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视角浅谈英汉翻译

2017-05-31 15:27熊希王斌
名作欣赏·下旬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语言文化

熊希+王斌

摘 要:认知翻译学将认知科学、认知语言学、翻译学紧密结合。它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也对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模式。不同民族认识、感知世界所取的角度不同,思维方式也不相同。表现在语言上,就是不同民族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事物。作为语言研究的一部分,对于翻译的研究,必须根植于人的思维以及文化。而人的思维方式形成来源于人的体验与认知。首先分析语言的认知视角,作为语言在文化活动中的一种表现形式,翻译的认知视角必然与语言的认知视角息息相关。本文以语言的认知视角和翻译的认知视角作为理论支撑,分析英汉成语翻译、电影名称翻译以及英汉翻译中的隐喻来进一步探索英汉翻译中的认知视角转换。

关键词:认知翻译学 体验与认知 认知视角 语言 文化

一、语言的认知视角

结构主义语言观分析文本时注重结构本身,认为语言结构是一种客观存在,具有意义。但是结构主义语言观脱离现实世界与人的认知过程。结构主义和体验认知对待语言的最大差异在于,前者只关注语言结构本身,把约定俗成的语言交际平台看成大脑固有的深层结构机制,不关注语言产生和使用的经验背景;而后者,则一切从经验背景出发,关注语符和其产生时间之间的关系(王斌,2015:27)。地球上有些地带不可能下雪,人们从未见过雪,那么所处这些地带的人们的语言系统里就不会出现有关“雪”的词汇,所以语言是反应所处的环境和世界。自然环境、人的生活方式、人的思维方式都会直接反映在语言中。而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来源于人对于生活的体验。所以语言是人体验认知的产物。体验认知并不是全面的,如果所处自然环境中的某些现象比较丰富,对这些现象的认知就比较充分,这个环境中所产生的语言词汇也就随之丰富;反之,如果这个环境中没有的现象,在语言中也会出现词汇空白(王斌,2015:27)。人的生活环境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人的体验也是有局限性的。体现在语言上,就是人们认识的世界不同,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说不同的语言表达自我。那么说相同语言的人,看待世界的视角就一定相同吗?答案是否定的,说同种语言的人对同一现象的表达方式仍有不同。同样一个作品,不同人的关注点不同,对作品的评论也就不会相同。看待世界有“视角”区别,语言也有视角性,而这种视角性也会随着人类进步而不断发生改变。语言的视角能从很多方面解读:比如语音的情感视角、语言的物象视角以及语言的概念结构视角。高速发展的世界,人们被要求成为具备双语甚至多语能力的人才,但是在表达最深刻情绪时人们往往还是会选择用自己的母语表达,即使是生活在国外几十年的华侨,外语表达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毫无障碍,但是在最想表达情绪的时刻还是依然选择母语。母语不是普通话,而是方言、俚语。所以母语不仅通情也通事。之所以如此奏效,是因为母语作为文本激活的物理载体,能够引发相同的体认背景和相同的体验解读方式,从而建构相同的交际事件,即意义(王斌,2015:28)。像普通话中“姑娘”多指没有结婚的年轻女孩。但是在很多方言里,比如武汉话里,有“女儿”的意思。随着普通话的普及,语音情感的视角也得到了统一。“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媳妇都是别人家的好”“邻家芳草绿,隔岸风景好”都表达得不到的东西永远是最好的以及人们的贪婪,英文的表达方式是“The grass i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fence.”我们把这些俗语中要表达的想法看作是老子所说的“道”,汉语和英语通过不同的物象呈现,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器”。一“道”可用多“器”来呈现。反过来,人们也可以從不同的“器”中找寻相同的“道”。然而,同一个“器”也可承载不同的“道”。道器之间并非是截然相对的,道器还可以相互转换,或合二为一。而同一种抽象概念或现象、事件可以用不同物象或物象视角关系来呈现,这就是“一道多器”(王斌,2015:30)。grass除了表示自然界的“草”,也可以是“草根”的象征,表示平凡群众。同一种物象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结构或现象、事件。也就是常说的隐喻。比如英语中的“head”,可以表示“领袖、前端、率领、朝着……方向走去、拦截”。如:

the head of the government 政府首脑

the head of a hammer 锤子头部

Who headed the department? 谁主管着这个部门?

to head south 向南走去

to head off a flock of sheep 拦截一群羊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结构反映概念结构,而概念结构来自人的体验。反过来看,语法化的方式反映不同文化中人的经验方式,而人的经验永远带有地域的烙印,也就是文化视角性(王斌,2015:34)。

二、翻译的认知视角

分析语言认知视角不难看出,语言是人类体验认知的结果。同一种语言的表达给不同人的感受是不相同的,因为每个人的体验经历不同。因此语言不是简单的符号一一对应的系统。语言表达给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甚至不同的环境背景带来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同一本书,不同年龄阶段读起来感悟是不同的,并不是书里的语言表达发生变化,而是人的体验认知随着时间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在语言中读到的可能永远是某种心理建构(王斌,Verhagen,2007:48-81)。人们从体验认知中认识到结构,然后带着这种结构认知去分析语义结构,形成对现象认知的视角。

认知科学的两个分支主要是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认知翻译学是基于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认知研究建立起来的。认知翻译学的研究对象涵盖广泛,比如,翻译的信息加工模式和策略,翻译的能力,译者的认知、努力程度以及翻译行业的规则。认知科学对语言进行重新认识,将语言与人的认知结合。从人的认知角度分析翻译中各种现象,从而找到翻译中的本质。翻译的本质与译者的心理和认知层面息息相关,翻译是一种认知行为和一个认知过程。

翻译活动就是认知主体,也就是译者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体验互动,深刻理解原文所表达的各种意义,并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重视认知体验,通过体验认知认识作者,加深对译文的理解才能译出和谐的译文。认知翻译活动要考虑原文与译者、读者、作者之间的关系。作者通过在生活中的体验认知从现实生活获得创作的灵感和元素。而读者、译者在阅读和翻译原文时也是以各自对生活的体验认知理解原文。每个人的认知范围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有限是因为认知是基于自己和他人在某一个相对固定的环境中互动得来的,无限是因为在互动过程中,会不断接受新的内容。对于翻译的理解,也因此丰富起来。

认知翻译学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信息的加工处理,认知翻译就是研究信息的加工及处理模式和策略。认知翻译学认为翻译中,译文应该根据作者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主观世界做出反应,主观世界和现实世界就是认知翻译学所认为的“两个世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译出原作者想表达的“两个世界”,并将体验认知考虑到翻译中,这样译者才能在众多翻译形式中做出正确的选择,让译文不仅表达作者的主观世界和现实世界,更能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认知,做到“和谐翻译”。认知翻译学注重人的体验认知;注重与译者、读者、作者之间的互动。译者的翻译都来源于对语料的认知,只有具备直接或间接体验,才能完全理解语料想要表达的含义。翻译才能做到准确、完整与和谐。下文就举例分析认知翻译学在翻译中的运用。

三、认知视角转换

本段通过成语翻译、电影名称翻译来进一步探索英汉翻译中的认知视角转换。

1.成语翻译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里的成语大多有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现代汉语词典》,2012)。在英文中对于成语(idiom)的定义是:“a group of words in a fixed order that have a particular meaning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e meanings of each word understood on its own. The style of expression in writing, speech or music that is typical of a particular period, person or group.”

一个民族的文化对本民族成语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在翻译成语时,必须对该民族的文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体验与认知,才能感受别民族的文化赋予成语的意义。外国人视“狗”为宠物,甚至当作家庭成员,所以和“dog”有关的词汇都是褒义色彩,比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its day“时来运转”等等。而在汉语文化中,“狗”多帶贬义色彩,比如“狼心狗肺”(a beast with a heart of a wolf);“狗仗人势”(to be a bully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a powerful person);“狗咬吕洞宾”(to mistake a good man for a bad one)。在了解了中西方关于“狗”的认知不同后,就不会选用“dog”一词来译中文中含“狗”这个字却带有贬义的成语,反之同理。西方是海洋文化,因此很大一部分成语源自于航海事业,例如:to know the ropes, ropes原指“船上的绳索”,这个成语意思是航船上的新手要成为合格的水手首先要学会摆弄桅绳,在新手学会操纵桅绳后,自然而然也就成了熟知桅绳的老手。所以这个成语译为“懂得秘诀;内行”。还有关于海洋的成语有:to tide over“顺利渡过”;to go with the stream“随波逐流”;all at sea“无主意”;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字面意思是在海中溺水时,人们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将头部露出水面,译者要翻译出这个成语的比喻意:比喻一种困境,尤其是因欠债而造成的困境,把头保持在水面之上就等于使自己不陷入债务的泥坑。译为中文四字形式就是“奋力图存”。英汉中有许多意义相近的成语,但是由于它是两种不同生活体验的产物,所以会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民族形式。比如,中文中常用成语“雨后春笋”来形容事物迅速发展和大量涌现,而英文中表达这一内涵的成语是just like mushroom。没有用bamboo竹子这个词,因为这是引入西方的外来词,而且竹子并不是英国本土生长的植物,用bamboo这个词与译入语读者的认知体验相差甚远,自然无法引起译入语读者的共鸣,无法达成和谐翻译。翻译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首先要对西方的教堂有所认知,教堂是教徒们进行宗教活动的地方,没有人在此处吃东西,自然不会有储存食物的地方,所以教堂里的老鼠没有食物,对于老鼠来说,没有食物就是贫穷。所以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穷得像教堂里的老鼠”,对应到中文中形容贫穷的成语,就是“一贫如洗”(穷得像用水洗过似的,什么都没有,形容十分贫穷)。汉英文化中也有重合的文化体验,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就能直译,比如:show ones cards“摊牌”; 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笑到最后才算赢”;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is a German proverb, which is also common in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It generally means that the bonds of family and common ancestry are stronger than those bonds between unrelated people.(“血浓于水”是德国谚语,在英语国家也很常见。意思是有血缘关系的家人、亲人之间的联系往往比无血缘关系的人们之间的联系紧密)中文中的“血浓于水”指的是人们之间所有的感情都似水,而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感情则是血,形容骨肉亲情难以割舍。还有一些借用成语,在内容或形式上都相互符合,有相同的意义或者比喻,比如: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s“浑水摸鱼”;pour cold water over/on“泼冷水”;know something like the palm“了如指掌”;pour oil on fire“火上浇油”;constant dripping wears the stone“滴水穿石”等等,中西方对于这些物象的认知有共通之处,所以可以借译。有些成语虽然设喻不同,但是比喻义相同,也是可以借用,比如:a flash in the pan“昙花一现”;have one foot in the grave“风烛残年”;at the end of ones rope“山穷水尽”;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物以类聚”。

2.电影名称的翻译

电影作为传播最快最广、最具有国际性的一种艺术形式蓬勃发展,大量的欧美电影涌入中国,作为影片的点睛之笔:翻译片名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对影片的推广起着重要的作用。好的译名能为影片锦上添花。一部电影不仅通过艺术形式表达、丰富人们的生活,促进文化的交流,还需要获取利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票房”。影片的商业价值对制片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需要能立刻引起共鸣的片名。对于片名翻译来说,同样需要引起共鸣。比如:Sound of Music在台湾曾被译为《仙乐飘飘何处闻》,这个名字冗长烦琐,令观众颇为不解。后来被译为《音乐之声》,就广为人们接受。前几年大热的影片Inception并没有译为《植入》,而是译为《盗梦空间》,这个译法不仅高度概括了影片内容,还能够引发观众的好奇心。

文化因素是电影名称翻译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文化因素包括宗教信仰、社会风俗,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译出语词汇可能表达一个完全不为译入语文化所知的概念。比如电影Seven没有被译为《七》而是译为《七宗罪》,因为此处的seven指的是seven sins,西方宗教采用“七”来规范人的道德行为或宗教仪式,影片讲述七宗罪行来将有“罪”之人置于死地。这就是对西方文化有深刻的体验认知才能对片名有充分的认识,从而得到好的片名译文。和篇章翻译不同,影片片名翻译需要對影片内容进行高度概括,但又必须言简意赅,每个字必须包含丰富的信息内容,能够给观众传递一种信息,使观众能洞悉出影片类型。比如影片Ghost,如果译为《鬼怪》,观众可能会误以为是恐怖片,译为《人鬼情未了》,观众就能很快辨别出是爱情片。影片The Third Man曾被译为《第三者》,观众可能会误以为是爱情片,表达主题模棱两可,但实际上这部电影的第三者是目睹一场凶杀案的第三个目击者,片名译文与原电影不符。译者在翻译时并没有对电影有全面的认识,译文自然无法引起共鸣。电影片名一般都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译者必须理解、分析影片的内容、风格、情节以及影片涉及的宗教背景。比如影片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中,Cuckoo's Nest与杜鹃窝无关,而是一个俗语,意为“疯人院”,所以片名被译为《飞越疯人院》比较准确。

四、结语

本文从认知视角探讨体验与认知在翻译中的重要性,翻译研究作为语言研究的一部分,与语言的认知视角息息相关。不同民族思维方式不同,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对同一事物的表达方式不同。所谓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之一,翻译也需要译者对翻译内容的体验认知。从成语翻译和电影翻译不难看出,如果不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或思维背景,很难得出“和谐”的译文。取得翻译中“两个世界”的平衡,处理好“译者、读者、作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做好翻译。

参考文献:

[1] 王斌.体认与翻译[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5.

[2] 王斌.翻译中的认知视角——概念结构与翻译(3)[J].上海翻译,2012(3).

[3] 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 周文佳.认知视角下的广告隐喻翻译[D].宁波大学,2012.

作 者:熊 希,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翻译;王 斌,上海理工大学教授,研究方向:认知翻译、认知语言学。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语言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用鲸鱼“语言”通信
谁远谁近?
White Lover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