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恩兄弟戛纳给予他们更广阔的舞台

2017-06-01 11:29
东方电影 2017年5期
关键词:斯基巴顿科恩

科恩兄弟戛纳给予他们更广阔的舞台

1985年,首届圣丹斯电影节将最佳故事片奖颁给了《血迷宫》,这部此前在纽约电影节初次亮相的小成本处女作,因其黑色、暴力、荒诞的美学风格,令独立电影界的影评人不知作何评价,他们如同被置于迷宫的入口,犹豫彷徨,怕是一不小心就拐进错误的路线。打造这部瞠目之作的是乔尔·科恩和伊桑·科恩,如今我们已习惯称呼他们为“科恩兄弟”。作为美国独立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科恩兄弟完全游离在好莱坞体系之外,并且总是闪现在独特的坐标上,根本无法用传统类型片的套路去解读他们的电影。

不得不说,科恩兄弟如今强烈的“个人风格”与青少年时期的大量尝试有很大的关系。“我们成长在美国一个相当于西伯利亚的地方,天冷得无处可去,只好待在家里看电影。”乔尔·科恩如此描述兄弟俩的少年时期。也正是因为从小积累起的阅片量,为他们自我风格的创建提供了多重导向。通过为邻居修剪草坪,他们攒钱购入了一台8毫米摄影机,并开始用它制作出自己的影像。他们早期的拍摄内容还仅仅局限于对经典电影的改编,虽然品质欠佳,也没有制作资金,但这部分创作并没有受到任何束缚。他们就像是那些对拍摄着迷的电影爱好者一样,随心所欲地、不受局限地填满每一卷空白胶片。

科恩兄弟力图从写作到剪辑都自由地按自己的计划进行,即使是在与投资方合作之后。在好莱坞,即使是最负盛名的导演,都极少拥有影片的最终剪辑权。为了享有这份特权,科恩兄弟的策略是接受预算方面的限制,但在制作电影过程中释放创造力,而不是向某种程度的“因循守旧”低头。科恩兄弟电影最主要的特点之一,“黑色幽默”在《血迷宫》中被初次运用,也在随后的《米勒的十字路口》《巴顿·芬奇》《冰血暴》这几部电影中有明显的展现。其中,1991年上映的《巴顿·芬克》在戛纳电影节包揽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以及最佳男主角三个重要奖项,这让科恩兄弟在国际上的名誉更为响亮,而这一切与当年的评委会主席罗曼·波兰斯基有不小的关联。据时任戛纳影展选片总监的雅各布回忆,波兰斯基对当年的选片尤为不满,直到《巴顿·芬克》的出现才让他面露喜色。为了防止金棕榈奖项最后空缺,雅各布对波兰斯基投其所好,极力夸赞《巴顿·芬克》这部电影是对波兰斯基的致敬,这才使《巴顿·芬克》完全成为被波兰斯基偏爱的对象。

此后,科恩兄弟像是成了戛纳盛宴不可缺少的“主厨”,他们的每一部新作都会入选主竞赛单元。1996年的《冰血暴》与2001年的《缺席的人》,让科恩兄弟从戛纳又拿了两次最佳导演,2013年的《醉乡民谣》还让他们捧回了评审团大奖。2016年,科恩兄弟被邀请担任戛纳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并且分别拥有投票权。平日里常常一起拍戏的两人却在影展各自与其他评委“组队”,分成两派观看电影。去年,评委之一的杰克·吉伦哈尔在一旁发动调皮劲,“评委们的确已经分成两大阵营,不过,我们不会告诉你谁跟了谁的。”面对如何评审作品这个问题,乔尔·科恩保证,主持评审工作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看电影,他和伊桑·科恩肯定不会以评委或者影评人的身份去看待,此外,他们会努力寻求评委共识。

如果说圣丹斯电影节是科恩兄弟职业生涯的预热,那戛纳电影节便是他们职业生涯正式上线的见证者与投资者。戏仿、奇幻、犯罪、封闭,这些单看就已足够抓人的特征,被科恩兄弟揉碎了洒进作品中,使热爱新潮的戛纳欲罢不能。

猜你喜欢
斯基巴顿科恩
桂盟科恩斯
西藏地区云地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巴顿(下)
巴顿(上)
名导波兰斯基再遇性侵指认
“神啊,我准备好了”
木兰花开
大导演波兰斯基的罪与罚
一次失误的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