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民间艺术:小小吉花别样红

2017-06-05 14:16福建省晋江市安海幼儿园温红瑜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17年5期
关键词:毛线技艺幼儿

福建省晋江市安海幼儿园 温红瑜

守望民间艺术:小小吉花别样红

福建省晋江市安海幼儿园 温红瑜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目标2建议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带幼儿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我们以区域活动的模式让幼儿走进安海“扎吉花”这一传统技艺,在区域活动中感受“吉花”不同造型和材料特性,合理利用材料进行设计和重组造型,鼓励幼儿大胆表现或创新,从中体验民间艺术作品多样性的美,激发他们用自己的作品布置环境,美化生活的愿望。同时,在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中增进喜爱与传承的情感,让他们从小在文化古今的穿越中守望家乡的“心灵家园”。

一、寓教于乐:“吉花”别样红

1.感受大环境的熏陶

活动开展前我们通过散步引导幼儿观察学园3号梯楼道“扎吉花”环境布置,结合景物“吉花树“、图片、以前哥哥姐姐制作扎吉花的照片引导幼儿观看、感受、解惑;同时进行相关区域环境布置及活动材料的准备,如活动区布置“吉花月片”点缀的垂帘,张贴各种“吉花”造型和制作步骤图,力求创设一个具有心理愉悦、观赏性加艺术表现性强的活动环境,让幼儿发自内心的喜欢且乐学。

2.欣赏艺术作品的美

一方面在区域中鼓励幼儿欣赏各种吉花造型照片,讨论其制作步骤,发问什么节日会用到“吉花”,通过感受其艺术美,从中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及动手制作的欲望;另一方面由家长配合支持活动的开展,如利用家里、邻里、亲朋好友结婚的近距离接触,帮助幼儿建立对“吉花”的认识,萌发其对美好、吉祥、祝福等寓意的理解。

3.理解传统制作的妙

收集一些相关报道并介绍给幼儿,让幼儿了解“吉花”即是“缠花”。安海型厝颜培珍老人是为数不多懂得缠花的老艺人之一。资料显示以往她制作的缠花造型有六七种,现在用得最多的主要有三种:形似蝴蝶造型的“双龟双鹿”;象灯笼花的“双花”及“单花”。缠花,制作材料虽然简单,但制作过程繁杂,需极大耐心和细心。传统技艺是将铁丝网的细铁丝一根根抽出,再把红色皱纹纸缠绕在上面,成了一根红色的丝条。接着根据不同造型,用红头绳将已缠绕好的红色铁丝与剪好的花瓣形卡纸及金色细纸条制作成“花蕊”、“花瓣”等构件,再用红头绳把缠绕好的“花蕊”及“花瓣”等进行组装,最后在组装好的“吉花”中间插上竹签,用红头绳捆紧,五六分钟时间,一朵“吉花”就完成了。孩子们听得津津乐道,对制作人充满了赞叹与佩服。

二、趣味无穷:表征多样化

为了能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更好地实践,我们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结合幼儿的动作发展,合理运用一些材料进行设计和重组造型。主要做法是用细毛线和较粗毛线代替绣丝线,把花瓣形卡纸即月片放大好几倍达到幼儿能操作的表现效果;在研讨过程中,我们还结合实物、作品照片和已往的制作经验、探讨实施方案,根据地方习俗,以吉花当中的“缠绕”为核心设计、改编、预设具有层次性的“扎吉花”手工艺活动内容,让幼儿动作表现“吉花”的多样性,体验缠绕的趣味无穷。

1.“蚕宝宝吐丝”的缠绕乐趣

幼儿是一个发展的个体。我们必须遵循《指南》精神,让幼儿成为该区域活动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因此,我通过观察、理解、引导、分析幼儿的能力,不断对制作材料进行调整,努力优化活动途径和方法等手段,促进幼儿艺术表征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在“蚕宝宝吐丝”中,一开始是提供自制线轴,挑战两股细毛线同时绕线轴。如其中个叫鑫鑫的孩子绕着绕着就把两股细毛线拉得很长很长,犹如长发,他说:“我喜欢这样毛线飘呀飘,真好玩,我要绕一个最大最好看的。”最后,鑫鑫绕出了一个超大的线轴,他称之为“我的小宝贝”,有的则叫“肉骨头”“糖果球”——孩子们感受到的是乐在其中的“缠绕”乐趣;我还鼓励、启发幼儿用自身手指的动作借鉴绕毛线的方法把两股细毛线绕成球,一开始,绕不成球时,有的孩子说像“美人鱼”、像“蚕宝宝的茧”,绕着绕着有的说像“爆炸头”、像“化妆的小粉刷”、像“鸡蛋”,当绕成球时孩子说像“七龙珠”。这当中既让幼儿学到“缠绕“动作,还增进了幼儿与线之间的互动。就这样,在循序渐进中幼儿对制作“吉花”的前期铺垫“缠绕动作”表征形式更加的多样化,他们在缠缠绕绕中充分体验其乐趣。

2.“月片密秘花园”的任意组合

“月片”即“花瓣”是制作吉花的主心骨。剪出来的月片优劣直接影响能否缠绕成一朵美的“吉花”的效果。所以,我们在“月片密秘花园”里设置三种小、中、大型的月片模板供幼儿描、剪、贴、画。首先是描剪月片,然后把剪下的月片黏贴在各种底图上。幼儿在剪月片时要先观察底图上的月片轮廓颜色、月片的大小,再去选择相应的模板,顺着模板进行描剪,剪的过程中要注意边缘是否光滑;在粘贴的过程中要学会找颜色和大小相对应的位置贴,最后组合成一幅画;接着是提供色纸,让幼儿自由选择月片模板,自行设计各种物品或造型进行任意组合画来表现心目中的“吉花”,并大胆介绍设计内容。孩子们的想象力丰富多彩,设计可谓是出奇不意,有“蝴蝶”、“蜻蜓”,还有“蝎子”,并且有每个月片如何组合连接成“蝎子”的步骤图。

3.“百变吉花”的创意无限

传统技艺是瑰宝,是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和特色的。在区域活动中所有的铺垫都是为了让幼儿对“扎吉花”产生共鸣,发自内心的感受与欣赏,从而达到表现与创造的目的。所以,在“百变吉花”这一活动内容里,我们提供了具体制作的步骤图、中型月片模板和纸盒板片、缠绕成轴或成球的细毛线、细铁丝、各种装饰品(珠片、亮片、小毛球、小纽扣、毛根)等及辅助材料,从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起头、迁移之前学过的缠绕技术学会如何均匀紧密地缠绕月片,如何收尾和打结,领略到了“吉花”最基本的制作方法,感受到了传统技艺的精湛,体验到了自由创造的乐趣。如缠绕好的月片弯一弯变成云朵中的小水滴,变成随风飘扬的风铃,变成一束花,通过两两合作组合变成蝴蝶,有的变成戒指戴在手上,变成头花扎在辫子上……聪慧的孩子,灵巧的双手,他们把这一传统技艺进行创新与应用,按他们的理解尽情地拓展和诠释,发展了“吉花“无限的空间和可能。

三、传承文化:学习与发展

在“扎吉花“这一区域活动,促进了本地方幼儿各种能力的学习与发展。如通过对幼儿情感表现(热爱家乡、本土手工艺)、认知表现(习俗、节日、标志、造型、寓意、艺术、创造)、行为表现(合作、分享、团结、友爱、互助)、性格领域(细心、耐心、自信、独立性、坚持力等学习品质)多方面的观察及案例分析,发现这种大班打破班界开放式区域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幼儿对“扎吉花”手工艺文化的经验认识,还初步提高了幼儿的认知能力,他们逐渐体验到了民间手工艺术作品多样性的美,增强了幼儿爱家乡、美化生活的愿望,提高了幼儿传承本土技艺文化的责任感,促进他们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品质的养成。同时,说明对幼儿进行民族的、本土的文化艺术教育是行之有效的。

因此,只有让幼儿从小热爱传统,继承文化,才能为“扎吉花“这一传统技艺在不断的演变、发展中开辟一条创新之路。

猜你喜欢
毛线技艺幼儿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暖心的毛线球
毛线绕呀绕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你懂毛线的快乐
毛线大改造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