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缺失在哪里

2017-06-05 14:59杨桂英
金秋 2017年3期
关键词:课外书家长孩子

文/杨桂英

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缺失在哪里

文/杨桂英

家庭教育的核心功能,其实是做人的教育,但在当下,家庭教育成为了学校教育的延伸,父母变为了校外辅导员,很显然,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中,亲子关系异化为分数、成绩的关系。家长势必会成为孩子心情焦虑的重要因素。这些家庭教育的缺失值得我们反思。

我的孙女,从小爱看课外书,升入初中双语班(重点班)后,课程越来越繁重,看课外书的时间被挤掉了。她就和家长捉迷藏,把课外书放在作业本下面偷着看。久而久之,成绩逐渐下滑。家长一急,批评训斥后更加严格监督,她一下产生逆反心理,表面上接受家长的指教,但内心不服。

有一次,语文课写作,她用漫画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大人真的大吗?”以此来反抗家长的看管,抒发内心长期被压抑的苦恼。班主任看到她的作文后,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认为这是青春期叛逆行为的一种释放,让多和孩子谈谈心,慢慢疏导她压抑的情绪。孙女一开始很抵抗,找她谈心,她满腹委屈却沉默着什么都不说。在我们一次次耐心开导下,她终于吐露真言,说家长只知道抓课业,抓成绩,不给孩子丝毫放松调节休息的时间,让她受够了。后来我们规定,当天作业做完后,可以适当休息,看看课外书,画会儿画。逐渐缓和了紧张的家庭气氛。

升入高中后,课目繁多,压力更大,家长更加忧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大学梦再一次凸显。我们对孩子弱项课目请名师一对一在家里辅导。2013年4月一个星期天,发生了一件每每让我想起,心都隐隐作痛的事。孩子补完物理课,本来大脑就很累,我们又让她继续做老师布置的作业,但她要休息看课外书。矛盾升级,孩子长期压抑的情绪突然爆发,用彩笔在家里刚刷新的墙面上乱写保证。家长一生气冲动地打了她……这无疑是在一个十六岁女孩疲惫的心灵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午饭时,她坐在餐桌上一口饭也没吃,眼泪一颗一颗地掉进了饭里,看得我们心里也很难受。

第二天,我们召开了家庭分析会,探讨原本在我们这个知识分子家庭不该发生的错误为什么会一再发生。我们错在什么地方?我们错在对孩子期望过高、用不合理的教育方式,扭曲了孩子的发展。

通过我们在陪孩子学习成长中走过的弯路,深深揭示了应试教育制度下,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是一本书,作者是父母。作为父母,更应该关注孩子的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离开了这些,再好的成绩都没有多大价值,即便孩子如家长所愿考上“理想”的大学,但却存在人格、心理问题,家长还是得面对,品尝种下的“苦果”。反思中国家庭教育的缺失,我有以下深深体会。

从小家庭环境优越,不给孩子吃苦磨练机会,长大必然脆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我们对孙女一直比较溺爱、迁就,没有让她受过挫折和磨练,使她在成长中丧失了吃苦和寻求平衡的能力。进入高中后,突如其来的各方面的压力让脆弱的她无力承受,而家长不理解,疏导也不够,只是批评数落孩子叛逆、冲动、沉迷侦探小说,逼得孩子情绪无常,莫名其妙地“阴云密布、疾风骤雨”和家长哭闹等。这些现象其实都是孩子压力的释放。作为家长,孩子进入高中阶段角色要转变,由原来的教育者、引导者变为服务者、助手,要做孩子心灵花园的好园丁,不断“施肥”“浇水”,多沟通,多交流,温暖孩子受伤的心灵,特别是高中最后冲刺阶段,是孩子即将踏上征程时对心理、毅力、抉择能力的一次演练,家长要用爱心帮助孩子松绑,让孩子透气,才能平和健康地走完这一程。

违背孩子成长规律,是家庭教育的一大缺失

孩子长大了,他们渴望被人认同,渴望体现自己在家庭和社会的价值,因此,无论在行为上还是思想上,他们都想努力挣脱家长的束缚。家庭应该注重孩子的这种变化,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允许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然而,我们在家庭教育上违背了孩子的意愿,压制了孩子特长才艺的发挥,千方百计限制孩子的自由。但压是压不服的。她还是先后看完了《福尔摩斯探案集》《名侦探柯南》等十几部侦探方面的书籍。作业本的背面都是她画的人物画。2014年,她背着家长写了“侦探也玩穿越”的文章,参加了全国中小学作文竞赛,获得一等奖,又以“校园原创心理漫画”的作品获得三等奖。上大学后,她毛遂自荐担任校学生会宣传委员,奉献自己绘画的特长。孩子后来的一系列表现深深教育了我们家长,我们错了,我们的思想滞后于迅速发展的时代要求。现在我们明白了,“养成读书习惯,等于在孩子的心里装了一台成长的发动机”。读书,能让孩子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读书,能让孩子懂得老师、父母所不能教到的做人道理;读书,能让孩子提高情商,扩大思维空间。

忽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是家庭教育的一大缺失

我们在与孩子沟通方面走了不少弯路,经常唠叨“我们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来压制孩子听自己的话,按自己的意图办事。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面对面交谈,如果意见有分歧,相互容易情绪冲动、言词激烈,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仅沟通无效,还会伤害彼此。而如果在理智的情况下,把要说的话写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文字,往往能打动对方的心。我记忆最深的是有次我们召开家庭会,让孩子谈成绩为什么下滑?孩子只哭却一言不发,结果大家不欢而散。后来我们改变方法,尝试用书信的方法融洽感情,肯定她的成绩,鼓励她增强自信心,结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亲情代替包办,是家庭教育的一大缺失

2016年4月12日,中国剪报刊登的“神童母亲的忏悔录”一文,深深揭示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对我们启发很大。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魏永康因生活不能自理,正常上课难以保证,未拿到硕士学位证书,被校方劝退回家。这样的悲剧比考不上大学更为让人痛心。她母亲曾学梅在忏悔录中写道:“为了他上学出奇迹,我包揽了他的全部生活,怕耽误看书,我给他喂饭、把牙膏挤好,一路陪读。后来离开我,他无法正常生活,是我害了他。”魏永康经历求学失败后,找了一份普通的工作,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但母子之间的心结一直解不开。这个教训深刻地告诉天下众多父母,亲情不能代替包办,教育孩子,该放手时一定要放手,小到家务,大到与人交往。父母要鼓励孩子去尝试。因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能够自食其力、独立生存的人。如果孩子小的时候没有给他独立成长的机会,那么上了高中,无论如何也要让他们学会管理自己,因为不久的将来,他们要离开父母独自去“闯”世界了。放手培养出来的孩子不会成为“啃老族”或“月光族”,因为曾经努力过的孩子才知道生活的艰辛。

注重亲子沟通,营造宽松家庭环境

亲情与血脉相连,与生命相伴,是人世间最朴素、最美丽的情感,它沁人心脾,是任何情感不可替代的。

我一位朋友的孩子,从小成绩优秀,父母想将他培养成全才,除了上好文化课外,弹琴、滑冰、下围棋项项不落后。然而,孩子最缺少放松空间,大脑长期处在高度紧张之中。高中阶段,父母双方都担任领导工作,整天忙自己的事业,把孩子的学习生活托给家里的保姆管理,晚上回家也没有精力和孩子交流沟通。为了考名校,双休日用车拉着孩子去上名师补习班……孩子成了被他们操纵的学习机器。久而久之,亲情越来越淡漠,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孩子缺乏充足的心理营养,焦虑、厌学常常缠绕着他,因为不能及时发泄倾诉,孩子生病了……父母担忧,虽然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但家人却纠结在孩子的健康中,孩子的人生才刚开始,这是谁的错?家庭教育的缺失。在孩子即将走向独立的十字路口,即高中阶段,父母陪伴沟通,孩子才能逐渐建立起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判断能力。这个阶段,孩子的生理、心理都处在快速成长期,本身就充满了矛盾,需要尽情的释放,再加上升学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等,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减压、理解和支持。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父爱的缺失对男孩子是灾难性的影响。有一本书的名字叫“爸爸影响孩子的成功,妈妈影响孩子的幸福”,中心思想写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爸爸和妈妈一个都不能少,对孩子的成长影响都很大。我的朋友错就错在缺少对孩子的关爱和沟通,悔之晚矣!

我们要明白:不是当了家长就与生俱来具备教育子女的能力,而是必须学习,必须不断地学习,来弥补我们教育的缺失。

猜你喜欢
课外书家长孩子
爱看课外书的我
课外书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