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武汉市低碳旅游景区的开发现状及策略

2017-06-06 23:25谢红叶知秋谢秀琴周涛
价值工程 2017年18期
关键词:低碳旅游

谢红+叶知秋+谢秀琴+周涛

摘要: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低碳旅游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开展低碳旅游是旅游业走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对旅游景区和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武汉市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采用SWOT分析的方法,主要从政府政策,景区的服务与产品及景区的旅游者等方面分析,对武汉市发展低碳旅游提出合理的建议与可行方案,以便对省市各级地区的旅游景区低碳化的推进及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相关决策提供客观依据与参考。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low-carbon economy, low-carbon tourism came to being, and gradually became a new form of tourism, so the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tourism is a new way of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ourism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is paper uses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economy, takes scenic areas in Wuha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rough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uses SWOT analysis method to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and feasible sol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Wuhan low-carbon tourism mainly from government policy, products and services in scenic spots and other aspect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objective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decision-making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low-carbon tourism scenic area.

关键词:低碳景区;低碳旅游;SWOT

Key words: low carbon scenic spot;low carbon tourism;SWOT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8-0001-05

1 低碳旅游

低碳旅游作为顺应低碳经济而新生的概念和新型旅游形式,和低碳经济是一脉相承的,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对低碳经济的一种时间响应模式。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在不降低旅游质量的前提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要求通过衣食住行各方各面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2007年10月颁布的《达沃斯宣言》,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2010年北京召开了首届中国低碳旅游建设峰会等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措施与政策的颁布,都为将旅游业与减碳减排相关联的文件,此次会议将旅游经济推上了新的局面,在政府的举措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中国的旅游还处于发展阶段,在短时间内对这一领域能有一定成效和探索,并且在今后的计划中能大力研究旅游经济的探索,跟进学术进展和理论问题的研究讨论。

2 武汉市旅游景区概况

武汉位于湖北省中部、江汉平原的东部,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文化,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和“江城”的美名。这里也是千年荆楚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古代繁华的商埠,具有浓郁的楚文化特色,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保存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相关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武汉因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使其拥有较强的辐射影响力;另外,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东部,四季气候分明,自然风光秀丽,早在2000年就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武汉国际旅游节每年都举办,一直延续至今。市内有名胜古迹339处,其中,革命纪念地103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3家5A级旅游景区,15家4A级景区。近170片大大小小的湖泊和众多山峦纵横交错,形成了一道道独特的自然风光,每年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游玩。由此可以看出,武汉发展城市低碳旅游的优势明显。虽然武汉市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做出很多努力,但是由于政府机构缺乏对旅游资源开发的监管,基础设施薄弱,专业人才紧缺等问题,导致现阶段武汉市发展低碳旅游困难重重。

3 武汉市低碳旅游开发SWOT分析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文献查询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查法对武汉市现状进行SWOT分析,并提出对策。主要情况如下(相关数据均来自问卷):

3.1 優势(Strengths)分析

3.1.1 资源综合优势明显

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最大都市及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发展迅猛,形势一片大好。其较强的区位条件,在中国未来空间开发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武汉对外开放程度比较高,很多世界500强企业都先后到武汉投资;武汉旅游资源丰富,有利于满足旅游者和旅游业对各类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需要;武汉商业的发展,瞬息万变,高度发达,人流物流和信息流高度集中,有利于满足低碳旅游对资金和技术的需要;武汉是中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人才汇聚,大量的专业人才可以投身到武汉低碳旅游的研究和发展中去;商业高度发达,旅游产业特点突出,已初步形成了旅游产业链条。(具体情况如表1)

3.1.2 交通优势明显

武汉市作为“九省通衢”,位于全国经济地理的中心,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具有“得中独厚,辐射四周”的区位优势。武汉1000公里范围内囊括了中国大部分的经济发达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和成都等大城市,被誉为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是中国民航总局定位的“全国重要的枢纽机场”,是指定的华中地区唯一的综合枢纽机场和最大的飞机检修基地,华中地区唯一一个有独立国际航站楼的机场及唯一可办理落地签证的出入境口岸。

3.1.3 客源市场优势

武汉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对国内外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近些年武汉旅游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游客接待量、游客总收入、游客外汇收入等各项经济指标保持持续稳定增长。武汉天河机场在2009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2013年过1500万人次大关,到2016年增长为2077万人次,其中国际和地区旅客量达230万人次。武汉铁路累计发送人数于2008年首次突破一千万人大关,达到1015万人。2013年春运,发送旅客人数达到1690万人,位居当年铁路系统全国第一。到2015年,铁路发送人数突破2000万人,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武汉客源优势显而易见。

3.2 劣势(Weakness)分析

3.2.1 游客低碳意识薄弱,宣传工作有待加强

武汉市旅游产业相关机构缺乏对游客低碳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游客、景区和社会公众普遍缺乏低碳意识。景区方面较多关注利润,对低碳节能技术研发投入资金和人力太少,在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与企业管理过程中很少关注碳排放的多少。从调查结果来看(如图1,图2),有相当一部分旅游者对低碳旅游概念模糊,对自身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和对旅游产品的能耗更是知之甚少,仅12.11%的游客表示在武汉市风景区旅游时,管理人员有向他们倡导过低碳旅游理念,低碳旅游还有待开发、宣传。

3.2.2 旅游产品开发滞后,产业链条尚未形成

武汉市大部分旅游景区的开发基本停留在初级阶段,市场开发方面故步自封,大胆不足,一方面影响了旅游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阻碍了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旅游产业链条尚需完整统一,政府、景区、旅行社三者之间也缺乏有效沟通,未能形成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武漢地区旅游产品和服务都存在各方面的问题,仍需积极完善,构建产业链条,设计创新新型旅游产品以提高武汉市各大景区的知名度。根据调查显示,娱乐方面,60%的旅客表示很乐意参与景区开展的低碳旅游活动,认为很有意义,在我们列举的一系列包括爬山、攀登人工岩壁、漂流、模拟野战、帆船、森林浴、露营等活动中(如图3),游客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参与其中。

3.2.3 专业人才紧缺,政策保障体系不完善

武汉市现阶段严重缺乏相关的低碳旅游保障体系政策,优秀的专业人才更是寥寥无几,这也是武汉发展低碳旅游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武汉旅游景区发展低碳旅游,一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规范相应的推广机制,另一方面,旅游企业应采用低碳化管理模式并高度重视相应专业人才的培养。低碳旅游产品的创新和旅游业的长远发展都需要政府、企业和相关专业人才的相互配合和引导,武汉发展低碳旅游任重而道远。

3.2.4 市场管理体制缺乏,旅游市场不规范

市场管理体制的缺乏是阻碍武汉市发展低碳旅游的根本,多元化的旅游市场格局还未形成,旅游产品单一,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本地市场。因而,迫切需要挖掘品牌优势,拓展国际旅游,大力开发国内旅游专项市场。主要有三点:第一,政府需要设计一些低碳旅游的口号,举办各种有针对性的宣传广告、推销和公共关系活动,逐渐培养认同感,树立武汉低碳旅游城市形象。第二,区域内外资源不整合,造成浪费,在限制低碳旅游经济消费空间和低碳旅游产业发展弹行的同时,对武汉的旅游形象定位造成偏差。第三,武汉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单其低碳化程度并不理想,游客对低碳旅游品牌认知模糊,对低碳旅游文化阐释缺位,低碳旅游拓展空间很大。

3.3 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3.3.1 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

2009年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会议上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对旅游业将重点培育、加大扶持力度,并对此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保障措施。2013年9月,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绿色出行基金向社会公众发出号召,强烈建议市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践行低碳生活理念”,并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措施。2015年6月1日实施的《湖北省旅游条例》,是湖北省旅游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体现了省委、省人大和省政府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旅游业俨然已经是湖北省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落实《旅游条例》,在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合法权益等方面意义重大。

3.3.2 同行业的支持和领路

在行业层面上,旅游景区是最早倡导低碳旅游的。很多年前,九寨沟风景区就已意识到低碳旅游的重要性,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景区禁止机动车进入,改用电瓶车。张家界的空气一直十分清新,与其景区采用环保巴士和电瓶车有很大关系;峨眉山早在十几年前,就实行了统一乘坐旅游交通大巴的规定;道教圣地武当山也一直采用大巴车接送游客上下山,禁止私家车进入景区内。许多旅游景区现阶段也在大力推广低碳旅游模式,景区交通主要以徒步和环保的观光车为主;景区附近的饭店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大力推行节能措施,逐渐改善设备设施,倡导低碳节能的住店消费模式。像上海、北京、杭州等一些大城市已经开始低碳经济的研究和实践,这些敢为人先的做法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也为武汉市开发低碳旅游景区起到参考作用。

3.3.3 城市知名度大幅提升

近20年以来,武汉市先后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7年度主要污染物减排优秀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造就了一张闻名中外的城市名片,无形中提高了武汉市的知名度。2015年9月11日,中美省州旅游局长合作发展对话会议中,美国旅游推广局总裁、首席执行官汤炳坤表示:中国高铁网的发展强化了武汉的市场辐射效应,对中部地区居民来说,武汉是舒适便捷的进出口岸城市。对湖北推出的“游大江大湖大武汉开启您的全球之旅”推广项目更的赞不绝口,并将发起全美旅游业界的参与,与湖北省省展开深度合作。这些都为武汉低碳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4 威胁(Threats)分析

3.4.1 基础设施薄弱

一直以来,武汉市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经济发展上,武汉市的旅游业在其中也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相关部门对能源消耗的重视明显不足,以至于景区的节能环保基础设施严重匮乏。根据调查(如表2),有54%的游客表示景区缺乏高端的先进节能减排的设施,能源浪费现象较普遍。产品创新明显不足,能源利用率非常低,这都严重制约着武汉市低碳旅游的发展。

3.4.2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

近些年,为了响应政府号召,相关机构和旅游景区积极开发旅游资源,采用技术手段和产业优势,对一些濒临消失的人文资源(古代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遗迹等)进行保护、恢复和开发。在保护旅游资源的同时,也导致一些无良商家出于盈利目的对旅游资源的掠夺式开发愈演愈烈,给环境造成难以修复的破坏。政府和相关机构必须均衡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才能实现武汉市低碳旅游又快又好的发展。

3.4.3 行业内竞争激烈

截止到2010年底,湖北有包括武汉、宜昌在内的12个城市荣获“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这加剧了湖北这个特定区域内旅游城市的竞争。目前,宜昌已经走上“以绿色繁荣、低碳经济为主流”的创新发展之路,成为鄂西生态旅游核心城市,三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全面提速,生态文化魅力更让四海宾朋流连忘返,俨然已经真正成为绿色经济的支柱。其他各市县也在积极向低碳旅游转型,这使得湖北省低碳旅游发展处于激烈的竞争状态。

4 武汉市低碳旅游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低碳旅游的开发需要做到政府与景区参与相结合,自主创新与对外合作相结合,以及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具体的方案实施如图4。

4.1 加强低碳宣传,加大资金投入

推行低碳旅游,应充分发动媒体广告宣传,同时做好社会宣传,抓好先进典型旅游景区宣传,为武汉市发展低碳游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游客和公民的宣传教育,倡导公民低碳消费理念,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建立相应的制度,景区应配合引导游客进行低碳旅游消费。另一方面,对于低碳旅游的发展,政府应当加大資金的投入,并完善相应的制度,以保证工作能落实到位。

4.2 全面节约,高效利用

加强低碳旅游低碳基础设施的建设,保护低碳旅游所必需的系统资源,构建出合理、协调、先进、便捷的都市低碳旅游体系,为武汉低碳旅游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源源不断动力,树立独特的新武汉形象,以低碳旅游产业促进武汉旅游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武汉市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旅游资源,积极探索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友好型的措施,减少能源在各个环节中的损失和浪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3 进行区域合作,优势良好互补

武汉低碳旅游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应学习和借鉴先进城市低碳旅游的成功经验。另外,武汉市在推行建设低碳旅游城市的过程中,也应同其他省内外各地区和有关部门等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深入的合作,广泛取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充分发挥低碳旅游体系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通过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加强县域旅游与区域旅游合作。挖掘品牌优势,拓展国际旅游,大力开发国内旅游专项市场。

4.4 培养专业人才,规范低碳旅游发展

旅游景区发展低碳旅游,应着重企业的低碳化管理模式和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构建低碳旅游发展的组织机构和战略规划,重点培养低碳管理技术人员。让政府机关、旅游相关行业协会、旅游企业等旅游产业运营主体的示范作用,同时,制定相关工作规范和制度,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在旅游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做到节能减排,避免造成掠夺式的开发。在开发的同时也应注意景区环境的保护,在不降低旅游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低排放,零污染。

4.5 旅游方式多元化原则

景区应大力倡导公共交通,建立低碳化交通方式,推广电动车、公交车、自行车等碳排放量较少的交通工具,倡导低碳化的旅游交通方式。同时应当开发新的旅游项目,丰富旅客体验。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并不断创新和完善相关的旅游配套设施,使得游客对旅游项目的选择多元化。通过政府的大力宣传,越来越多的人对低碳理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落实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84%的游客表示会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低碳旅游的要求。

①景区交通方面(如图5),自驾车旅游仅占11%,自行车和者徒步旅游的达75%。

②景区住宿方面(如图6),仅有3%的游客选择奢华酒店。其他均选择价格实惠、更为低碳的住宿方式,说明大部分游客愿意配合低碳旅游的开展。

③在旅途中,59%的游客愿意自带必备生活物品,包括洗漱用品和个人餐具,选择最简约的低碳旅游方式(如图7)。

④在饮食方面,88%的游客表示在景区用餐时愿意避免使用一次性用品,减少碳排放。为了避免乱丢乱扔现象,规范低碳旅游景区的饮食,便利品的购买,而进行划区饮食,具体情况(如图8)

⑤在购物方面(如图9),55.86%的游客选择包装简单、取材于当地的资源,突出环保性、实用性的产品。

以上数据说明大部分游客愿意支持和配合武汉低碳旅游景区的发展,低碳旅游可行性非常高。

参考文献:

[1]俞棋文.低碳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上海市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9,5.

[2]凉霞.低碳旅游城市评价体系研究——以青岛市为例[D]中国海洋大学,2012.

[3]李平,孔倩.旅游景区低碳旅游产品的体验化设计与开发[J].中国集体经济.文化产业,2011.

[4]张维,龙妍.基于SWOT分析的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及策略[J].森林工程,2015,31(4).

[5]张瑞林.低碳经济时代武汉城郊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

[6]吴红超.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武汉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低碳旅游
浅谈我国低碳旅游的发展
信息化背景下的低碳理念旅游产品开发构想
宜宾市低碳旅游城市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