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分册:概念识别而非操作手册

2017-05-30 10:48
项目管理评论 2017年5期
关键词:第六版瀑布指南

很多人并不知道PMI有敏捷分册。他们认为,参加Scrum Master认证就不需要考PMI-ACP了。一般的敏捷认证,只需两天培训即可拿到证书,而PMI的ACP認证需要经过几个月复习,认证门槛明显提高。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个人感觉是,PMI更注重对概念的全面掌握。《PMBOK指南》第六版敏捷分册(下称“敏捷分册”)更偏向概念和定义的识别,而不是作为工作中可参考的手册。

敏捷分册为所有定义加了注解,形成对敏捷概念体系的解释。以PMP多年项目管理经验为基础,PMI在定义新概念时具有强大优势。例如,敏捷分册充分发挥PMI长处,解释了瀑布式和敏捷式的差别。

很多人认为,敏捷方法非常时髦,可有一些项目类型并不适用。在实践中,项目经理很容易“一边倒”:传统公司的PMO主张使用瀑布式,新式开发运维(Develepment and Operations,DevOps)团队更倾向于敏捷式。两种方法的界限在哪,其实很少有人知道。那么,什么时候用瀑布式?什么时候用敏捷式?什么时候将二者结合?

在实践过程中,当预算和时间都卡得很严、每个步骤都不能较大变更、需要多个职能部门协调时,敏捷方法是不适用的;而在一些小型的开发型项目中,敏捷方法就非常合适。

关于敏捷方法的优缺点,敏捷分册中有明确描述。但是,如何灵活运用敏捷方法,敏捷分册并未详述。欠缺对实践案例的解读,是此次编纂的遗憾。

能参与敏捷分册的中译审校,我感到十分荣幸。尤其在和汪小金博士一起工作时,看到他将看足球、健身这些日常小事与项目管理相联系,深深受到启发。比如目前我遇到的育儿问题,怎样规划、制定目标、设立检查点、面对风险和变更、评价里程碑成果……这些都可以通过《PMBOK指南》第六版思考解决方案。

猜你喜欢
第六版瀑布指南
瀑布之下
瀑布是怎样形成的
Analysis of the Coherence Principle in English Writing
驻港澳部队例行轮换
嫦娥四号与玉兔互拍
瀑布
指南数读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瀑布
ABB发布第六版扩展自动化系统800x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