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政策

2017-06-05 12:54民进中央
民主 2017年5期
关键词:随班残疾儿童特教

民进中央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明确提出:“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尽可能在普通学校安排残疾学生随班就读。”2015年,我国残疾学生在校人数为44万,其中超过一半学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随班就读是更有利于残疾儿童获得必要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学习形式。特殊教育必须要走融合发展之路。但调研发现,由于对残疾儿童的识别、统计、分类、评估方面的体系缺失和随班就读的相关支持政策落实不到位,随班就读的支撑条件不足,“随班就读”变成了“随班混读”和“随班陪读”,严重制约了特殊教育的健康发展,甚至可能会对残疾儿童造成“二次伤害”。具体表现为:

一是我国目前尚缺乏残疾儿童识别、统计和评估的专业体系

就识别和统计的情况来看,我国残疾儿童的相关信息,如:户籍资料、伤残确诊医治、伤残等级认定、康复救助、入校求学等等,分散在卫生、民政、残联、教育等多个部门,没有哪一家系统地掌握了全面的情况。另外,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部分残疾儿童既未上户口、也未接受治疗、更没有入校求学,他们的情况还游离在各部门的统计之外。就评估和分级情况来看,我国缺乏专业的评估、分类体系,大量的残疾儿童未能得到及时分类管理和差别对待,致使许多残疾儿童在进入教育系统时是应该进入普通学校还是特教学校没有标准,且在之后的教育和康复上也缺乏针对性,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成长与成才。

二是资源教室和资源教师建设滞后

虽然2016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指南》,但因资金和人员所限,很多学校没有建设资源教室,或者资源教室的建设和使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开展实质性工作。资源教师的配备、资质和考核等也缺乏实质性的保障制度。

三是指导中心和巡回指导教师的作用发挥不足

随班就读指导中心一般都设在特教学校,由特教学校教师承担巡回指导任务。但因编制、人员、经费缺乏,以及对特教学校在随班就读指导中的授权不够等原因的限制,特教学校完成随班就读指导任务困难重重,指导的次数、力度、专业性等方面都严重欠缺。

四是很多随班就读学生的生均经费未按照特殊教育的生均经费标准执行

在经费、资源教室、资源教师等相关支持政策不到位的情况下,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无从保障。

为此,我们建议完善随班就读的相关支持政策:

一是建立残疾儿童信息系统和残疾儿童识别、评估和分级制度,对残疾儿童进行分类入学

建议依托信息技术,整合民政、教育、卫生和残联等各部门的力量和信息,为所有残疾儿童建档立卡,设立专用信息库。根据残疾儿童的年龄、疾患、生理和心理特点,研究制定“中国残疾儿童的识别和分级标准”;建议由残联牵头设立全国残疾人群综合信息中心,同时,在地市以上的残联设分支机构,负责本辖区内残疾儿童的识别、评估和分类、分级工作,并将相关数据上传到全国中心,形成数据库。经过评估分级后的残疾儿童,适合随班就读的原则上都应进入普通学校就读。

二是加强随班就读教师队伍建设

将特殊教育课程纳入普通高等学校师范专业课程体系,在普通教师资格从业证书的考核中增加特殊教育内容,培养具有“全纳教育”理念、能够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师队伍,并在各级培训中增加随班就读相关的主题培训内容。向资源教师和随班就读班的班主任发放特教津贴。

三是探索残疾儿童双学籍制度

借鉴北京等地的先进经验,为残疾学生建立特教学校学籍和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普通学校学籍,确保有条件的学生每周有一定时间参加普通学校活动,并逐步延长,使其更好地融入普通学校的教育环境。

四是加强对随班就读的督导力度

将随班就读学生生均经费拨付、资源教室建设、資源教师配备和生师比纳入教育督导范围,落实特殊教育的支持政策,保障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

猜你喜欢
随班残疾儿童特教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一只普通的食堂饭盆与一段独特的特教历史
基于社会工作对随班就读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研究
给这些孩子一个温馨的世界——宝鸡对残疾儿童“应救尽救”
我国随班就读政策演变与发展
——基于“渐进主义模式”的分析
同样的阳光雨露——特教教师践行者
农村残疾儿童教育康复保障的问题与对策
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少水平低
采取更多措施,提高随班就读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