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7-06-01 23:29何晓岩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7年9期
关键词:生态建设发展

何晓岩

摘要: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制约着我国城市生态化、环保化的发展,如何解决问题,为生态城市建设的推进肃清障碍,已经成为当前国家、政府、各相关部门的首要任务。文章针对生态城市建设,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化;环保化;城市模式;生态资源;生态保护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8-0118-03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7.08.057

现阶段,我国城市普遍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口剧增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障碍,制约着城市的整体发展,使得城市功能难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城市建设应运而生。针对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问题实施有效的解决对策,是推进城市生态化、绿色化建设的有效保障。

1 生态城市建设概述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由原苏联城市生态学家提出的一种理想城市模式。该理念的追求目标主要包括:技术与自然的协调融合;生产力与创造力得以有效保护;物质、信息、能量的高效率运用;生态良性循环。生态城市的出发点在于解决环境污染、追求优美环境,并且其内涵融合了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各种因素,本质上是一个社会、经济、环境三者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复合系统,该理念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们对于理想化城市的追求。1989年,我国江西省宜春市首次开启生态城市建设项目,成为第一个生态城市建设试点,随着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逐日普及,从1995年开始,我国成都、天津、扬州等城市先后提出构建生态城市的目标,由此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全面拉开序幕。

2 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問题

2.1 经济与生态发展不协调

在改革开放之初,受总体经济政策的影响,我国将主要精力置于发展经济之上,片面追求经济的复苏与增长,实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持与保护,甚至以牺牲城市自然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受这种传统发展思想理念的遗留影响,在我国后续城市建设中,依然不能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提起应有的重视,城市发展规划中依然将经济发展置于首要位置,对于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没有及时采取治理措施。此外,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才逐渐意识到城市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开始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然而先前的遗留影响依旧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健康发展。

2.2 城市生态资源较差

城市生态资源较差会在根本上拉低生态城市建设的起点,使生态城市建设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城市生态资源较差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是城市居民居住的生态环境恶化,空气污染、水质污染、绿地减退等多项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与解决,导致在空气质量、水质、绿地面积、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较发达国家处于落后地位;其二是城市资源短缺,主要表现在饮用水资源、可规划用地、矿产资源等方面的不足,而城市的迅速发展需要以资源消耗作为基础支撑,城市资源短缺必然会限制城市的发展及生态城市建设的推进。

2.3 城市居民生态保护意识薄弱

居民生态保护意识薄弱是制约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居民生活垃圾处置的合理性较差,随手乱扔垃圾的现象已经减少,然而对于可回收、不可回收等垃圾的分类处理依旧不能得到重视,尤其是不可分解的塑料制品以及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电池、化学合成剂等垃圾的处理,往往会与普通垃圾混装,如此加重了城市环境污染;其二是部分单位及个人为了满足自身利益,任意挤占绿化用地,甚至存在破坏植被、盗用公共设施的严重行为,给生态城市建设造成了阻碍。

2.4 施工现场污染排放控制力度较弱

城市中的建筑工程项目较多,而施工单位为了追求施工进度,降低施工管理成本,没有对施工现场污染排放进行科学控制。建筑施工中存在夜间违规施工、机械设备噪声大、废弃材料胡乱丢弃、液体废料乱排放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污染了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甚至威胁着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其中虽然部分排放的监测结果并未超标,然而依旧对居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造成“达标仍扰民”的情况,加之法律方面的宽泛阻碍了环境监管措施的有效实施,使得施工现场污染排放成为制约生态城市推进的重点因素。

2.5 城市规划的科学性较差

以往的城市规划大多忽视了对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人口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生态良性循环的最大限量,资源的短缺无法保证人口未来增长的需求。另外,一些城市的规划忽视了对城市景观格局的重塑,城市景观缺少整体优化及合理的功能分区,这样很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样,还有很多城市忽视了地方特色的保护与构建,原有的富有民族特色及地方特色的街道与建筑,逐渐被着装统一的新形象所覆盖。这些都是与生态城市建设相违背的,在规划中没有体现生态设计的理念。

3 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城市生态是一个包含诸多复杂因子的系统,对其分析评价的开展与进行需要以评价指标的确定为前提条件。以图1所示的指标体系为基础进行分析,当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

3.1 城市自然生态方面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日加快,导致城市人口密度普遍较大,资源禀赋较差,尤其体现在饮用水人均占有比例上,地下水超采率远远超过国家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值。另外,在人均耕地方面普遍低于联合国533.6m2的警戒线,人均森林占有面积较低,这些指标直接影响城市生态资源的优劣。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生态城市建设的推进。

3.2 城市经济生态方面

我国大部分城市第一、二、三产业万元GDP能耗依然偏高,第三产业通常为能耗低、排放少的项目,然而通常第三产业在城市整体经济发展中占据的比例依然较小,第二产业的占有比例及发展速度远远超过第三产业,同时高新技术产业与轻工业的发展依然得不到政府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因此导致城市生态化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较差,不能满足生态城市建设对于城市经济结构的要求。

3.3 城市社会生态方面

近些年,我国的经济虽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破坏,对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能源消耗猛增,同时资源的利用效率也过低等一系列问题都在困扰着我们,严重制约了社会发展的进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病”。如果没有一个稳定协调的生态环境作保障,就很难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同样也严重阻碍了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4 优化生态城市建设的有效对策

4.1 完善生态城市发展的有效机制

政府及相關部门需要针对政策、制度等制定与落实,将生态城市与城市生态经济建设置于首要位置,大力宣传生态城市建设理念,强化城市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给予生态城市建设足够的制度与资金支持,为生态城市建设的推进提供保障,从而强化城市的生态功能与作用,并以科学发展观为内核统筹城市经济发展,使之与城市的生态化建设协调发展。此外还需要建立一套具有较强可执行性与科学性的监督机制,使之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保障,同时强化环保执法力度,对不符合生态城市建设理念的行为进行监督控制,收集违规证据,勒令其第一时间进行整改,对于影响恶劣的需要对其进行严厉处罚,从而为生态城市建设的推进肃清

障碍。

4.2 健全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具有较强的多元化意味,并包含对社会、经济、人口、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与结合。因此需要依据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阶段,将总目标分解成为阶段性目标,从而健全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对城市生态化速度与变化态势、生态化能力与协调性进行评判与衡量。另外,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健全需要以国家环保局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指标规定为基础,遴选与本地区特点相符的具体指标及其权重,对于无法运用分辨信息实施权重确定的指标,需要采用专家分析法对其权重进行科学化的确定,以强化生态城市综合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进而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可靠、科学的指导意见与参考依据。

4.3 将生态保护纳入企业干部绩效考核体系

生态城市建设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思想,因此其建设的不断推进需要以实现思想从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为前提。从内涵本质上来看,生态城市建设的推进要求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短期性向长期性、由直接性向间接效果的转变,同时也要求经济模式实现由单一追求经济高效向经济高效协调生态环境发展的转变。反映到企业生产经营方面,该思想依旧可以作为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因此需要将生态环保纳入企业干部绩效考核体系中,督促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的协调

共存。

4.4 强化城市居民的生态意识

强化城市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首先需要采用有效手段强化宣传教育,从思想上提升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同时促进生态城市理论的推广,使社会公众意识到自己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责任与义务,从而激发其内在驱动力与主观能动性,促使其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增强自我调节能力。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借助生态文化建设,营造全社会关心、参与、支持生态城市建设的氛围,以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及学校为主要阵地,构建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内涵的生态教育管理网络系统,充分发挥生态教育模范带头作用。此外,政府需要号召社会相关服务机构及工艺团体,使其针对市民开展一系列的生态活动,使市民意识到“污染环境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而保护环境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双管齐下,促进城市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以此为生态城市建设奠定基础。

5 结语

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核心,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以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为基础,针对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实施有效对策予以解决,是保证生态城市建设大力推进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郑毅.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16.

[2] 宾厚,王芬,王欢芳.生态城市共同配送生成机理与

运作模式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6,(4).

[3] 傅兆君,翟斌,吕孝翠.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打造

洁净城市的战略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16,(2).

[4] 李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

2011.

(责任编辑:王 波)

猜你喜欢
生态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