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咚咚喹旋律音调结构之典型特征

2017-05-30 10:48向华
歌海 2017年4期

向华

[摘 要]咚咚喹是土家族独有的单簧竖吹乐器,与之相对应的是用土家语演唱的咚咚喹儿歌。每首咚咚喹儿歌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咚咚喹器乐曲牌。在多种土家族原生乐种已经消亡的今天,承载着伟大的母爱与童年美好时光的咚咚喹儿歌也濒临灭绝。从旋律音调结构上对这种仍有土家语留存、富有土家族特色的儿歌及器乐曲牌进行分析,提炼其典型艺术特征,可以为较为严重汉化了的土家族音乐的族性特征研究提供佐证。

[关键词]咚咚喹儿歌;旋律音调结构;典型特征

儿歌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值得研究者给予其足够重视的。根据《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所收集的和笔者在田野调查中收集的土家族儿歌来看,目前留存下来的旋律性较强的土家族儿歌主要可分为哄儿歌(摇篮歌)和咚咚喹歌调两大类。其中的咚咚喹儿歌不仅与土家族的独有乐器——咚咚喹共生共存,而且至今仍以土家语演唱,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该类儿歌中仍有着较为典型的土家族音乐族性特征的留存。

一、咚咚喹乐器概述

咚咚喹也叫“呆呆哩”,土家语称“早古得”,是土家族的一种极其古老的簧管气鸣乐器。其主要流行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永顺、保靖、桑植和湖北来凤、鹤峰等地。目前仅在湖南省龙山县、永顺县还有少量留存。2008年,咚咚喹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咚咚喹(见图1)是用小竹管制作而成,吹奏时左右兩手共用三指按住音孔,用口衔住上端舌簧处吹奏。咚咚喹可作独奏或重奏,经常两支在一起对奏,技巧娴熟的艺人甚至可以一人吹奏双管。

咚咚喹的音色明亮、清脆,有打音、颤音兼备的特点,其曲调轻快活泼,可模拟鸟语虫鸣、风泉流动之声,形成写意性的音乐语汇和它固定的音乐曲牌。其曲牌繁多、内容丰富多彩,目前流传下来的主要有[咚咚喹][巴列咚][呆嘟里][乃哟乃][慢巴列咚][拉帕克]等数十种(对于主旋律基本相同,但分单吹、齐吹的曲牌,民间艺人通常认为是两个不同的曲牌)。这些咚咚喹儿歌调词曲优美和谐,可清唱,也可和咚咚喹吹、唱结合,别具一格。

据著名土家族音乐专家田隆信①介绍(见图2②),如果以十二平均律比对民众使用的咚咚喹,其音准大多是不准的,尤其是sol音更加不准。这主要是因为民众使用的咚咚喹多为土家族妇女儿童上山砍柴或是干活时,随手砍下一段竹子自制而成。民间的咚咚喹虽然音高游移,但人们并不在意其音准问题,反而因其制作简单、声音欢快清脆而深受土家族妇女、儿童的喜爱。

近些年来,为了方便咚咚喹与其他乐器或人声的协同演奏,田隆信老师通过无数次精心的选材、制作和调试,从音孔的大小、竹子的粗细、簧片的厚薄等多方面协同努力,终于将do、re、mi、sol的音高按照十二平均律固定下来,制作出了相对“准”的bE调和D调两种不同调的咚咚喹。他说:

“现在我们制作咚咚喹的时候,一般选山竹(或者水竹)来做,大小没有严格的规定,一般为:长约13厘米、内径约4毫米,上端留节,下面截成齐口或者是斜口,我做就在后面再开一个口。一般在留节的上端头往下2厘米的地方开始削簧片,簧片一般长1.7厘米,宽0.3厘米,在簧片的这一面往下距离到设簧片差3.3厘米的地方开第三个音孔,往下距离第三个音孔又一个3.3厘米的地方开第二个音孔,再往下距离第二个音孔2.2厘米的地方开第一个音孔,咚咚喹就基本做成,要是你觉得音高没达到你的要求,你就可以通过调节音孔大小等方法来调整。但是这还只能是相对的,因为根据簧片厚薄、干湿度不同音高也不同,音低了,要用火烤干一点;音高了,要用水泡一下。

你现在看到的这几个是1994年我自己做的。我现在做出来的发出来的音是do、re、mi、sol,但民间的sol音一般是不准的,这是因为咚咚喹都是老百姓自己做,没得买,老百姓的制作水平有限,他们做的咚咚喹吹出来do、re、mi、sol基本不准,但我为什么定do、re、mi、sol几个音呢?那是因为老百姓们唱咚咚喹儿歌的时候这四个音基本上还是准的。”

二、咚咚喹儿歌旋律音调结构分析

对于咚咚喹曲牌,《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③的土家族民歌中并未对其曲牌进行具体收录,但在《湖南民间歌曲集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分册》④中共收集了咚咚喹传统曲牌六首,《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南卷·龙山县资料本》⑤中共收集了咚咚喹曲牌十七首,大多数曲牌都配有土家语唱词。在笔者的田野调查中,民间艺人还能用土家语演唱的咚咚喹儿歌调有6首。综合能收集到的曲牌,剔除相同主旋律的,可供本文分析的咚咚喹儿歌曲牌共有十七首。

虽然咚咚喹儿歌调仅由do、re、mi、sol四音形成旋律,且节奏型主要以“XX XX”为主,但是,聪明的土家人深谙简繁之道,民间艺术家们运用自身高超的演唱、演奏技巧,营造出了旋律简单却不单调、技巧多样却不繁琐的美妙音响。其旋律音调结构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根据其旋律音调结构特征,可分为以下六类(见表1):

(一)仅由近腔音列构成全曲的咚咚喹儿歌

此类咚咚喹儿歌调曲牌主要有十个,分别是:《咚咚喹》《巴列咚》(之一)《巴列咚》(之三)《乃哟乃》(之三)《偏咚偏》《波左波》《冬巴哈》《哎罗罗》《打铁》《米司可可》等。这些咚咚喹儿歌的主旋律仅由do、re、mi三音组成,节奏较规整,均用土家语演唱。旋律音调结构上,仅用近腔音列(主要包括角下2-2型、宫2-2型和宫3-下2型、商2-下3型等)构成全曲,但在演唱演奏时,根据个人习惯,可以即兴加进波音、滑音等,给人以十分活泼、欢快之感。以曲牌《巴列咚》(之一)和《咚咚喹》为例:

汉语大意:嫂子坐月了,明后天背起姜糖炒米看月去。

汉语大意:隆头街上玩耍去,保靖街上踢毽子去,金斗坡,走下去。

从谱例1、2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两首咚咚喹儿歌的歌词均采用了半借手法,即:将汉语中的某些名词与土家语混合使用。同时,曲牌采用歌词中反复使用的衬词为名,十分有趣。

(二)仅由窄腔音列构成全曲的咚咚喹儿歌

此类咚咚喹儿歌的代表曲牌主要有《拉帕克》和《呆嘟里》。这两个曲牌仍是以儿歌衬词命名。其旋律音调结构仅由窄腔音列构成。以《拉帕克》为例:

汉语大意:每天都吹拉帕克,每月都吹拉帕克,每年都吹拉帕克,大家都吹拉帕克。

谱例3中的咚咚喹儿歌《拉帕克》从旋律音调结构上看是由窄腔音列构成,但在旋律进行中,较多地方是以顿音唱法在徵音上同音反复,最后落在商音re上,而在re上则多采用波音唱法,这种顿音与波音唱法在XX XX节奏上的使用给人以活泼欢快却毫不杂乱之感,间或与徵下4-上2型、角下2-上4型窄腔音列的結合更使得全曲旋律丰富多彩,童趣十足。

另外,咚咚喹儿歌曲牌《呆嘟里》也是仅由窄腔音列构成全曲的佳作。其儿歌曲牌版本与器乐版本相比,则在窄腔音列构成全曲旋律音调基础上增加了do-re的二度倚音进行,使歌曲旋律与语音语调更为接近。

(三)仅由大腔音列构成全曲旋律结构的咚咚喹儿歌

在十七首咚咚喹儿歌中,有一类仅由大腔音列构成全曲旋律的曲牌。在这些曲牌中,《乃哟乃》(见谱例4)是流传相对广泛的一个曲牌。该曲牌不仅被收录进多个版本的小学音乐课本之中,而且作曲家们对其进行了多种编曲尝试。其中的一个突出案例就是田隆信老师为了反映土家族失学儿童通过希望工程得到救助,重返校园时的欢乐场景,融合现代音乐元素对该曲牌进行旧曲新创,创编成的一首土家语校园歌曲。因为田隆信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对土家族音乐的执着,所以在校园歌曲版本的《乃哟乃》中,他仍然只用do、mi、sol三音组成的大腔音列行腔创调,其他版本《乃哟乃》的主旋律也都基本保持了其原来的旋律音调。这些创作不仅保证了曲牌的原生态风格,也为土家族音乐、土家语的传承提供了一个成功案例。

汉语大意:隆头街上玩耍去,保靖街上踢毽子去。

该曲的歌词汉语大意与曲牌《咚咚喹》相同,但是衬词换成了“naijonai”,旋律音调结构上主要由徵下3-3型、宫3-3型及其宽化的宫5-下3型、角下3-上5型大腔音列组合而成。

(四)近腔音列基础上加进窄腔音列的咚咚喹儿歌

《巴列咚》(之二)是旋律音调结构以近腔音列基础上加进窄腔音列形成歌曲旋律的咚咚喹儿歌的代表曲牌。

由于该曲歌词与《巴列咚》其他版本基本相同,所以谱例中未注明。该版本的《巴列咚》旋律音调结构以近腔音列为主,包括宫2-2型、角下2-2型、宫3-下2型、商下2-上3型窄腔音列,见谱例 处;窄腔音列在曲中仅以商2-3-下4-上2型出现一次,见谱例 处,并在此之后有一个商音上的自由延长,后再以近腔音列结束。

(五)近腔音列基础上加进窄腔音列、宽腔音列的咚咚喹儿歌

咚咚喹儿歌曲牌中也不乏多种腔音列混融的现象,但在混融的腔音列中,近腔音列仍占据一定的主导地位。以《乃哟乃》(之二)、《冬冬开》为例。

该版本《乃哟乃》虽然在第十一小节出现了一个变换拍子,但整首曲牌仍给人以节奏规整、有序、稳定之感。其旋律音调结构由近腔音列、窄腔音列和宽腔音列结合而成。其中,近腔音列居主要地位,主要有角下2-2型、宫2-3型、宫3-下2型,见谱例 处;窄腔音列居第二,主要以徵下3-2型及其宽化之徵下4-上2型、角3-下4型和商4-下3型窄腔音列出现,见谱例 处;谱例 处为宫2-4型宽腔音列。

该曲较之于上例宽腔音列运用次数更少,也以宫2-4型出现在谱例 处;居全曲主要地位的近腔音列主要以角下2-2型、宫2-2型和宫3-下2型、商下2上3型出现,见谱例 处;窄腔音列在曲中主要出现两次,主要以商2-3型、徵下3-2型及其宽化的徵下4-上2型窄腔音列出现,见谱例 处。因此,全曲旋律音调结构为近腔音列基础上加进窄腔音列和宽腔音列的特征十分明显。但本曲牌的旋律音调结构很有特点,其前半部分全部由近腔音列构成,直到中后部分才加进窄腔音列,最后结束处出现宽腔音列。

(六)以窄腔音列为主,多种腔音列混融的咚咚喹儿歌

在土家族咚咚喹儿歌曲牌中还有一种旋律音调结构类型,那就是以窄腔音列为主,与近腔音列、大腔音列和宽腔音列多种腔音列混融。以曲牌《慢巴列咚》为例。

谱例8中的咚咚喹儿歌曲牌《慢巴列咚》歌词大意与曲牌《巴列咚》相同,整曲旋律以sol-mi-re-do下行为主,形成窄腔音列和近腔音列混融,见谱例 处。但从时值上来说,窄腔音列在曲中所占时值稍胜一筹,主要以徵下3-2型和商4-下3型出现,见谱例 处;角下2-2型近腔音列在曲中所占的时值居第二位,见谱例 处;而宫5-下3型大腔音列在曲中主要和窄腔音列、近腔音列混融出现,见谱例 处;宫5-下4型宽腔音列在全曲仅出现一次,但却给歌曲旋律音调带来了新意。因此,全曲呈现的是多种腔音列混融的旋律音调结构特征。

三、土家族咚咚喹儿歌旋律音调结构之典型特征

长期以来,伴随着咚咚喹儿歌耳熟能详的旋律、短小有趣的歌词、韵律鲜明的节奏,土家人的民族文化潜移默化地被传授、民族审美逐渐被熏陶、民族性格逐渐被养成、民族品质逐渐被塑造;虽然如今全球化趋势把少数民族融入现代化的浪潮不可阻挡,但在咚咚喹儿歌这种与民族特性乐器共生,并仍有土家语留存的民歌体裁中,我们仍能找到属于土家族音乐自身的典型特征。

(一)咚咚喹儿歌之宫类色彩典型性旋律音调结构,尤以近腔音列为主

综合分析十七首土家族咚咚喹儿歌曲牌我们发现:这些咚咚喹儿歌曲牌中有十五首表现出了宫类色彩典型性旋律音调结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腔音列走向:图3:

第一种腔音列走向主要是在近腔音列(mi-re-do)间往返(见图3的I部分),主要表现为大二度的级进往返与大三度的上行进行,但鲜有大三度下行进行,其代表曲目有《巴列咚(之三)》《乃哟乃(之三)》《偏咚偏》《波左波》《冬巴哈》等,共十首;

第二种腔音列走向主要是在大腔音列(sol-mi-do)间往返(见图3的II部分),旋律进行多三度级进,偶有五度的进行,主要代表曲目有《乃哟乃》等;

第三种腔音列走向主要表现为近腔音列(mi-re-do)与窄腔音列(sol-mi-re)或宽腔音列(sol-re-do)相连(见图3的III部分),旋律进行是在大二度、小三度的基础上偶有四度下行(sol→re)和三度上行(do→mi),主要代表曲目有《冬冬开》《巴列咚(之二)》《乃哟乃(之二)》等;

第四种腔音列走向则表现为窄腔音列(sol-mi-re)、近腔音列(mi-re-do)和大腔音列(sol-mi-do)、宽腔音列(sol-re-do)四种腔音列的混融(见图3的IV部分),旋律进行仍以级进为主,主要代表曲目有《咚咚喹》《巴列咚》《慢巴列咚》等。

在十七首土家族咚咚喹儿歌中,除《呆嘟里》和《拉帕克》仅由窄腔音列构成全曲之外,有十五首表现出典型的宫类色彩性旋律音调结构。除《乃喲乃》仅由大腔音列构成全曲之外,其余十四首中仅以近腔音列(do-re-mi)构成全曲旋律的有十首,另外四首的旋律音调结构也均为“在近腔音列(do-re-mi)基础上加进其他腔音列”。图3中的四种腔音列走向均是以宫音为中心,分别由“徵、角、商、宫”为骨干音构成的腔音列体系,其中又各有顺向、逆向、来回进行。从音程上看,在土家族这种宫类色彩典型性旋律音调中,主要包含了大三度、小三度、大二度、纯四度、纯五度等音程,音调进行上以大二度和小三度、小三度和大二度、大三度上行和大二度、旋律中尤以连续两个大二度(mi-re-do)下行进行最为典型。从乐句上看,其乐句基本都结束于宫音之上,表现出较为鲜明的宫类色彩,也表现出了中国音乐体系之音调组织的典型特征。

(二)旋律音调结构与土家语多为“相顺”关系

在多元文化交流影响下,土家族人民的日常用语经历了“古代土家语-现代土家语-西南官话”逐渐变化过渡的过程。现存的咚咚喹儿歌的歌词多是对现代土家语的运用。土家族语言学家谭志满在其著作《文化变迁与语言传承——土家族的语言人类学研究》中列举了大量的土家语案例,每个土家语字词上都标有调值,总结下来,主要分为四种(见表2)。

于会泳曾说过:“语言的声母韵母对于唱腔旋律的制约作用极小,而字调的制约作用却很大。字调的性质决定音高,虽然也与音长、音重有关,但均非决定因素,反映在音乐上,尤其如此。所以,唱腔与字调的关系,也就是唱词字调之音高因素对于唱腔旋律之起伏运动有制约关系。”

土家族咚咚喹儿歌风格普遍轻松活泼,多短小乐句,有的介于念白与歌唱旋律之间。从旋律音调与歌词字调关系上看:土家族民歌的旋律音调与字调多为“相顺”关系。以咚咚喹歌调儿歌《乃哟乃》为例:

通过谱例9我们可以看出,这首儿歌的旋律音调几乎与歌词音调方向完全一样、调值与音程关系也基本同步。其实,旋律与字调“相顺”的情况不仅在土家族咚咚喹儿歌中十分普遍,而且在其他土家族民歌中也十分常见,充分体现了土家族民歌“依字行腔、依声入调”的特点。

咚咚喹儿歌之旋律音调结构中的另一大特征是“以顿音或颤音做同音反复”,该旋律音调结构特征不仅与梯玛法事中牛角所吹的音调(牛角腔①)较为相似,也与土家语之高平调的字调有着较大的关联。而咚咚喹儿歌以下行为主、级进较多、跳进较少的典型特征则与古代土家语中常有的高起低收、吟诵为主的特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与咚咚喹器乐曲牌关系紧密,旋律音调上具有和声效果

土家族儿歌调与土家族独有乐器咚咚喹共生共存。如今,能熟练吹奏咚咚喹的土家人已屈指可数,会以土家语演唱咚咚喹曲牌的就更是寥寥无几。据田隆信老师介绍:“咚咚喹是先有唱,才有吹,所以以前每个咚咚喹的调子都是有歌词的。而现在基本上不唱了,吹的也少了。”咚咚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严三秀(见图4②)介绍: “咚咚喹是先有唱的,而且都是娃儿们唱,但是现在基本不唱,主要是吹。首先土家语人们已经讲不来,再加上年轻人对它不感兴趣。”两位老师不仅说出了咚咚喹儿歌调的留存现状,更说明了咚咚喹儿歌与咚咚喹器乐曲牌之间的紧密联系。虽然如今对于咚咚喹先有吹还是先有唱已无从确切查考,但二者间相依共存的关系是毋庸置疑的,器乐曲牌与儿歌之间仅存在记谱上的单声部与双声部的区别。

在《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南卷·龍山县资料本》收录的十七个曲牌中,有六首在谱例上显示出有两个声部。这六首器乐曲牌恰好是上文列举过的咚咚喹儿歌曲牌《咚咚喹》《拉帕克》《呆嘟里》《巴列咚》(之一)《慢巴列咚》《乃哟乃》,其主旋律与儿歌曲牌版本几乎完全一样,而另一个声部则是在徵音上做反复进行。据田隆信老师介绍:“我们在国外演出的时候,许多听众都对这么小的乐器能发出这样明亮、高亢的声音感到惊奇,还对一支管乐能吹出两个声部啧啧称奇。实际上,离舌簧较远的这三个音孔是旋律音孔do、re、mi,这个sol是个打音。吹奏时,旋律还是跟唱的一个样,但是加上了sol上的打音,就从听觉上形成了另一个声部。咚咚喹早先是有吹又有唱,但是有好多曲牌都失传了,有些曲牌的打音部分已经失传。”以《咚咚喹》为例:

这一类咚咚喹曲牌还包括曲牌《巴列咚》,打音声部的跳跃与主旋律声部的流畅配合紧密、相映成趣,一件吹管乐器却给人形成了双声部的听觉效果。从旋律音调结构上看,其旋律声部仅由近腔音列组成,但是加进打音声部后,则形成了近腔音列、窄腔音列、大腔音列混融之感,特点十分明显。

在这种听觉上能给人以和声效果的咚咚喹曲牌中,还有旋律声部①仅由窄腔音列、②仅由大腔音列构成、③由近腔音列与窄腔音列混融、④由近腔音列与窄腔音列大腔音列混融构成的四种情况,在这一类的咚咚喹曲牌中,由于打音声部的加入,加强了sol音在旋律中的比重,两个声部中的sol音交织在一起,使得两个声部更是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十分有趣。

此外,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一个现象:现存资料记载的咚咚喹曲牌中未见含有微分音的曲牌,但在田隆信和严三秀老师的吹奏中却多次出现微分音↓mi;咚咚喹儿歌演唱中也偶有微分音↓mi的出现。局内人对此问题的解释不尽相同。田隆信老师的解释是:“有很多的原因都能导致这种情况,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制作上的原因,咚咚喹最多就只能有四个音孔。我们的祖先很聪明,离舌簧越近的音孔发出来的音质越好,音高也最固定,离舌簧越远的音孔发出来的音质越差,因此离舌簧较远的三个音do、re、mi常常会出现音稍微有点偏高偏低的时候。”但严三秀等民间艺人的说法却是:“这个地方就是这样吹的,我不晓得准不准,但我们一直就是这样吹的,这样唱的。”那么,我们应该可以认为↓mi这个微分音是被土家族人民的审美所认同的。根据笔者以往的研究,↓mi这个微分音也在土家族梯玛神歌中不时出现①。因此,该微分音是值得研究的。但该微分音存在的深层次原因需要从史学、声学、律学、地理学、民族学等多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才有可能“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笔者也将进一步跟进深入研究,以期得出更为令人信服的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1] 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2] 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3] 杨匡民,李幼平.荆楚歌乐舞[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4]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下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4.

[5]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编委会.湖南民间歌曲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分册[M].1980.

[6] 王耀华.关于民歌旋律音调结构分析——以畲族民歌为例(上、下)[J].音乐研究,2007(1)(2).

[7] 王耀华.旋律音调结构与民族源流考证[J].音乐研究,2013(2).

[8] 杨匡民.歌乐探析-杨匡民音乐文集[C].武汉:武汉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