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贵州省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综述

2017-05-31 13:25万峥杨波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大学生

万峥 杨波

摘要: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已经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近五年,贵州高校在此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文素质相关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医学类大学生、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等方面。与全国相比,贵州学者的研究呈现出成果数量较少、层次较低的缺陷。因此,对贵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作较为全面的检视,以引起各界重视,同时为教育者提供借鉴,亦就成为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贵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综述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7.03.00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3-0014-04

一、引言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已经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也渐次展开。人文素质是与科学素质相对应的,关系人的发展的哲学范畴,主要表现的是人的趋善达美的需求、能力、精神、作风和方法。科学素质主要体现着人的学品,人文素质主要体现着人的人品,是在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和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内化、积淀和升华的一种善德和美感的存在及特性。人文素质作为个体人的内心世界尺度,是个人的情感维系、道德素质、文化心理、人文意识等方面的综合性体现。

因为科技竞争、市场经济等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比重被不断强化,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逐渐趋向式微,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潮开始盛行。高校作为为社会、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技术知识分子的重要场所,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理应居于重要位置。但是,上述种种不良思潮的流布,与我国高校学科的几度设置、调整等相互叠加,造成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下滑趋势明显。居于此,199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院士、时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等人开始在全国呼吁加强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杨叔子指出:“历史虚无,民族虚无,有奶是娘,有钱是乡。如此下去,怎么不令人忧心忡忡呢?”此后,高校学生人文修养不足的问题开始引起重视。

贵州作为全国高等教育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近年来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近五年,贵州在高校数量、在校生人数等方面均大幅提升。处于快速发展的贵州高校,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究竟现状如何,采取了哪些途径,这将严重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即以贵州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研究对象,利用CNKI作为搜索引擎,将“人文素质”、“人文素养”、“贵州高校”等作为关键词,对近五年(2011年~2015年)贵州省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进行了检索。数据显示,2011~2015年,关于贵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的文献有68篇,对之进行了梳理,发现具有以下特点。

二、从课程建设与改革出发。探讨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此类研究在收集到的文献中有19篇,占27.94%。研究者们大多从大学英语、体育、历史、大学语文等学科出发,讨论其中人文素质的渗透。这其中,针对体育学科、大学英语两门学科的讨论就有9篇。

研究者普遍认为,在当下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物质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功利主义的读书观渗透进了很多大学生的头脑,“决定着他们的日常行为,影响着他们的品性塑造。”凯里学院徐汉晖进一步指出:“很多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对中文的驾驭能力、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不容乐观。”因此,大多主张,高校应该在课程改革中凸显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并通过积极措施解決大学生人文素质低下的问题。究竟如何利用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部分学人提出建立教学资源库、建立问题库等措施,以优化人文素养相关课程的教学资源,如陈钰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探析一以贵州理工学院为例》。有的提出,需要提升人文知识在课程内容中的比重,如陆辉在谈到凯里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时说:“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增加了人文素养方面的要求,人文通识课程中开设了中西文明对比、古典文学欣赏等课程。”亦有学者指出,应该在教学方法改革、教师素养提升等方面做出努力,以活跃人文素质相关课堂,提升教学的品味。尤值一提的是贵州财经大学岳彬的《论人文素质教育下的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岳文提出,目前高校文科实验室存在定位狭窄、体制缺失、形式单一、协作不够等问题,不能照搬工科实验室的标准和相关要求,要把建设人文素质教育基地作为建设文科实验室的切入点,开发设计感悟体验模式,利用开展画廊、实验室观摩等手段,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做出贡献。

另外,丁永华、万国崔、彭咏等人的研究认为,将贵州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地方民俗、民族艺术以及茶文化、酒文化等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纳人高校的大学语文、地方史、艺术等课程,通过专业课、通识课等形式出现,可以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科思维,服务地方文化与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部分高校还开发出了具有浓郁贵州文化意味的地方文化课程,用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如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开发的《桃源铜仁文化课》,贵州师范学院开发的《大学人文与乡土教育》、《贵州地方史》等。

三、对医学类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丰富而生动

已有研究中,针对医学类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丰富而生动,有相关文献15篇,比例为22.06%。其实,贵州医学类院校在本省高校的数量上并没有优势,本科类院校仅有三所,上述数据充分证明了贵州医学类院校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重视。

对于高校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研究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对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首先是关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整体性表现,如上述遵义医学院孙强的硕士论文《贵州省属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作者通过对贵州省属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情况和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在改革人文课程体系、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加强师资建设、加强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人文素养的培养等方面做出努力,提升贵州医学高等教育和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其次是关于部分专业(如护理)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如贵阳医学院护理学院杨英等人的《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值得一提的是,学人还就校园内的实体建筑的医学人文价值进行了调查分析,如周红等人的《生命科学馆的医学人文价值调查与分析》,作者将学生是否对生命科学馆感兴趣、参观生命科学馆后的感受、参观解剖与组胚、法医馆的伦理道德意义等内容纳入调查问题,从对生命科学馆的认知,生命科学馆对医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等方面展开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作者指出:“医学教育部门和医学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充分发掘生命科学馆的人文价值,将其作为医学生提高人文价值的实体。”

二是对医学类高校人文课程建设的探讨。研究者大多认为,目前贵州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课程存在缺乏选课指导、考核方式不足、课程开设随意性大、教师对课程重视不够、缺乏质量监督机制等问题,需要通过多方努力,让医学高校的人文素质课程走出困境。遵义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的杜敦科则分享了该校《社会与文化》这一课程的新模式:依托优秀教师,结合教师专长,将该课程切分为医学文化、医事管理、少数民族医学、医学伦理、医疗纠纷处理、生命教育、生态伦理、医学史、女性学等专题,分专题为学生授课,以解决医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薄弱的问题。

笔者认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研究之所以得到重视,与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方向有较大联系。针对专业性人才的人文素质培养问题,张进科、胡娟、熊远兴等人就公安院校、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进行了调研,分析了现状并提出了解决的策略和办法。

四、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研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目前已经成为研究热点,部分研究將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相互结合,力图阐明校园文化的形成、营造与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现实机制。

校园文化是一个包含面极为广泛的范畴,涉及到校园文化活动、校园建筑文化以及学校历史积淀等因素,诸因素共同构建起了校园文化的丰富载体,凸显为校园整体性的文化氛围。贵州学人在此方面也展开了讨论,研究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问题。

一是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的讨论。如贵州财经大学刘云等认为: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引领人文、凝心聚力、陶冶情操,约束规范等人文内涵,是提升大学人文素养的重要行为过程。”二是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途径的讨论。如遵义师范学院唐露萍等的《论特色校园文化的打造——以遵义师范学院“青春师院”精品活动为例》,提出了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探索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群体文化建设路径,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另有学人认为,应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把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如贵州大学孙芸、刘治军的《以诗教为依托打造高校特殊校园文化》,贵州师范学院邹晓青的《贵州师范学院国学经典文化传承与普及的探索》,贵州理工学院丁毅的《论新建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等。三是聚焦于校园的图书馆、校园建筑等载体,讨论学校人文景观在学生人文素质培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如杨文超的《关于贵州商业专科学校新校区人文景观建设的几点思考》,马贵平的《浅谈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聂森的《校园载体命名文化的研究与探索》等。

五、关于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研究

近年,贵州的高职教育得到了发展迅速,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问题也成为关注焦点。来自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刘雪飞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无用之用之特质,使之被看成是额外以至于多余、次要甚至可有可无的,使得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薄弱成为一种广泛现象。”此种现象既成共识,其中的原因、解决的出路就成为讨论的应有之义。

对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薄弱原因的分析,学者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一是学生学业基础偏低,学时安排不尽合理。黔南州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罗万艳、黔西南州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苏国波等人认为,高职学生大多的普通二本院校录取后的“落地果”,生源素质较差,同时,学生在校集中学习的时间较短,大多只有两年,导致了人文素质类课程开设的时间受到严重限制。二是当前职业教育的功利化办学思想严重。研究者们认识到,迫于就业压力和市场导向,实用主义成为高职学院的重要考量,这样也导致学生容易表现出注重眼前利益缺乏人文关怀的心态,功利主义的思想倾向暴露无遗。三是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学校功利主义的办学倾向直接促使的是课程设置对人文类课程的漠视,而技术类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受到重视,这样,“一些学生人文文化知识缺乏,审美情趣偏低,对国际国内基本的历史文化缺乏了解,对现实世界、现实社会认识肤浅。”

如何解决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偏低的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如下思路。一是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杨丽芳、刘雪飞等认为,高素质、精干的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有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既要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又要鼓励非人文学科的教师有计划、有目标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以增强教育活动中的人格感染力量。”二是在课程建设方面努力,调整人文课程的比例,在学科教育中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例如针对医学类高职学生,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地开设《医学伦理学》、《护理礼仪》、《医学哲学》、《医学史》、《卫生经济学》、《医学社会学》等课程。另外,王玉洁、李鸿强、陈丽、苏国波、施维等人则分别撰文,讨论在语文、英语、体育等课程中实施人文素质的渗透,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建立起真正的人文讲坛。三是加强实践环节,拓展人文素质培养空间。这一方面,学者们意在鼓励学生通过文化考察、社会调查、志愿活动等,让学生感知和体验人文精神,不断提升知识内涵。

六、结语

通过上面的梳理我们发现,贵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无论是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专业性人才的人文素质培养,还是对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思考,都已经较为全面。但是,和全国相比还有距离,主要体现在研究数量和研究层次两个方面。首先,研究数量方面,与全国相比我省处于较低的研究水平,以下为分年度比较: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贵州省高校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方面与全国存在较大差距,研究的气氛还没有真正形成。

笔者在已有文献中对其中来源于“核心期刊”、“cssI”的文献进行了再次筛选,结果如下:

上述数据表明,贵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不仅在总体数量上明显落后于全国,在研究层次、研究深度方面也显得十分滞后。同时,硕博论文也少有人予以关注,2011~2015年间贵州高校在此领域的硕博论文仅有1篇,为2012年遵义医学院孙强的硕士毕业论文《贵州省属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综上所述,对本课题的整理和发掘,目的在于对贵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作较为全面的检视,以引起各界重视,同时为贵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儿童旅游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