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专家杨银阁的绿色有机梦

2017-06-05 15:02宁国新
中国科技财富 2017年4期
关键词:有机栽培水稻

文/宁国新

水稻专家杨银阁的绿色有机梦

文/宁国新

杨银阁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研究水稻三系育种

他是一个追梦者,绿色有机梦就是他追求的目标。尽管年过花甲,他依然孜孜不倦地追求着。

这个目标,他追求了15年。

十五个春夏秋冬,他在数百个试验中获取的上千个数据中体会着追求的快乐与实现的期盼。

他就是国家有机水稻标准制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有机水稻产业联盟副理事长杨银阁先生。

在这里,我不想系统地记述他的追梦过程。旨在撷取在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研究领域的几组镜头,藉此展示一位共产党员,一位农业科学家的宏伟志向和博大胸怀。

什么是高效农业

高效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合理运用资源环境,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生产模式。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管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能获得较多的经济效益。

这就是杨银阁的梦,只不过在开始的时候,并不那么清晰,那时候的目标很单纯,他只想让子孙后代,让更多人能吃上更加安全、放心的大米。

好一幅田园风光图

时光上溯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叶,刚刚就任通化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的杨银阁就提出一项科研课题《关于北方寒冷稻作区的有机水稻栽培》。选题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北方的土壤、气候、耕作水平、水稻栽培历史等方面的有利条件,拟定具体研究程序以及将涉及到相关领域。

选题最终只在院里通过,完成选题的资金也只能在他负责的课题里的其他项目中抽取。

最初几年,他的足迹遍及河北,辽宁,吉林等省优质水稻产区。选定六个试验点,连续三年进行有机栽培试验。同一品种,同一栽培模式和管理措施,取得了不同结果,经农业部稻米检测中心测定。吉林省集安市的一块水田产出的水稻质量最好。经过多次勘察分析,那里的土壤,降水量,水源,年有效积温,气候等。多项指标非常适合优质水稻生产。特别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很高,有害物质,重金属含量却很低,低到了可以忽略的程度。

于是,这片一千多亩的田地就成了他的生态农业——有机水稻栽培的目标试验区。

开始,他只是转包了几亩田地,但是这几亩地的周围都是当地农民的承包田,他们依然施化肥,打农药,而水源只有一个,交叉污染不可避免。

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难题,杨银阁设想了几个方案,经过四年的努力,以高于当地承包价格的付出,终于把这片土地转包过来。

本世纪初,他在吉林省科技厅和吉林农业大学联合举办的学术交流会上,提出了“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水平,试行有机水稻栽培”的设想。他对当时农业一味追求产量,忽视品质和质量行为提出了耽心和忧虑。

会后的许多议论更加激发了他将这项工作进行到底的决心。赞赏者认为:这个设想有益于国家和人民,更有益于农民和农业的发展,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课题;反对者认为:充其量就是一个基层科研单位的方面负责人,权利和能力都有限,想的未免过界,他们觉得如果放在农业部长和省长的身上,比较现实。再者,搞有机栽培需要土地,要环境,要资金,要设备,没有国家支持,就你一个副院长,也就只能冲动一下而已。

岁月蹉跎,一晃五六年过去了,2004年的七八月间,我去通化农科院调研,适逢中国水稻所的专家在通化农科院检查试验项目,便和他们一起赶赴集安市榆林镇迎水村。

那是一个三面环山,一处临江的冲积平原,一条清流在山川河谷间流过,汇入鸭绿江,一千多亩稻田长势正好,平展展,绿油油:犹如一幅生机盎然的油画,镶嵌在山水之间,空气中充满了山花和野草的芬芳,在田埂上行走,不时有被惊起的水鸟在身边掠过。大大小小的青蛙在脚步间跳跃,池口处,稻根边一群群小鱼河蟹,见到人来,便快速游向稻田深处。稻田中的蝈蝈,蚂蚱,短暂安静,便放肆地鸣唱着。

随行采访的吉林电视台的编导随口吟出一幅对联:“水清、蟹肥、蛙鼓阵阵,大千世界唱和谐;苗壮、草低、蝈笛声声,稻花香里说丰年。

许多年过去,那里的场景一直萦绕在脑海,越来越明朗,越发觉得韵味深长。

2016年1月,我从广播电视里,报纸上反复观看、聆听,阅读中央一号文件《推进农业现代化》时,恍然大悟,杨银阁的梦就是在那里。

他的梦已经和国家,民族的宏大之梦融合在一起。

寻找有机水稻栽培的净土

闲谈中,银阁同志说:反对也是一种推进剂,生命中如果缺少了质疑就缺少了质量。

他说,他在上个世纪七十年初,在黄海前哨的一个小岛上当兵。海岛兵的训练,生产,警戒和全部业余生活用“单调”两个字就能概括,每天总是重复着“涛声依旧”。

一个偶然,连队读书室里的一本《成语词典》吸引了他。他写信从家里寄来一本,和连队发的《毛主席语录》一起放在挎包里。闲时看,站岗时背,学习时默念,那种痴迷引起了卫生员的注意,连队因此把他送进了守备区医院“治疗”。

医生们不听他的解释,因为他们都用一种定势思维去框定,他们宁可相信卫生员的判断,也不愿意重新评价。因为重新评价有风险,也有责任和担当。更有“面子”问题。

后来,他终于被确诊为“精神正常”。

事后,他在连队学习会上发言,“真理是抗争的结果,提高存在于抗争的过程”

指导员评价,还有点哲学的味道。

这是一位学者的最初的思考。

在讲到有机水稻栽培这个话题时,他表情凝重地说:当我们沉浸于华夏大地五千年文明时,大部分土地经历了五千多次春种秋收,有的一年两季,三季,原本丰腴,肥沃的土地有机质含量越来越低,有害物质含量越来越高,危害生物安全的重金属,随着作物的营养吸附功能,大量存在于果实,植物体内,加上近二十年来,过度施用农药、化肥,土地越来越不堪重负,颓像越来越重。

他的话题很沉重。

他庆幸找到了一片适于有机水稻栽培的净土。

他确立了“稻-萍-蟹”共生模式,和稻草还田,施用腐熟农家肥,减化肥,拒绝化学农药,人工除草的栽培措施。

为什么一定要采用这种模式呢?他解释说,是来自一种叫做空间理论的启发。在水稻发育阶段,稗草是主要的营养掠夺者,利用河蟹采食稗草的特性,清除部分稗草。另一方面,河蟹对水质,生存环境有极高的要求。将河蟹作为生态指示剂,再好不过。

细绿萍的繁殖能力极强,能在短时间内覆盖水面,阻挡水下杂草的光合作用。达到除草的目的。这种萍又是鸡鸭鹅猪的上好饲料。随采随生,可谓一举多得。

实践的结果,让他进一步认识了生态农业的深刻意义,他所看重的有机产业,就是能够产出安全,优质食材,保证粮食安全行之有效的办法。他所作所为正是在努力突破,暂时利益与长远利益冲突迭加形成的强大势力。

在此以后的几年间里,他在总结出壮秧抢积温,减肥,减药的栽培措施,写进了有机水稻栽培标准。其科学性和可能性经受了实践检验和理论证。

2014年,他在梅河口基地建立了中国北方有机水稻标准示范区,与之相配套的还有循环农业示范园区。用选种选出的不合格玉米、水稻,生产糖化饲料和白酒,用糖化饲料和米糠,做饲料喂生猪;猪粪和其他费料沤制农家肥;农家肥再施用有机田,几年下来,有机田里土壤有机质含量越来越多,周边的生态环境也都得到了极大改善。

他说,搞有机农业,就要守住道德底线,秉持良心规范。

2013年以来,杨银阁在有机水稻项目上投入近千万,可收回的成本不足80%,他认为,最大的效益是为推广有机产业取得的科学数据,这些不仅是人生的财富,更是国家的财富。

退休后办种业,办农科院

2013年,杨银阁年满60周岁,退出了工作岗位。有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忧虑与无奈之中,毕业于吉林农大的小儿子,原想安排在通化院从事作物育种工作,奔走几年,终未如愿,子承父业的愿望随着退休再一次破灭。

怎么办呢?

他不想痴迷的农业科研工作就此结束,他不甘心有机水稻栽培研究半途而废,更不甘心虚度余生。

他要自己办种业,办农科院。

亲友们劝他,不要操那心了,每月拿六千多的退休金,足够度晚年了,如果闲不住可应聘其它职位,有几家规模较大的种业曾许下年薪五十万配车,配房的优厚待遇,轻松享晚年,何乐而不为。

杨银阁再次让亲友们领教了,他说服了一直在商海中拼搏,并且取德丰厚效益的妹夫来合作,求亲告友,筹集资金,他还力辞了几千万的合作请求,就是要独立自创办自己的事业,一方面为子女就业铺平道路,一方面又能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他要自己说了算。

终于,成功注册了梅河口吉洋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3100万元,吉洋种业又在吉林省科技厅注册了吉林省吉阳农业科学研究研院。聘请了著名育种家华泽田的得意门生,马科、周圆圆主持水稻二系,三系,育种工作。此后,又聘请了一批具有研究员,高级农艺师职称和博士学位专家,组成以水稻、玉米、大豆为主,以雪莲果,谷子,高粱为辅的研究团队。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应邀为吉阳农科院题写了院名—吉林省吉阳农业科学研究院。

一年后,他又陆续筹资二百多万。从通化农科院手中买回了他选育的优质水稻品种。加上已经审定的吉洋号品种。每年以六百万斤的销量,为企业发展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学家的“良心”事业

现在,杨银阁很忙,忙着科研,忙着开会,忙着参加各种活动。他依然是吉林省自然科学类高级职称评委,吉林省作物学会理事。2014年被聘为中国有机产业联盟副理事长;2015年又被聘为国家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专家组成员。

有道是“文人五十正当年,学者六十才开端”积累了半个多世纪的知识学识,以及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充实着每一天,因为时刻有一种危机感,提醒着他。

有人预言,人类将在不久的将来将饱受各种疾病的折磨,原因就是生存环境的变化和不洁食品引发的健康危机。生产出干净、无害的食材,不仅仅是政治家治国理政的需要,更是有责任的科学家和生产者的“良心”所在。

国家安全的基础是粮食安全,而粮食安全的核心是品质安全。品质安全的根本是品质优良的作物品种和科学,严谨的栽培技术。更迫切的是这些良种,良法逐渐成为生产者的栽培习惯。因此,他每年都要组织各种培训班,参观考察,实践指导活动几十次,为此,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干这些政府机构干的事。他认为,农业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潜心研究出优秀的农作物品种和先进的栽培技术。重要是尽快把这些品种和技术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这是国有科研部门很难做的。最重要的是他把追求和探索的目标放在国家发展的大格局中去确立。这也就是他的“梦有多远,你就会走多远”的内涵所在。

水稻育种研究的最高境界是大米的食味值,营养价值,安全系数,乃至特殊的食用价值。这样才能最大发挥出食品的潜能。据了解,他所承担的吉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水稻低升糖指数研究》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十多项科研成果取得了国家专利。十一个商标在国家商标局注册成功。

如今,吉洋种业已成为吉林省规模较大的,集育种,栽培,推广,优质大米,有机循环农业研究为一个体的综合企业。吉阳农科院每年都为吉洋种业提供优质水稻新品种,每年都有新成果问世,品种成果的应用范围和经济效益每年都以20%的速度递增,还有吉洋有机产业的亏损也在同步增长。

猜你喜欢
有机栽培水稻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圣女果高产栽培六步曲
夏秋栽培番茄 要防早衰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油麦菜栽培要点
油菜可以像水稻一样实现机插
纯净天然有机 为您献上一杯道地药茶
一季水稻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水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