监测指标、57项观测点。韩国教育研究信息院(KERIS)开发的ICT4ED指标体系包括网络连接、信息技术设施、ICT应用国家标准、教师专业发展等48项目具体指标。欧洲Eurydice评价指标包括生机比、硬件购置及维护情况、预算分布情况、ICT与课程整合的情况、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及Internet的比例、教师每周在_课堂上使用计算机的平均时间、课堂上ICT使用情况、ICT在课程教学中的目标、教师培训中的ICT使用情况等多项指标。加拿大统计署与加拿大教育部长委员会联合实施的泛加拿大教育评估指标项目(PCEIP)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其组成部分,主要评估指标包含生机比、连接网络比率、学生使用互联网开展学习活动情况等。日本ICT教育应用调查项目涉及Internet用户数量、提供Internet连接的公共设施、拥有Internet连接及计算机的公立学校数量、能操作计算机的公立学校教师数量、具有ICT教学能力的教师数量等具体监测指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发的《教育概览:OECD指标》也包括师生运用信息及通讯技术的情况、教师的培训及专业发展等指标。

我国研究者孔繁世建构的指标体系包括学生计算机数、教师用计算机数、多媒体教室、电子图书等30余项观测点。顾小清提出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中的具体指标包括每联网计算机学生数、联网质量等多个具体指标。成江荣等人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学校信息化基础硬件数量、信息化教学资源来源及数量、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和应用、维护及技术支持的响应速度等具体指标。李文光等人建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软件资源库建设、校园网络建设、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日常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培养与发展等27项二级指标和184个具体观测点。吴砥等人建立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体系包括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终端数(台/百人)、每百名学生配有多媒体教室座位数(个/百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师生拥有实名网络学习空间的比例(%)等23项具体检测指标。解月光等人提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绩效包括计算机教室建设、多媒体教室建设、虚拟实验室建设、校园网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等多个具体观测指标。谢幼如等对近年来教育信息化评价文献的查阅分析,抽取的教育信息化评价的核心指标包括组织管理、环境建设与应用、资源建设与应用、队伍建设、信息技术应用等。

2.县级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指标确定

通过前面对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由于各项研究对于教育信息化监测指标的使用目的和切入视角不同,所涉及的监测指标存在较大差异;但整体而言都比较重视硬件环境和软件资源等方面的客观指标,这样能够较好地反映教育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但难以有效地反映信息化设备的应用水平,即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现状。我国教育部2011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强调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十分重视课堂信息化教学情况。信息化教学是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软硬件环境下展示的创新性实践活动,其终极目标指向学生的发展。因此,县级教育信息化发展离不開教育信息化政策及支持服务,也离不开学校信息化教学设施和信息化教学资源,这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提供了保障。根据前面所述文献研究,利用二维矩阵对现有研究提出的评价指标进行归纳梳理,横坐标主要对各研究中出现评价指标进行群举并归类,并初步拟定了管理与服务、信息化教学环境、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学生信息化学习水平等作为县级信息化发展的一级指标作为横向维度,如右表2所示。

四、县级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评估框架

(一)县级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评估框架

通过前面的分析,分别以“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和“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作为横纵坐标,构建县级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评估框架如图所示,该框架是一个四行四列的二维矩阵,即分别从管理与服务、信息化教学环境、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学生信息化学习水平四个维度描述学校或县区教育信息化在起步、应用、融合和创新阶段的特征或评价标准,进而作为评价县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参照。

(二)县级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评估框架内容

在县级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评估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管理与服务”“信息化教学环境”“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和“学生信息化学习水平”等四个核心维度开展详细分析,如下页表3所示。

1.管理与服务

管理与服务主要监测评估县级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水平、保障水平、服务水平,包括机构与职能、教学管理技术支持、经费投入与使用和网络信息安全四个子维度。机构与职能部分侧重于监测县级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的工作机制、政策制定、信息化环境建设、特色资源库建设、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学生学习服务等方面的发展现状。教学管理技术支持部分侧重于学校信息化教学管理、网络研修平台及资源、教育大数据分析与决策等方面的发展现状。经费投入与使用部分侧重于县区教育信息化经费的投入机制、使用方向等方面发展现状。网络信息安全部分侧重于教育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管理体系、制度建设和学校网络安全教育现状。

2.信息化教学环境

信息化教学环境侧重于监测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和互联网接入条件的发展现状,包括互联网接入条件、教与学终端两个子维度。互联网接人条件部分侧重于学校教师和学生利用互联网开展教学活动的便捷性与连通性。教与学终端部分侧重于学校教与学终端满足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便捷性。

3.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是监测评估县级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核心纬度,侧重于评测教师信息技术具体应用方面。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监测包括教师信息素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职业发展三个子维度。教师信息素养部分侧重于监测评估教师的信息意识、技术操作、信息技能、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發展状况。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部分侧重于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教师利用技术促进职业发展部分侧重于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自身专业学习或引领他人职业发展方面。

4.学生信息化学习水平

学生信息化学习水平是监测评估县级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核心维度,侧重于评测学生信息技术在学习方面的应用能力。学生信息化学习水平监测包括学生信息素养和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两个子维度。学生信息素养部分侧重于监测评估学生的信息意识、技术操作、信息技能、信息安全道德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部分侧重于监测评估学生将信息技术和工具有效应用于学习领域的能力。

五、未来研究方向

县级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评估框架是制订县级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将指导和帮助县级教育部门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方法、如何发展得更快等问题做出准确判断。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下一步需要对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各发展阶段进行细致描述和界定,并研究各项指标的观测点,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县级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同时,应在我国中、东、西部遴选若干县进行实地调研,搭建数据采集平台和数据库对相关县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逐年监测,形成年度区域发展水平监测评估报告,为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数据分析服务。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还应对指标进行不断完善和迭代,使其适应发展需求。此外,针对不同使用群体,还应编写指标体系使用指导手册,以便各级教育部门参照指标做好分类指导,制订更具针对性地、与该地区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推进政策与规划。

收稿日期:2017年4月12日

责任编辑:赵兴龙

猜你喜欢
发展水平教育信息化
城镇化质量与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关系研究
如何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创学校发展提速平台
论我国保险业的现状
论南北朝时期制瓷工艺的发展水平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量化测度
河北省“新四化”协调水平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