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吟诵”在地方高校的保护与传承

2017-05-30 14:36盛杨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常州文化遗产教育

盛杨

摘 要:“常州吟诵”是涉及语言、文学、音乐三门学科的口传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古诗文的学习、创作方面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以“常州吟诵”传习基地高校教育实践为例,从组织机制、教学模式、教育活动、师资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概括“非遗”进校园的可行性做法,思考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学理研究薄弱、师资培养不足、方言教学局限、教学传播形式单一等问题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吟诵;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7)03-0035-04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自2003 年 10 月 17 日,我国以缔约国的身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非遗”保护与发展全面纳入了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2008年6月14日,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常州吟诵”名列其中。

一、保护与传承“常州吟诵”的意义

2008年6月16日《常州日报》在报道国家级“非遗”常州入选项目时,对“常州吟诵”作如下介绍:吟诵古典的诗词文章,是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有史料可据的“吴吟”(包括常州吟诵)始于战国时代。吟诵艺术属“小众文化”,标志着民族文化的最高水准,具有文学、音乐、语言等多学科的科学研究价值。“常州吟诵”植根于常州,运用常州方言进行吟诵,它的文化底蕴深厚,代表性传人赵元任、周有光、屠岸等均为我国文化界知名人士,钱璱之等传人均出自儒学名门。吟诵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形成了高水平的吟诵群体,为各地所罕见。此外,“常州吟诵”较多、较好地体现出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作品的声韵和节奏美,抑扬顿挫格外分明。

“常州吟诵”传人屠岸先生说:吟诵是研读古诗文的一种学习方式。吟诵也是欣赏古诗文的一种审美方式。吟诵,又是吟者发掘和完善古诗文声韵美的一种艺术创作方式。[1]这段话恰好归纳了吟诵的价值,吟诵古诗文能强化记忆,更有助于理解诗文内容,也是学习古诗文写作的最佳途径。

现代人学习中国古典诗文多以读为主,而古人则是从吟诵开始的,诗词文句与吟诵音调水乳交融,有助于增强学习者的学习趣味和记忆能力。传统吟诵者绝大多数是儿时在父亲、母亲或其他长辈膝下,在塾师或其他前辈吟诵者的吟诵声中学会的。[2]最早开始系统研究“常州吟诵”的著名美籍华裔语言学家、“常州吟诵”传人赵元任先生在回顾自己早年吟诵经历时谈到:“以前我会说常州话,但不会用常州话读文言文。九、十岁回到家乡,开始读书、念文言文,我的老师是常州人,他怎样教,我就怎样读,所以,我虽然会说官话,却只会用常州话读文言文和吟诗。”“常州吟诵”传人钱瑟之先生也曾讲到:“吟诵的好处就是,小孩子把它当成民歌,吟一吟就会了。小时候学习就觉得朗朗上口,具体读的什么意思,自己也不明白,反正就这么唱就记住了,长大点才慢慢知道是什么意思。”[3]

钟嵘的《诗品序》里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中国古典诗文讲究的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只有学会了诗词的吟诵,才能更好地来领会古体诗的精神内涵,更能够陶冶自己的情操。所以叶嘉莹先生说:“诗是你偶然在内心之中有一种感动,所以吟诗是重要的。如果你会吟诵,你的诗句,就是你内心的感动,就会伴随着你所熟悉的那个吟诵的声音跑出来。”[4]

吟诵除了在学习古典诗文中帮助记忆和理解之外,也有助于学习古体诗词的创作。古体诗词讲究平仄和押韵,学写古体诗词,最困难的就是过平仄关,这比押韵更难掌握。常州方言语音与中古汉语语音相近,按中古汉语语音声调的平仄与音韵写成的唐宋诗词,用常州方言吟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持着音韵和节奏之美,掌握“常州吟诵”规律,有助于在创作古典诗文时较好地处理平仄、格律和押韵。屠岸先生曾强调常州吟诵的语言学价值,他以常州吟诵调中的入声字为例,指出普通话里面丧失了入声字是中国汉语语音发展的一个损失。[5]

二、开展“常州吟诵”教育实践的做法

“常州吟诵”因其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于2008年6月14日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仍是“吟诵调”项目下唯一子项。但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新体诗逐渐取代了文言文、旧体诗的历史地位,掌握吟诵者日渐稀少,诗词的吟诵,几乎是后继无人,“常州吟诵”逐渐成为一门“绝学”。2014年前后,常州文化部门先后在常州市龙虎塘小学和常州工程职业术学院试点建设“常州吟诵”传习基地,基础教育阶段的传习工作主要以“非遗”传人进校园开展教育教学和组织学生参加地方文化活动为主,高校开展传习工作的具体内容则更为丰富,形成了教育途径建设和教育内涵提升的双向结合。

(一)教育途径建设:教学普及化与活动精品化相结合

1. 公选课程侧重普及,兼顾骨干培育

自2013年秋学期起,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古典诗词赏析与吟诵”“常州吟诵”两门吟诵专题公选课。“古典诗词赏析与吟诵”以普及性教育为主,针对无吟诵基础的学生,进行入门知识传授。这类公选课,参与学生人数多,其教学目标定位以普及“常州吟诵”基本知识和赏析吟诵作品为主,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吟诵作品比较简单,更多的内容侧重于将中小学所学习的古典诗词知识与“常州吟诵”赏析的主要方法相结合,让学生从视听角度来把握“常州吟诵”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常州吟诵”公选课则是面向有吴方言基础或已选修了“古典诗词赏析与吟诵”课程,具备了一定古典诗词格律基础的学生。其教学目标定位是掌握“常州吟诵”的基本规律,并且能较好地吟诵经典作品,除了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常州吟诵”和古典诗词格律的基本規律外,更以能吟、会吟为主,要求学生掌握经典格律吟调及其代表诗、词十篇左右。两门公选课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各有侧重,形成普及推广与骨干培养的阶梯教育模式,对于普及、推广吟诵项目,挖掘、培养学生吟诵骨干起到了较好作用。

2. 学生社团打造精品活动、扩大影响

“常州吟诵”社团是外化吟诵教育成果的一个重要的学生组织,吟诵公选课的普及教育为吟诵社团培育和选拔骨干学员打下坚实基础,为吟诵教育多元化发展提供了人员保障。社团的常规活动以吟诵进阶学习为主,同时,排演优秀作品,积极参与校内外文化活动。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吟诵社团骨干成员组成志愿服务团队,为常州文化馆暑期少儿吟诵班提供志愿服务,参与“常州地方文化研究会”地域文化研讨活动,为常州市吟诵雅集活动提供志愿服务,担任文化宣传志愿者走进社区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参加了2014年和2016年两期暑期大学生“三下乡”汇演,参加了2015年常州市中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2016年5月,协助常州市文化馆开展“常州吟诵”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秦德祥先生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在参与系列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将“常州吟诵”这一珍贵的地方口头文化形式传播到更广阔的空间,提升了教育品质和教育成效,扩大了“常州吟诵”在校内外的影响力。

(二)教育内涵提升:师资建设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1. 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育指导水平

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常州吟诵”非遗教育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教育内容建设的重要基础。目前,吟诵协会和吟诵公选课程共有专兼职指导老师4人。其中,校内专职吟诵指导老师2人,社会专家指导老师2人,老师们均为常州市吟诵传习所成员,有扎实的吟诵基础和技艺,并且均在中学、大学任教,有丰富的教学经验。2013年至今,老师们共完成近700人次,264课时的吟诵教学工作,开设公开讲座3场,完成了系列自编课程讲义和教学用音、视频材料,“常州吟诵”公选课、社团活动及其他教育教学活动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已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2. 发挥科研优势,提升教育传承内涵

地方高校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学科科研优势,承担着科学研究、创新知识、传授知识的重任。目前,“常州吟诵”教育实践的理论研究侧重于创新教学方法和教育途径的研究,通过吟诵教学实践和研究,在“常州吟诵”校园传承的途径、传承质量、教法学法、大学生文化素质提升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为“常州吟诵”的传承、保护和研究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保证,有效提升了地方高校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内涵。

三、开展“常州吟诵”教育实践的思考

(一)加强吟诵传承的学理研究

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传承和研究机构,教育实践中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为“非遗”保护出谋划策,从学理上解决“非遗”保护与发展的基础理论问题,但从近几年的教育传承现状而言,学理性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以事实、数据性资料的整理、归纳为主,学术独创性和系统性研究还有缺失。如:吟诵的教学方法、个体案例的微观研究,吟诵传承人个体及群体研究,吟诵在音乐、文学、语言学等学科中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体系研究,吟诵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产学研结合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整理。

(二)加强吟诵传承的师资培养

“常州吟诵”在其传承人秦德祥老师数十年的努力和常州市文化主管部门的重点扶持下,先后吸引了多所地方高校的中文、音乐相关专业教师参与保护工作,但仍存在大量的师资缺口,不仅缺乏专业吟诵人士,而且能够参与传承保护的人员也不多。目前,活跃在传承工作领域的人员主要包括两类,一是, “常州吟诵”传人,截止到2017年1月,常州吟诵官方认定传人32位,在世传人中多数年事已高,80岁以下仅4人,长期开展吟诵教育传承的3人。二是,“常州吟诵”研习班学员,2010年至今有数十位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常州吟诵”研习班的学习,以高校、中小学教师为主,其中初级学员13名,中级学员6名,高级学员4名,但专业能力较强,能从事吟诵教育传承者不多,且近两年来能定期参加活动的学员人数日趋减少。如要进一步推广“常州吟诵”教育实践,就要突破师资数量和水平的限制,建设一支专业的从事传承工作的队伍,这需要地方政府在政策上给予相应扶持,提升“常州吟诵”的影响力,提供必要的研习条件,招募更多有相关专业基础的中青年成员加入 “常州吟诵”传承队伍。

(三)突破吟诵教学的方言局限

“常州吟诵”的基础方言是“常州话”,“常州话”属于“吴方言”,保留了大量有价值的语言学元素。常州地方高校面向全国招生,来自吴方言区的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30%,在开展“常州吟诵”教学之初,秦德祥老师就提出针对非吴语区的同学可以采用普通话或原籍地方言吟诵,以达到“能吟”“会吟”的教学效果,但教学时需注意遵循古体诗“依字行腔”、格律诗“平长仄短”的基本规律[6],保留常州吟诵的平仄规律,如“入声”字改成“去声”发音或保留常州方言音,力求不失传统吟诵的本色,否则于传承无益。

(四)拓宽吟诵教育的传播形式

“非遺”进校园,其目的不仅仅局限于教授某项“非遗”技能,也需要带动学生进入到传承主体的角色中,从学习“常州吟诵”到传播“常州吟诵”,激发学生自觉关注更多地本土优秀文化,将专业发展与服务地方文化产业相融合,提升地方高校传承“非遗”的附加值。因此,在“常州吟诵”教育实践阶段,依托专业优势,吸引艺术、设计、信息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和老师参与“常州吟诵”校园传承教育实践,是“非遗”进校园的发展趋势之一。目前,“常州吟诵”的教育传播形式多以平面教材和资源为主,不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需求。为此,要加速开发制作“吟诵”学习课件,运用数字化学习平台,利用新媒体传播手段,使“常州吟诵”的教育实践与高校专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取得更为广泛的教育价值。

2017年1月25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保护传承方言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字里行间透露着与“常州吟诵”的传承发展息息相关的利好信息。地方高校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形势下,务必踏实前行,在教育实践工作中有效解决保护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成效,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屠岸.常州吟诵 千秋文脉[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5):1-5.

[2] 秦德祥.吟诵传承的价值、疑难与设想[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09(1):102-115.

[3] 李秋新,董倩.论常州吟诵的保护与传承[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5):32-36.

[4] 叶嘉莹. “名家论吟诵”系列——叶嘉莹先生吟诵整理稿[EB/OL].[2004-12-30].http://www.yinsong.org/bencandy.ph

p?fid=42&id=807.

[5] 屠岸.“名家論吟诵”系列——屠岸先生论吟诵整理稿[EB/OL].[2014-12-30].http://www.yinsong.org/bencandy.ph

p?fid=42&id=804.

[6] 赵敏俐.论传统吟诵的语言本位特征[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93-98.

The Preserv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National-leve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hangzhou Chant” in Local Universities

——A Case Study on Changzhou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HENG Yang

(Section of Social Science, Changzhou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Abstract: Changzhou chant is the oral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nvolving three subjects of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music. There is long cultural tradition of study and creation on ancient poetry. Based on the “Changzhou chant” teaching practice in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feasible measures of “Changzhou chant” entering campus from organization mechanism, teaching mode, educational activities, teachers construc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problems, such as weak academic research, insufficient teacher training, dialect teaching and single form of teaching communication are solv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local universitie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CH); Changzhou chant; education practice

责任编辑 徐 晶

猜你喜欢
常州文化遗产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常州的早晨
题解教育『三问』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