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综合承载力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方法

2017-06-06 11:27江峤
价值工程 2017年18期
关键词:数据包络分析

江峤

摘要: 为了解决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投入产出效率评价问题,将土地生产、土地人口规模、土地建设规模、土地经济规模、土地基础生活设施五个方面的指标视为产出,将土地资源、土地环境两个方面的指标视为投入,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构建了能够对不同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有效与无效评价的方法步骤。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put-output efficiency evaluation of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the five indicators of land production, land size, land construction scale, land economy scale and land base living facilities are regarded as output, and land resources, and land environment are regarded as input. Based on the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the method of effective and ineff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efficiency of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in different areas is constructed.

关键词: 土地综合承载力;投入产出效率;数据包络分析

Key words: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input-output efficiency;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8-0214-02

0 引言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载体,是一切生产和存在的来源,承载着各种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生态环境。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土地综合承载力展开了研究,提出了大量的评价方法。

如:倪超、雷国平以资源枯竭型城市为对象构建了土地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两种方法对我国十七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进行了定量分析评价[1]。

张一以地域环境条件比较特殊的鄂西山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各方面的影响关系,运用极差变换法、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数学统计方法构建了山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2]。

孙钰、李新刚等利用 TOPSIS 法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和不平衡性并给出了京津冀城市群 10 个城市辖区的土地综合承载力排序[3]。

张博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确定了制约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的因素,并给出提高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相关建议[4]。张红、张毅等基于修正层次分析法模型构建了评价海岛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的计算方法,并测算了舟山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5]。

对于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相关研究已经比较丰富,专家学者基于层次分析、聚类分析、TOPSIS等评价方法对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展开评价。但是,这些研究成果都是从产出视角对土地综合承载力开展的总量评价,尚未有研究注意到从投入与产出双重视角对其开展效率评价。有鉴于此,本文基于能够对多指標投入、多指标产出系统开展相对效率评价的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构建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效率评价方法。

1 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不仅承载了人口、经济、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还承载了生态环境、各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此本文通过整合现有相关成果从投入与产出双重视角提出的土地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1-5]。土地综合承载力可以从土地生产、土地资源、土地环境、土地人口规模、土地建设规模、土地经济规模、土地基础生活设施共七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中,土地生产、土地人口规模、土地建设规模、土地经济规模、土地基础生活设施这五个方面反映土地综合承载力的产出,土地资源、土地环境这两个方面反映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投入。上述七个方面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具体的评价指标。

例如:土地生产承载力可以细化为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人均主要农产品产量;土地资源承载力可以细化为人均用水支撑度、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森林覆盖率;土地环境承载力可以细化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天数的全年占比、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单位产值废水排放总量。对于土地人口规模、土地建设规模、土地经济规模、土地基础生活设施等四个方面亦可以如此细化。由此构建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 1 所示。

2 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方法

作者认为不同地区在地理位置、人口规模、社会经济等方面都可能会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故对于不同地区而言其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各项评价指标其权重可能并不相同。若按照现有对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方法,利用相同的指标权重进行评价可能会造成评价结果缺乏针对性、不易被接受等问题。因为 DEA 方法能够在不指定指标权重的情况下对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客观性评价,为此本文基于 DEA 方法构建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方法[6]。

假设共有 n 个地区参与评价,分别记为 DMUj, j=1,2,…,n,每个参评地区都有 m 种类型的投入指标以及 k 种类型的产出指标。设 xij 为 DMUj 第 i 种资源投入量,xij>0 ;ysj 为 DMUj第 s 种产出的数量, ysj>0 ;vi为第 i 种投入的虚拟权重;us为第s种产出的虚拟权重, i=1,2,…,m;s=1,2,…,k;j=1,2,…,n;m?叟1,n?叟1。依照如下五个步骤进行高校部门间相对绩效评价:

步骤 1:构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如前文所述,土地综合承载力的产出指标为土地生产、土地人口规模、土地建设规模、土地经济规模、土地基础生活设施五个方面的指标(即表 1 中 y1-y14),投入指标为土地资源、土地环境这两个方面的指标(即表 1 中 x1-x6)。

步骤 2:确定土地综合承载力在各项投入产出指标上的表现值。通过查阅年鉴以及政府网站获取各个地区在各项投入产出指标上的表现值。

步骤 3:构建土地综合承载力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DEA 模型。采用能够对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做出综合评价的C2R模型构建土地综合承载力投入产出效率的评价模型如下:

按照上述步骤,即可得到各个地区土地综合境承载力的投入产出效率评价值。

3 结束语

本文将土地生产、土地人口规模、土地建設规模、土地经济规模、土地基础生活设施五个方面的指标视为产出,将土地资源、土地环境两个方面的指标视为投入,基于 DEA 方法构建了土地综合承载力投入产出效率的评价方法。需要说明的是:其一,本文侧重于提出土地综合承载力投入产出效率的评价方法,对于评价指标而言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修改或完善;其二,因为 DEA 方法仅能确定被评价决策单元是否有效,所以本文方法仅能将各个地区的土地综合承载力投入产出效率划分为两等级,即一个等级是有效的地区,另一个等级是无效的地区。

参考文献:

[1]倪超,雷国平.资源枯竭型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1(02):164-168.

[2]张一.基于 RS/GIS 的鄂西山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D]. 中国地质大学,2011.

[3]孙钰,李新刚,姚晓东.基于 TOPSIS 模型的京津冀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2(11):71-80.

[4]张博.杭嘉湖平原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5.

[5]张红,张毅,张洋,等.基于修正层次分析法模型的海岛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评价:以舟山市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7(01):150-160.

[6]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科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数据包络分析
长株潭地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办学效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