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雄安新区建设和住房制度设计

2017-06-02 10:04李宇嘉
中国房地产·综合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新区住房北京

李宇嘉

一、背景:雄安新区建立的背景

雄安新区引发热议,对于其多维度的战略定位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在邓公逝世20周年,南巡讲话25周年之际,在我国迈向“中低增速、更高质量”的经济新常态之际,在内外环境倒逼下告别低成本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内生式发展并实现大国复兴之际,建立雄安新区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拥有大港口,国际贸易是其主打产业和最大竞争力。这也意味着,上世纪80-90年代建立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标志着我国告别计划经济的封闭体制,打开国门并融入世界,借助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和要素成本低的优势,主动参与并汲取国际贸易和分工红利,建立强大的制造业和工业基础,以区域发展带动全国工业化。从我国“世界工厂”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看,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使命。

2008年金融危机是一个转折点,危机将二战后60多年来国际贸易和分工失衡、资本主导红利分配格局的制度积弊暴露无遗。同时,全球“第五次产业革命”迟迟无法破茧,杀手级的新型产业尚未出炉,导致全球贸易、金融和制造业实体不得不“再平衡”,甚至出现“逆全球全”的潮流,黑天鵝事件频频爆发。同时,我国国内低成本要素环境承载力也触及“天花板”。因此,从“世界工厂”走向“中国创造”,打造我国综合国力,实现大国复兴的战略需要重新塑造。

二、目的:打造经济内生“增长极”

纵观世界,大国复兴并走向强国,外部文明和技术吸收固然重要,但强大的内需和内生发展,才是一国综合国力壮大的“引擎”,也是对冲外部负面冲击的“稳定器”。这就是为何美日欧每年2%-3%的增长,就可以实现就业和民生诉求。近年来,“一带一路”战略、区域规划纷纷出炉,事实上就是未雨绸缪,顺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做好增长方式转变的改革和战略部署。近年来,工业化和城镇化齐头并进,以深圳和上海为龙头的珠三角、长三角,已成为我国经济内生“增长极”。

但是,这两个“增长极”仅占全国经济总量的30%,而东京圈、首尔圈分别占到日本和韩国GDP的50%和70%。重要的是,珠三角、长三角相对繁荣,但所在省份内部也有大面积的落后区域,且对周边的辐射效应未显现出来。辐射效应被抑制,在京津冀表现更明显,北京很繁荣但资源过分集中,导致地下水日渐枯竭、阴霾沙尘蔽日、交通拥堵、人口畸形膨胀等。

与此同时,北京周围的河北却非常落后,甚至出现了亚洲开发银行所定义的“环北京贫困带”,这完全不符合地理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中阐述的大城市辐射效应。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后,将与京津一起,打造分工合理的等边三角形大都市圈,北京真正回归首都功能定位,并以历史文化名城为载体,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夯实我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和平崛起战略中的国际认同。有雄安这个战略地位足够高的载体,津冀也将以自身工业基础承接北京功能输出。由此,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我国第三大“增长极”真正建立起来。雄安新区雄踞内陆,这是其与深圳和浦东在沿海布局的最大区别,标志着我国内生增长真正起航。

三、探析:为何选择雄安?

到2017年,京津冀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刚好3年,非首都功能疏导、三地基于功能划分的分工与合作,效果似乎并未显现。去年以来,北京房价大涨,学区房价格已涨到10万元以上,某种程度上,房价体现的是公共服务的优劣。这意味着,外围和北京发展的鸿沟继续拉大,北京虹吸效应并未缓解,这对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打造第三个经济“增长极”来说不是好消息。

同时,外围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效果也未完全显现。同时,北京多功能定位下承载力超极限,导致倒逼式的人口外溢,即北京就业人口大量在环北京和河北买房,实现变相“落脚”北京。但是,基于跨界统一规划、功能重新布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体化并没有“落地”,人口外溢异化为“非自住”的楼市投资和投机炒作。而且,北京雾霾不断,环北京和河北继续发展钢铁水泥等传统制造业难以为继。于是,河北出现明显的“房地产化”趋势,并成为新的GDP增长依赖。

但是,房价快速上涨,让环北京成本迅速提高,非首都功能疏解难上加难。反过来,功能无法疏解,将导致周边人口继续往北京积聚,北京的雾霾、拥堵等“大城市病”愈演愈烈和积重难返。当断则断,另立炉灶,位于拱卫京师的京畿重镇——保定府腹地的雄安,就像一张白纸,可以实现高规格的规划和未来定位,这样的新区才能对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北京拥挤不堪的资源才有足够强的外推力。合力之下,北京非首都功能疏导才能真正实现。

四、雄安房地产开发:“去地产化”

近期,雄安三县被迫锁房、锁地、锁户籍,楼市仿佛是被下了咒一般而瞬间静止了。同时,针对购房者的激情从雄安火速蔓延到新区周边县市,强力限购限贷密集落子,淘金者的投机炒作情绪开始褪去。面对短期内要攫取数十年红利的投机狂潮,冻结楼市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一般来讲,房屋是生活和生产的基本要素和物质空间。新区规划和发展,首先要进行的是土地和空间规划、分区和区域功能规划,这是提供居民居住和企业生产所需物质空间的过程,也是房地产规划的过程。

从雄安新区四大定位和七大任务看,259个字明确无误地折射出一个重要信号,不管新区将来如何开发,首要的一条就是“去地产化”。这是近年来我国新区规划和发展均出现严重的“房地产化”后,总结出来的血的教训。因此,不惜交易冻结和停滞,也要刹住楼市投机潮,目的是杜绝“房地产化”。对此,张高丽副总理提出“七严”,即“严禁大规模开发房地产,严禁违规建设,严控周边规划,严控入区产业,严控周边人口,严控周边房价,严加防范炒地炒房投机行为。”

从深圳和浦东到雄安,这是我国从外向型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推动,融入世界以吸收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文明,向夯实内需和构建创新驱动下的内生式增长的转变。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推动时期,土地财政扮演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融资的角色。但是,创新驱动的内生式增长模式下,高成本是“大敌”。因此,降低成本是新区功能“落地”的前提。因此,对住房而言,绝对不能延续“土地财政”下的开发模式,即高价出让商品住房用地,作为新区政府融资的主要渠道。

五、雄安住房制度该如何设计

近日,做客人民网直播时,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组长邬贺铨指出,雄安希望吸引投资者和创新创业者。国家应以建设廉租房、公租房等惠民政策,让年轻创业者有房可住,保障投资热情。因此,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未来,雄安新区保障性住房一定会占最重要的地位,供应比例也会最大。但笔者认为,在坚持住房回归居住属性的前提下,讓市场和保障“两条腿”走路,尊重行业规律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这是新区住房制度设计的根本。

一个健全的住房供应体系中,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都要有,二者比例关系要视房地产发展的阶段而定。新区成立初期,新市民和迁入人才的住房需求大,加上规划利好也会助推住房需求,保障性住房要占到更大的比例,但应以满足基本需求的廉租房、公租房为主,防止“福利陷阱”。同时,也要控制商品住房开发的规模,以保持居住和创业低成本的环境。新区建设中后期,各项规划基本“落地”,住房需求和新增开发空间边际递减,商品住房要逐渐占到更大比例。

具体来说,首先要通过以租为主的保障房设计,让创业者和居民“住有所居”,避免因没有住房支付能力,或住房支出太多,影响创业初期的热情投入、创业投入,这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建立创新发展的激励机制。其次,产业和人才在新区积聚以后,加上产业规划利好,房价会上涨,这是客观规律。这时,产业发展和创业创新还处于成果“破茧”的前期,对于成本还比较敏感。因此,一方面要控制商品房开发规模,另一方面要适时启动房产税试点,调节房价上涨收益。

房产税开征以后,新区政府就有了渐趋稳定的财政来源,这一财源应完全用于廉租房和公租房供应。随着产业渐进壮大和成熟、创新成果开始出炉,区域价值显著提升,房价将进一步上涨。这时,一方面要让产权人获得资产溢价收益,另一方面,善用房产税税基根据房价上涨而自动上调的“稳定器”功能,甚至适时调整房产税税率,调节资产收益,将房产税全部反哺廉租房和公租房供应。尊重行业规律,也抑制地产化趋势。

同时,捋顺创业和实体收益分配机制,借助住房保障支持,新区创业者通过分享创新成果,建立从“住有所居”到“居者有其屋”的有产者路径,让居民分享新区发展外溢到房地产上的红利。总之,要客观认识新区开发和房地产的关系,我国大城市楼市泡沫化、地产化趋势,问题不在楼市本身,而在于政府过度依赖导致制度和政策变形。新区开发要避免地产化趋势,但并非矫枉过正到“去市场化”的地步。完全住房保障是不合理的,正确的思路是既要遵循市场规律,也要更好发挥政府职能。

李求军/责任编辑

猜你喜欢
新区住房北京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聚焦两会!支持合理住房需求,未提房地产税!
走街串巷找住房
北京的河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住房保障
住房保障与住房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