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西医与“未病先防”

2017-05-31 06:17文/一
中老年保健 2017年10期
关键词:寒暑后防医治

文/一 言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也就是说真正医术高明的人,不仅要擅长诊断和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要精通防病于未然的理论和实践。

《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治未病”的理论,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化和完善,目前经典的中医治未病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未病先防是未雨绸缪,保身防病,首要目标是不生病;既病防变则是阻断已病后的变化,防止疾病进一步进展;瘥后防复则更着眼于病后扶助人体正气、强身健体,防止疾病复发。西医虽未明确启用治未病的概念,但疾病的三级预防与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异曲同工。第一级预防为病因预防,主要针对致病因子(或危险因子)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第二级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目的是阻止病程进展、防止病情蔓延或减缓发展;第三级预防主要为对症治疗、防止复发转移、预防并发症和伤残以及疾病的康复。

“未病先防”,不病是治未病的核心目标。中医未病先防的关键点在“养”,《黄帝内经》中提到,“智者之养生也,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也就是说生活节律首先要顺应自然规律,强调“顺四时,而适寒暑”,“春夏养阴,秋冬养阴”;其次是要调摄精神情志,“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第三是要重视保养正气,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而西医的未病先防的重点则是“控”。第一级预防对发病危险因素控制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例如饮食调整、控烟和运动等。同时还会对一些危险因素实施药物控制,例如对冠心病一级预防,可用药物调节高血脂、血小板聚集等危险因素。中医的“养”和西医的“控”虽然方法上有差异,但目标是一致的,珠联璧合、殊途同归。因此实施养控结合,必将起到更好的治未病的效应。

猜你喜欢
寒暑后防医治
中医治疫的历史拾遗和治疗新冠肺炎的理论思考
新烟标实施后防排烟设计若干问题探讨
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探讨高原预适应平台的建立
园丁颂
先秦两汉寒暑成因解释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所经之途,岁有寒暑
中医治疱疹性咽峡炎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矮小症防治中的运用
悲哀的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