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里的家庭教育

2017-06-06 10:35丹尼尔·马塞利Joyce
海外文摘 2017年6期
关键词:安全带规则家长

丹尼尔·马塞利+Joyce

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都展现在汽车封闭的驾驶空间内。出行期间,孩子们可以在私家车里学习到一些有关言谈举止的礼仪。

我们经常在车里听到一些简短的对话。

“爸爸,我们什么时候能到?”

“还有30分钟吧。现在,你来和我说说你在学校过得怎么样吧。”

周末的家庭出行或是平时接送孩子的路程中,在车上度过的时间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宝贵。如今,家庭的职能被分隔开,每个人都在忙于自己的事情。所以共同生活的时间越来越少。然而汽车是孩子与家长能够共处的地方。所以应该怎样利用这段时间?这对孩子的教育重要吗?

首先,汽车里的家庭共处时光是交流与娱乐的时刻。在这短短的路程中,大家互相谈论一天中的活动与所见所闻。而自驾游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就是一个适合游戏、讲故事或者深入讨论一些事情的机会。尽管平板电脑和电子游戏机越来越多地占据私家车,封闭的驾驶环境仍然是家庭成员交流的理想场所。

在这个空间内,孩子们会竖起一只耳朵听父母的对话。他们有时候面无表情,让家长以为他们并不在意,其实谈话的内容已经影响到了他们。汽车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真正的家庭故事的共振箱。家长在汽车的封闭空间内,在孩子睡着的时候,谈论那些需要在外人面前回避的话题。

出行时间也是父母聊天的珍贵时刻。汽车的后排座位就像一个面朝父母卧室的阳台,在那儿,孩子们饶有兴趣地窥探着其中的一切。如果父母一方对另一方的驾驶技术有一些意见的话,而这些刻薄的批评又被孩子听到了,孩子就会处于紧张的夫妻关系的中心。另外,即使是平时比较镇静的父母,驾车的时候偶尔也会变成一个粗鲁无礼的人,用一些避讳的字眼对其他的司机大骂一通。父母这陌生的一面对于孩子来说很有吸引力,他们通过无意识地模仿,就可能在某些情形下表现出放肆的态度。所以说,从孩子还小的时候,私家车中的共处时间就显示出了一个家庭的氛围和父母关系的和谐程度。另外,它也是一个让孩子学习规则与尊重权威的“教室”。学习规则和尊重权威正是我们所说的“教育的两块基石”。

就拿安全带来说:所有人都必须使用,不论父母还是小孩。我认为,这个硬性规定就是一个很好的尊重权威的例子,从现代与民主的意义上讲,我们用这个规则来要求别人,也同样用它来约束自己。孩子们看到大人们扣上安全带,便知道了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尊重规则的教育原则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

益普索(Ipsos)民调公司于2015年进行了一次调查——“驾车中的父母是否是孩子们的榜样?”,数据显示22%的父母不会检查孩子系安全带的情况。另外,孩子们特别注意这种大意的行为,27%的孩子会在家长没有检查的情况下自己系好安全带。这是一个体现孩子们观察力的珍贵指标——孩子观察并模仿家长的行为。孩子主动系好安全带也是对规则敏感的表现之一。

实际上,孩子们是很善于观察的,尤其是他们想要明白一些事情的时候。他们在学习规则方面有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大概在3到5岁时,这是问题阶段。孩子喜欢问他们的父母各种交通指示牌的意思,或者汽车的“机械原理”。更宽泛地讲,他们力图弄懂这个世界的运行方式和意义。孩子与父母交流的时间是宝贵的,因为在这个时候,父母可以把一些知识传授给好奇的孩子。比如,大人们可以趁此机会给予孩子们一些管理好生活以及在他人心中树立良好形象的秘诀。

模仿的力量

问题阶段过后,就是觀察阶段了,这一阶段是在孩子上小学时,大概6至10岁之间。这时,孩子已经了解一些规则并且会观察驾驶者如何遵守这些规则了。当驾驶者出现一些并不常见的违规行为,并态度良好地承认了错误,孩子就会对他的行为持有积极的评价。不过,如果这种违反道路规则的事情很普遍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尤其是当父母并不理睬孩子的批评时……这时孩子就会很快地明白,大人是有权不遵守规则的。这时,孩子们觉察到他们所了解的规则与父母所作所为之间的差距,并且记在了心里。

加拿大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就这种现象引出了“替代式学习”的概念。我们不只是在完成一个行为中学习,同时也在观察中学习。当我们看到一种行为结果是积极的时候,我们就会学习和模仿。班杜拉强调:“通过观察法学习能够让个人学到一些行为举止或者本领,这样,我们就不必再通过传统的试验与纠错来逐步摸索。”

当孩子们观察他们的父母在开车时的行为举止时,父母的一言一行完全就是现时上演的电影剧本。驾驶者承认那些常犯的错误并无大的坏处,甚至还有积极的一面:“你的柔道课,我们准时到了,这是因为我超速了,但是超速是不对的。” 这种替代式学习的方法体现出教育的基本要素:孩子们在观察父母态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父母牢记自己是孩子最有力的榜样是大有益处的,这种信念可以给父母带来价值感。

第三个学习阶段:批判阶段,青少年时期。青少年们渴望成为成年人。他们对于父母在现实生活中所做的事情很敏感,尤其是父母言行不一的时候。他们看到那些违规的大人后,会认为作为成人,今后是可以违反一些规则的。对此我们不应该惊讶,因为他们正是从成年人的世界中学到了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在他们这个年龄,父母的榜样是一种不言明的“风格”,孩子会学习这种“风格”,尤其是在他们应对驾车中或者生活中的其他危险时:照顾好自己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青少年时期也是孩子自己成为一个驾驶人的时候。2016年11月,益普索(Ipsos)另外一个有关建设达芬奇公路和教育者与家长学校联合会的调查,估算出了父母驾车行为对18到25岁的青年驾车人的影响。父母的行为与孩子的行为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其父母经常超速的年轻人,他们自己超速的概率是那些父母遵守交通规则的青少年的两倍。对于忽视信号灯,不尊重行人等行为同样如此……对于那些闯红灯或不根据指示停车的行为,这个概率比例是4倍,而对于忘系安全带而言,这个概率比例则是6倍。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消极替代式学习的影响。

教育驾车父母

年轻的驾车者们能够意识到自己违反了规则,但据他们所说,他们的父母对于他们驾驶行为的影响远远高于驾校的教练给他们的影响。如果说,危险意识不通过,或者至少不完全通过基因传递,那么在这种态度的代际传递之中所涉及到的心理因素有哪些?一方面,年轻人觉得自己凌驾于法律之上或者认为法律是约束别人的;另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不会受到伤害。这两种观念,尽管与青少年时期的叛逆有关,但同样也是替代式学习造成的后果。

数据整体显示出,孩子们身上有着父母的一些好的或坏的习惯。并且,孩子很有可能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对于家长而言,至关重要的责任感由此而来。在车中,家长应当带头遵守与让别人遵守规则——尤其是当您的儿子指责您时:“爸爸,请系好你的安全带!”

[译自法国《大脑与心理学》]

猜你喜欢
安全带规则家长
家长错了
为安全带点赞
高铁的座位为啥没有安全带?
让规则不规则
不如吃茶去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二则
感觉尚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