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制造业转型瓶颈:挑战成本制约与创新动力不足

2017-06-06 18:05雷新军
检察风云 2017年5期
关键词:工业用地制造业上海

雷新军

上海制造业经过长期快速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受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的激剧变化影响,上海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2013年以来,上海制造业呈现出加速下行的趋势。

随着制造业增长的下行,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在不断下降。2015年上海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向下突破30%,降到28.5%,2016年前三季度的这一比重比2015年再收缩2.5个百分点,下探到26.0%。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下降,一方面表明制造业的增速远远低于第三产业,服务经济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另一方面也说明制造业的发展缺乏新的动能。

制造业依赖廉价的资源要素投入不断扩大规模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转型升级的紧迫性日益增强。特别是率先全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上海制造业,其转型升级的紧迫性更为突出。上海也因其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以及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调整,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全国其他省市有所不同,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来看,主要凸现在“降成本”和“补短板”两个方面。劳动力成本、土地资源成本和创新制约问题是上海制造业“降成本”和“补短板”的主要瓶颈。

降成本:缓解劳动力与土地资源成本上升的压力

劳动力成本压力

人口红利的减退、社会福利的提升以及城市生活成本的上升,直接带动了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最低工资标准是反映企业用工成本的风向标。上海自1993年实施最低工资标准以来,除了2009年暂缓调整之外,每年至少上调一次最低工资水平。2016年4月,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了最新的月最低工资标准为2190元, 增加170元,增幅为8.4%。从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来看,2016年的增幅是2010年以来最低的,过去6年年均涨幅超过10%,达到13.0%,这一增长速度远超过了同期上海经济的增长水平。

与全国主要省市相比,2015年上海最低工资标准远高于北京、江苏、浙江。此外,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2014年11月至2015年1月实施全球日资企业市场劳动力成本调查结果来看,上海制造业企业一线员工的月平均工资为474美元,高于深圳的414美元,是印度新德里和孟买的1.3倍、越南胡志明、河内的2倍以上。

土地资源成本压力

上海是中国人口最多、经济规模最大的国际化大都市,长期存在着土地资源紧缺与城市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2015年上海建设用地规模已达到全市陆地面积的46.0%。根据2016年8月公布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公示版),到2040年上海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内,并要求规划用地只减不增,这预示着未来25年间上海建设用地为“零增长”。

在已规划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的空间也非常有限,其用途也有严格的规定。2014年2月上海市政府出臺的《关于进一步提高本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若干意见》(沪府发〔2014〕14号)指出,规划工业区块(即“104区块”)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规划工业区块外、集中建设区内的现状工业用地(即“195区域”)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中建设区外的现状工业用地(即“198区域”)减量化,重点实施生态修复和整理复垦。同年7月开始实施的《上海新版国有建设用地(工业用地产业项目类)使用权出让合同》中规定,对新增工业用地产业用地类项目的使用年限施行20年弹性年期制度,不再执行之前的50年期标准。这一使用年限的变化助推工业用地价格的上涨。

土地资源的供求失衡矛盾,加剧了土地价格的上升。上海自2007年开始实施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以来,工业用地价虽然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出现了波动,但上升的趋势未变。2012年以后,工业用地价格呈现出持续上升态势,2016年第3季度,上海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平均价格已高达每平方米2324元,同比上升10.5%。特别是进入2015年以来,每季度工业用地平均价格的同比上升幅度均保持在10%以上。

补短板:主要解决创新动力不足的制约

近年,上海制造业发展动能受制于创新能力,创新动力的不足是制约上海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关键因素。制约上海创新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创新人才不足和创新引领型企业缺乏是两个主要方面。

创新人才的制约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具有聚集各种创新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环境条件。特别是2015年上海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来,出台了一系列的人才政策,进一步改善了上海的创新人才环境。目前,上海的人才总量超过473万人,常住上海的外国专家8.8万余人,来沪工作和创业的留学人员超过13万人,留学人员在沪创办企业4900多家 。2015年上海连续四年在“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中获得第一名,展现出了其城市对海外人才的魅力。

但人才仍然是制约企业创新的主要瓶颈。2016年5月实施的上海“四新”企业发展状况调查问卷结果显示,80%以上创新型企业存在人才不足的问题,近70%创新型企业认为人才、技能工的不足是当前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因素,其紧迫性超过了融资问题。

在高端创新人才集聚、培养方面,上海与北京以及国外大都市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在上海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9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不含资深院士)34人,分别占全体的12.9%和7.0%,不及北京的四分之一和五分之一。日本东京培养了7人诺贝尔自然科学领域的获奖者,上海乃至全国还未实现零突破。此外,在对海外人才吸引方面,其魅力虽然居国内城市第一位,但远远落后于伦敦、纽约等国际大都市,在30个城市中排第12位。

创新引领型企业少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深受跨国企业青睐。至2015年底,落户上海的跨国企业地区总部535家、投资性企业312家,其中2015年新设跨国企业地区总部45家、投资性企业15家。上海已成为中国内地跨国企业地区总部落户最多的城市。

但上海具有引领型的大型企业不多。《财富》杂志FORTUNE发布的2016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上海仅有8家企业进入榜单,与北京的59家相比,差距甚大;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2016年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中,上海也仅有27家入榜,不仅远落后北京的101家,也不及山东(49家)、广东(48家)、江苏(44家)和浙江(44家)。引领型大型企业对具有一定的创新资源的市场掌控能力,能够从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进行创新活动,并带动区域创新。

同时,上海也缺少引领型科技创新型企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数据显示,2015年国际专利(PCT)申请世界前50家企业中,华为技术、中兴、京东方、腾讯科技、深圳华星、华为设备等6家中国企业进入了排行榜,在这6家企业中,除京东方之外,其他5家企业的总部均在深圳,而无一家上海企业上榜。同时,深圳在国际专利(PCT)申请世界前50家企业中,是继日本东京之外(东京有9家企业),企业集聚最多的城市。深圳正因为以华为、中兴、腾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引领企业的集聚而成为中国创新最为活跃的城市。

此外,德勒科技高成长中国50强显示,2016年上海有5家企业进入榜单,比2015年增加3家,但与北京、武汉和深圳相比,其企业群体仍然小。

2016德勒科技高成长中国50强分布

上海制造业发展的空间:效益与潜力

目前,上海仍然是全国的主要制造基地之一,是全国生产规模最大的城市。2014年上海制造业的规模(工业总产值)不仅领先苏州、天津和深圳,约为重庆、北京和广州的1.7倍,南京、杭州、武汉的2倍以上。与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比较,上海制造业同样具有整体规模优势,2014年上海制造业的规模约为1199亿美元,是东京的1.4倍、纽约的1.8倍。但上海每平方公里制造业产出(增加值)仅为1891万美元,不及东京的二分之一,纽约的四分之一。同时从每人平均制造业产出来看,上海每人平均制造业增加值为4941美元,与东京的6573美元、纽约的7884美元存在较大的差距。以上数字表明,上海制造业不仅在规模上具有优势,而且在产出效益方面也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这也预示着上海制造业蕴含着巨大的潜力。

猜你喜欢
工业用地制造业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上海之巅
工业用地供应市场化和地区经济增长
——以杭州为例的实证研究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新发展理念下常州市工业用地的形势与任务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