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研究

2017-05-30 01:53田昀翊
中国商论 2017年14期
关键词:物流金融物流企业风险管理

田昀翊

摘 要: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间的贷款业务普遍存在信贷风险高、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由此造成的银行“放贷难”和企业“借款难”局面促使物流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方式应运而生。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金融业务通过把商业银行的收贷风险转嫁到自己身上,促使银行为那些主营业务超出自己监控能力范围之外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以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但现阶段由物流企业主导的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具有潜在性和不可预知性,故对其进行风险管理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物流金融 物流企业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5(b)-049-02

物流金融作为连接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贷款业务的主要桥梁,不仅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处理仓库里过多的存货以获取急需的流动资金,更有助于银行盘活大量的库存资金,为其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此外,物流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方式,能够给予物流企业拓宽自己业务领域,实现服务一体化的机遇。但现阶段国内的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系数较高,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较大,直接阻碍了物流金融业务的有效开展和深入实践,而物流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是解决这一困境的关键。

1 我国物流金融业务发展阶段概述

中储于1992年在国内首次开展物流金融业务,这一实践开拓了中储集团全新的业务领域,并有效地缓解了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据商业银行统计数据显示,物流金融业务开展初期,74%的中小企业最初开立基本账户的银行集中在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只占6.4%,于是在最开始的一段时间内银行主导着我国的物流金融行业。

虽然银行主导的物流金融业务给国内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局面带来了新的解决之道,但银行业务模式灵活性的缺乏使其在开展质押物的评估、储存、监控等有关工作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很容易出现决策失误而损害自身利益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模式的弊端越发明显。

随后,物流金融业务发展到了中期,也就是如今以物流企业为主导的物流金融创新业务阶段,物流企业逐渐取代了商业银行成为物流金融业务中的主控方。为了适应国内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物流金融形成了许多创新的业务模式,如保兑仓模式、垫资模式、统一授信模式、海陆仓模式等。这些创新的业务模式通过将大部分原本属于银行的工作转移给物流企业,在降低银行所需承担风险的同时,扩大了物流企业的业务范围,满足了不同类型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实现了“三赢”的局面。

未来,国内物流金融业务必然将朝着物流银行方向发展。在物流银行阶段,商业银行将转化成物流产业的一个职能部门,从而进一步提升物流企业在物流金融业务开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形成一个相对高水平的综合产业链。

2 物流企业主导的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研究

针对近年来国内物流金融业务呈现出的以物流企业为主,金融机构为辅的特点,现以仓单质押模式为例,总结物流金融业务的两种主要风险来源。

(1)操作风险。在入库阶段,对质押物进行质量审核是明确货物安全责任的关键步骤,操作人员需要对货物进行种类检查、数量检查及质量检查,然后对货物信息进行详细登记等工作,如果这些操作出现失误,将导致货物在出库查收时不符合仓单信息,从而给企业带来违约风险;库存管理阶段,管理人员必须保证货物的存放安全,防止由于对设施设备或者其他存放条件的操作不当影响货物的数量或质量而导致物流企业在货物出库时无法满足发货要求。

(2)信用(道德)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来自物流企业和融资企业,一方面,物流企业可能会为了留住客户或者实现其他交易而帮助融资企业隐瞒某些重要信息,利用商业银行对货物市场的不了解而获得商业银行更多数额的融资贷款;另一方面,融资企业的经营者也有可能为了获得贷款而提供给商业银行和物流企业不实的货物信息,使双方都面临着潜在风险。

3 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由于承擔了商业银行的大部分工作,物流企业在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时的风险相对较高,其进行风险控制而将自身的一部分风险转嫁给其他机构的具体方式如下。

(1)物流责任险。物流责任险可为客户提供物流业务全过程的保障,是一种契合现代物流业发展潮流的新型保险产品。物流企业能够通过将全年的物流货物全部承保给保险公司来避免为每一单货物投保所带来的繁琐程序,还可以将员工在库存管理阶段的加工及保管风险融合后一起转移给保险公司,可有效降低物流企业需要承担的风险。

(2)“物流监管综合责任险”保险条款。“物流监管综合责任险”是一种全新的保险业务,它推出了专门针对员工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条列,还囊括了全部物流环节的保管、监管以及谨慎放货等活动导致的货物损失责任、第三者责任等综合责任,是集货损货差责任、额外费用责任、第三者责任、物理服务费用损失于一体的全覆盖型保险。

4 总结及展望

目前国内物流金融业务尚未发展成熟,需要稳定和安全的交易环境来支持其稳定发展,这就要求各方通过加强对外业务的诚信合作及对内开展内部人员的规范化管理与培训等来降低业务风险系数,以便充分发挥在各自领域内的业务优势和创新能力。

物流企业在促进物流与资金流相互融合的同时也应实现更高水平的物流银行阶段,在国家引导下逐步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并以此为基础开创崭新的物流金融业务合作局面。

参考文献

[1] 郭佳.物流企业物流金融创新模式及风险管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2] 欧阳菲.我国物流企业物流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11).

[3] 熊小芬.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及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4] 袁东.物流金融融资模式和风险控制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5] 汪华.物流金融服务创新研究[D].复旦大学,2008.

[6] 刘桂英.物流金融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8(12).

[7] 宋玮楠,毛佳,李姗.应加强对物流金融风险的防范[J].经济纵横,2014(03).

[8] 宋焱,李伟杰.物流金融:出现动因、发展模式与风险防范[J].南方金融,2009(12).

[9] 张筠.物流金融业务风险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6.

[10] 山囡囡.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

[11] 陈卫华,陈美娟.物流金融的基本模式及风险防范[J].特区经济,2010(10).

[12] 吴健,唐志英,曾鸣.物流金融服务与风险防范研究[J].物流技术,2007(11).

[13] 马全梅.论物流金融风险防范策略[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3(02).

[14] 刘广钰.浅析物流金融特点与风险防范[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0(09).

猜你喜欢
物流金融物流企业风险管理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合作联盟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物流金融监管绩效FCE评价研究
新形势下宜宾港物流金融的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基于供应链的物流企业营销管理与创新
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风险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