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书创造生命

2017-05-30 10:48吕敬人
阅读(书香天地) 2017年12期
关键词:莱比锡印制出版业

吕敬人

在中国,谈书卷之美时,通常存在一个误区。很遗憾当前业内一些人士仍坚持“唯封面论输赢”的装帧评判标准,而放弃书籍整体阅读之美的追求。

2014年2月,我在莱比锡担任“世界最美的书”的评委,通过内容审读、排版、印制质量等,最终评选出14本“世界上最美的书”。可以看到,所有入选书籍没有一本外表很眩眼、很抓人眼球,但书籍内容有独特、恰当的编辑思路,也找到很贴切的成书的方式方法和在印制质量上呈现最好。回来后我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我说:“世界最美的书不仅仅有漂亮的外衣,更要注重内在的阅读设计。”

差距正在于此:我们的书大多只关注一件“漂亮”的外衣,缺乏文本内在编辑设计力量的投入。部分出版人只关注码洋和效益,设计迁就于行活与营生,放弃个性,文本叙述方法流于平庸。我们缺失得太多—概念、创意、专注、细节、态度和责任。没有温度的设计当然不可能赢得读者阅读的动力,书籍之美的力量,需要每一个做书人真诚的付出。

所以,在谈到书籍设计的时候,千万不要误以为仅仅只讲封面,更要讲究的是“空间+时间”的全程。书籍是信息诗意栖息的建筑,层层叠叠的书页中承载着知性的力量,因此,设计师要突破书衣打扮的书装局限,需要拥有阅读、设计信息的构筑意识。“书籍设计”不单是一个名词,更应该是一种动态设计过程,是一个让同样文本演绎不同表情的故事,是信息传播跨界思维和方法论的综合应用,更可以为电子载体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在进步,一大批知识人投入出版业、编辑业、书店业,为传统出版业提供了一股强大推力,使之获得了持续投入的能量。中国的设计师和出版人,也在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为读者创造好书,唤回阅读文化的美感;设计师们也更努力地创造最美的書。在2004至2014年的十年间,中国有13本书获得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奖项。

在今天的商业社会,商业对于利润的终极追求往往使我们的书籍设计缺乏应有的“温度”。杉浦康平老师曾经说过一句很重要的话:“书籍不是静止的物体,而是影响周遭环境的生命体。”书是有生命的物体,放在任何地方,都能形成它自身的气场,吸引人去阅读。这正是东方的哲学体现,不是一分为二,而是二即一、一即二。每个人阅读的同时,也都可以成为作家,每个人自己的书更会成为生命回忆的一部分。所以,你会放弃传统纸面阅读吗?希望人们都能沉静于精神的居所,共同留住传统阅读温和的回声。

(摘自《书都》)

猜你喜欢
莱比锡印制出版业
内容丰富印制精美老挂历成为收藏界新宠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荣誉与商机共存 第八届口华印制大奖
图书印制时效保障探析
德国 莱比锡哥特节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厚膜导电细线印制的研究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周末逛逛莱比锡农业展
南宋出版业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