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新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017-06-01 00:44张林梅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新闻标题导语书画

张林梅

【解题钥匙】

1.晓定义,知类别

(1)新闻的定义:新闻是对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狭义的专指消息。

(2)新闻的类别:消息是指简要而迅速的新闻报道;通訊是指丰富具体而又翔实生动的新闻报道;人物访谈是指与新闻人物进行直接会话的报道;新闻评论是媒体就当前重大问题、新闻事件发议论、作解释、提批评、谈意见的一种论说文体。作为高考文段阅读的选考题,需要超过1000字的篇幅,据此我们认为高考新闻选材主要是通讯、访谈和新闻评论。

2.懂特征,明结构

(1)新闻的特点:真实、准确。新闻必须保证所报道的事实确有其事;必须保证构成新闻事实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的真实准确;必须保证事实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真实准确;必须保证事实报道中所涉及的各种资料真实准确。

(2)新闻的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引题(引标):交代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正题(主标):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或结果的提要。

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写法常见的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主干。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结语: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尾。它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3.清套路,抓要素

(1)新闻的写作套路:新闻写作常常按照“最重要材料(导语)——次重要材料——更次要材料——最次要材料”的“倒金字塔”结构行文。特殊写法也可采用金字塔式、悬念式、并列式等。在写作技巧上,醒目的标题、事件的倒装、细节的贴切、语言的精炼等等,体现了更多的个性化特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抓主旨,析手法

新闻是属于记叙文的一种类型,包含了记叙文的基本特点,解读时考生可以借鉴记叙文的阅读方法,来挖掘新闻的主旨,理解新闻的文本意义和分析新闻的表现手法。考查新闻的表现手法,主要集中在“分析新闻材料的详略性”“分析新闻结构的合理性”“鉴赏新闻构思的独特性”“分析新闻标题的艺术性”“评价新闻技巧的巧妙性”等方面。

(1)分析新闻材料的详略性,可以从“材料角度是否不同”“材料安排是否有层次性”“材料能否开阔读者视野”三个角度考虑。

(2)分析新闻结构的合理性,可以从“能否深化主题”“结构是否完整”等角度考虑。

(3)鉴赏新闻构思的独特性,可以从“抓对比点,分析相反内容的内在联系”“抓相似点,分析人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抓相关点,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方面考虑。

(4)分析新闻标题的艺术性,可以从“分析新闻标题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分析新闻标题对表达新闻主题的作用”“分析新闻标题对吸引读者的作用”“分析新闻标题对表达记者观点和感情的作用”“分析新闻标题对群众获取信息的作用”等方面考虑。

(5)评价新闻技巧的巧妙性,可以从“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分析表达技巧对群众的影响”等方面考虑。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手稿穆穆 文德巍巍

——杨仁恺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在沈阳举行

□刘 勇 毕玉才

63年前,遗失多年的国宝——北宋画家张择端真迹《清明上河图》被他发现,再次回归北京故宫。

52年前,北京琉璃厂一门市,在乱作一团的破纸堆中,他拼出包括米芾行书《苕溪诗卷》在内的37件清宫散佚国宝。

32年前,他与谢稚柳、启功、徐邦达等人组成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历时八载,行程数万里,足迹遍及25个省市自治区的121个市县,过目书画作品61596件,终于摸清了中国大陆保存的古代书画家底。

他,就是享誉海内外的博物馆学家、书画鉴赏大师、书画大家、美术史家,被誉为我国古代书画界“国眼”的杨仁恺(1915.10.1—2008.1.31)。

今年是杨仁恺诞辰100周年。12月4日,为纪念这位学术大师,辽宁省博物馆举办了“纪念人民鉴赏家杨仁恺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

42个展板,180余幅图片,十余件杨仁恺书画作品及部分杨仁恺的手稿和著述,静静地述说着杨仁恺在书画鉴定、艺术史研究、文博事业及书画创作等方面的丰功伟绩。

20世纪30年代,勤奋好学的杨仁恺在成都一家私立中学执教时,便对文物和艺术品产生浓厚兴趣。抗战时期,他移居重庆主要从事出版印刷工作,与郭沫若、沈尹默等文化名人交流密切,受益颇多,更与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黄宾虹、傅抱石等书画名家结下了师友之谊。在北平,杨仁恺与书画鉴赏家张伯驹、徐石雪、陈半丁等交往颇多,披览藏品,交流鉴定心得,并观赏到长春伪皇宫散佚的古代书画珍品。丰富的求学经历,为其日后辉煌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0年,杨仁恺受聘于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处从事文物研究工作。参加了东北银行存历代书法名画整理鉴定和拨交东北博物馆的接收工作。奉命奔赴长春等地清查伪皇宫流散历代书画和善本图籍,先后从民间抢救出《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百余件书画珍品。现存辽宁省图书馆的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稿本上半部经其研究确认而形成珍贵稿本。数十年中,经杨仁恺鉴定抢救的珍贵文物不胜枚举,仅在20世纪50年代追查伪满流失国宝期间,就清查收回伪满散佚文物170种319件,大多是美术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经典。

在展览现场,记者看到杨仁恺《国宝沉浮录》手稿和《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手稿。其中,《国宝沉浮录》是杨仁恺用近四十年时间写就的一部鸿篇巨制,一版再版,影响深远。《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是杨仁恺参与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历时8年对大陆地区公私收藏的六万余件书画进行鉴定的笔记留存。手稿共60本,基本是小开本的“工作手册”,笔记以时间(1983年—1990年)为线,以地域为单元,以鉴定的单位为板块写就,内容包括作者姓名、作品名称以及作品的形式、质地、墨色等作品的基本信息和作品创作时间、作者署款、作者印章、作者题跋、作品上款以及他人题跋、传承过程等作品描述,详细记录了杨仁恺以及其他专家的鉴定,并记述了对作者或作品的瞬间感想与理性分析。除文字之外,笔记中还有大量表意的鉴定符号,与鉴定文字呼应,相得益彰,反映出他严谨的学术精神和认真求实的学术作风。

2015年1月份,辽宁人民出版社已将该手稿整理出版为九卷本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全书总246万字,记录评鉴代表性书画作品4万件左右,配有代表性图片3000幅左右,并将国家书画编号以及当时专家鉴定时的不同意见置于相应词条之中。

辽宁省博物馆馆长马宝杰说,杨仁恺是著名鉴赏家,也是一位功力深湛的书画家,但其书画之名为学术声望所掩盖。他的绘画初法宋元,后师造化,擅山水而兼及花鸟。書法四体皆工,尤擅行草,功力深厚,在当代中国书坛有着一席之地。

作为一代艺术宗师,杨仁恺对书画人才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现今活跃在艺坛上的众多书画家都经过他的指导,从而走上了成材之路。“孔子画派”画家郭德福对记者说:“杨老是东北文化艺术界的一棵大树,枝繁叶茂、绿意茵茵,至今仍在泽被后人。”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12月7日)

1.下列对新闻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新闻的导语一般是第一句或第一段,本文的导语却是第五自然段。一、二、三自然段,不仅吸引了读者,而且又为后面的导语作了铺垫,颇见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

B.杨仁恺在执教时,与郭沫若、沈尹默等文化名人交流密切,受益颇多,更与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黄宾虹、傅抱石等书画名家结下了师友之谊。

C.1950年,杨仁恺参加了东北银行存历代书法名画整理鉴定和拨交东北博物馆的接收工作。先后从民间抢救出《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聊斋志异》等百余件书画珍品。

D.文中出现了大量的数据,如“63年前”“42个展板”“180余幅图片”“散佚文物170种319件”“手稿共60本”“全书总246万字”“书画作品4万件左右”等,这些数据的运用,体现了新闻“及时性”“公开性”的特点。

E.《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是杨仁恺参与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历时8年对大陆地区公私收藏的六万余件书画进行鉴定的笔记留存,反映出他严谨的学术精神和认真求实的学术作风。

2.请分析本则新闻标题的艺术性。

答:

3.杨仁恺为什么被誉为我国古代书画界的“国眼”?请简要分析。

答:

4.你认为杨仁恺具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答:

猜你喜欢
新闻标题导语书画
导语
阳光
本期专栏导语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导语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浅谈新闻标题的装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