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迪肯大学传播学硕士课程体系特色与借鉴

2017-06-07 23:39胡良益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借鉴

胡良益

摘要:针对澳大利亚迪肯大学传播与创造性艺术学院的传播学硕士核心课程体系进行分析,选取传播学概念(Communication Concepts)和传播学研究方法(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作为研究对象,从微观角度详细论述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特点以及教学成果,以期为国内传播学硕士教学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传播学硕士;课程特色;借鉴

中图分类号:G64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5003603

当下,媒介融合对传播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传播学硕士课程体系进行研究,有助于培养传播学高端人才。迪肯大学是澳大利亚顶尖大学之一,教学质量享有盛誉,迪肯大学传播学硕士核心课程基于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将传播学的理论知识与其他学科相连接,奠定扎实的传媒通识基础,并且通过传递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手段,以此培养具备学理性基础的专业素养与职业技能。换言之,新媒介融合对传媒领域的各个方面和思想意识流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数字化、全球化、新媒体、大众传媒、社交传播(社交网络)、媒介领域、脱媒现象(非中介化)、话语权、意识形态、文化霸权、乃至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性别主义(男性霸权和女权主义)等,这也使得迪肯大学的传播学的课程设置不得不根据时代特质,重新规定培养方向。

一、迪肯大学传播学硕士核心课程描述

1传播学概念课程描述

课程的英文名称是Communication Concepts。该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多元的媒体传播概念,对“传统”的传媒知识体系进行重组与再认知,只要是与传媒、传播、交流、互动交际等相关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元素都会被详细论述,包括行业现象、流派演变、专有名词等。诚然,这些内容并没有被教师详细描述,但针对这些核心概念提供一个准确的学术定义和宽泛的认知背景,以此辅助学生全方位地建立起传媒通识的概念体系。换句话说,这门课不仅能够帮助传媒硕士奠定扎实的通识理论基础,而且能极大地扩展思维视野,不拘泥于“专业”限制。

与此同时,课程内容从宏观角度与传媒背景、技术发展、受众市场、历史原因、社会视角、经济条件和政治背景相联系,这是因为传媒硕士不能仅局限于本专业,需要尽可能地扩大知识储备和专业视野,掌握通识的媒体概念以此来了解与之对应的深层次的诱因。而且,从实践层面上来讲,这门课程试图帮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解决相应的现实问题来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以此重塑高层次传播学人才定义。

2传播学概念作业评析

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学生需要提交三次作业,每次完成时间为四周左右,第一次作业内容从老师提供的阅读列表中任意选择一篇学术论文或从书中选择一篇章节完成2 000字的学术性文献分析(Close reading and analysis of a selected scholarly resource),学习如何深度阅读和分析学术资料,需要详细了解作者的学术观点、研究问题、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理论框架、研究成果、文献综述、研究成果以及研究缺陷等。第二次作业建立在第一次作业的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在学术资源库搜索同一方向的八篇学术论文,撰写4 000字的附说明资料目录(Annotated bibliography),强调学生对于多篇文献资料的总结,包括作者学术观点的批判或支持、对自身的研究方向有着怎样的联系。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最大限度地节省资料搜索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的高度提炼能力。第三次作业是撰写4 000字的研究论文(Independence research essay),选题方向与内容需要与老师探讨,征得其修改意见和同意后才可以进行写作,并且需要展现明确的论文结构,包括在引言中介绍研究的问题、使用文献综述回顾先前的研究成果、选择哪个理论作为论文的核心框架、使用哪种方法探索研究问题、确立至少5个分论点进行论述等。流程大致为:深度阅读分析→老师意见反馈→自主文献检索→整理文献综述→完成附说明目录→老师意见反馈→讨论选题方向→明确论文结构→再次寻找资料补充论证→完成学术论文写作,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写作能力。

3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描述

第二门课的英文名称是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在授课过程中主要围绕认识论、研究范式、研究问题以及方法论这四个方面进行讲解,主要体现在:构建学生的专业理论框架,运用研究范式指导方法论的实施,确定研究问题进行探索,部署分析策略和研究计划以及运用技术进行数据采集。比如,在教授“研究范式”课中,通过详细阐述四种基本范式(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和功能主义),深度協同艺术生的科研训练与论文写作。此外,该课程提供全面的研究方法,比如定性方法中的内容分析法、焦点小组、参与式观察和采访(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等,定量方法中的问卷调查、数字跟踪数据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数据可视法等,帮助艺术生开拓了新的研究渠道,摆脱了“固定且单调的”研究方法。简而言之,针对相关的研究方向为学生提供合适的理论框架和切入点,获取具体数据进行观点佐证。

4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作业评析

第一次作业是1 500字的数据分析练习(Data Analysis Exercise)。第二份作业是选取一篇公开出版的学术论文,做3 200字深度分析(Analytical Essay based on a published research article)。最后撰写一份7 000字开题报告(Research Proposal)。每周课程强调传递不一样的研究方法,多角度地塑造学生的理论框架。并且,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掌握多样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以此获得更加完善的理论结果。

此外,该课程另外一个侧重面是培养学术性写作能力,主要体现在深度分析学术资源,并且塑造文献综述的提炼能力。另外,这门课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成果是,其间的学习内容与铺垫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撰写研究计划书(Research Proposal),也就是相当于国内的开题报告。通过反复的研讨理论框架,探索大致的研究方向,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确定相应的研究方法等,以此帮助学生在后续的毕业论文(为期一年)写作过程中减少阻力。

二、迪肯大学传播学硕士核心课程特色

1奠定传媒通识基础

从课程的目的可以发现,与国内的传媒硕士专业必修课程是有明显不同的。首先,国内的专业必修是要立足于专业的基础上,针对专业知识进行升华和素质提升。而迪肯的核心课程是帮助学生在了解相关传播的概念的基础上,对推动传播/传媒客体发展或潜在影响发展走向的多种因素进行深入挖掘。授课内容不仅涵盖传媒领域,也覆盖到传播环节,小到受众隐私保护,大到思想意识形态。在有限的课时中,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塑造全方位的传播概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以某个核心知识点作为主干,对细枝末节的内容进行扩充、延伸与发散,这样“以点及面”的授课内容使学生在细化核心知识点的基础上,对于相关的理论背景、意识形态或时代意义有了更加准确的把握。即便同样是基于传媒背景,但国内的课程并没有打破“专业”壁垒,也就是研究的问题,探索的现象以及阐释的概念大多是围绕专业性,诚然,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对学生的专业素质进行针对性的提高,但进入市场、迈入行业后会发现因为通识知识的短缺而导致其核心竞争力的软弱无力,极度缺乏宏观的媒体概念,也容易忽略潜在的客观因素与隐藏大环境限制的影响。

2制定科学教学计划

首先是教学内容科学合理,通过梳理庞大的传播知识结构框架,辅以课堂讨论、提问和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其次,拥有详尽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的、教学任务、课堂进度、作业模板、评分标准等,这也就直接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规范进行。此外,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管理库。每节课都有课堂录音,国际学生可下载音频反复温习教学内容。每节课的案例、课件都会上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最后,教学内容的课外延展性。通过对案例、学术资源等相关概念进行巩固和延伸。在第1周上课前,教师上传了大量的关于传播概念的学术资料到网络资源库,包括学术书籍(9本)、专业书籍中的相关章节(3章)、论文(7篇)、网页信息补充(3个),由浅及深,为接下来的教学任务做铺垫。此外,在每一周结课后,教师又会上传相关的学术论文(必备读物与宽泛阅读)供学生参考。教学思路是,通过大量的学术资料进行理论铺垫,启发和引导学生探索相关问题,接着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解惑和再认知,最后再依靠相关的学术资料进行知识巩固。由此循环反复,强化知识点记忆的同时也对传播概念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3培养实证专业思维

在国内,只有传播学专业才配备研究方法的课程,多数传媒硕士专业并没有开设研究方法的课程。换言之,除了文献检索和问卷调查外,很多学生并不会用别的研究途径进行探索,不知道如何搜集数据以及分析数据,以及还有哪些渠道可以获取不一样的科研结论与发现。在这门课中,打破了传媒硕士对于单一研究方法的限制,汲取了丰富的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避免了固式的研究方法的同时也更加从容地面对复杂的选题内容,利用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对研究问题进行深入的定位与剖析,联系具体的问题以此选用相应的研究方法。在这门课中,教师传递出的一个重要的研究理念是“没有调查就没有研究”。不管是定量研究(调查,内容分析),还是定性研究(深度访谈,焦点小组,实地考察)和其他(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都要求学生深入实践去利用数据进行论证。这个数据可以是理论层面的,比如从访谈中提取相应的文字信息进行分析,或根据具体的数据来进行样本分析,使得研究结果与发现最大限度地贴近客观性。

4建立哲学思考体系

该课程首先强调了哲学的分支学科——认识论在传播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利用数据认识问题,再应用到实践领域去检验,以此循环反复,螺旋式上升。其次提供了研究范式的几种基本类型,从而给予学生传播学领域特有的基本世界观。通过实证主义、解释主义等角度,为学生详细分解了从专属的观察角度、假设验证、研究方式等。此外,在方法论方面,针对研究问题阐述研究策略、研究计划等,并且运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进行数据收集,从而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

三、迪肯大学传媒硕士核心课程体系对我国当前研究生教学课程改革的几点启示1注重传媒通识的培养

这里论述的传媒通识与通识教育不是一个概念,却有演化之意。通识教育是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养成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1],而迪肯大学强调的传媒通识理念的培养是在此基础上有所提升与转变的,强调的传媒通识教育基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背景,弱化非职业性的教学理念,学习与补充本专业及融合其他传媒、非传媒学科知识,包括各种艺术和人文思潮,联系各传媒现象和传媒领域的发展趋势、时代背景、行业现状等重要背景与信息进行普及与传递,为学生打下坚实且牢固的传媒通识基础,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将传媒艺术硕士的专业思维扩大至极致,也将媒介素养提升至全新的高度。

2注重研究方法的传递

迪肯大学的传媒核心课程体系主要针对研究方法的普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分类下的具体措施,该法不仅只局限于传播学科,放置社会科学或一切以科学为基础的学科都可使用[2]。但偏偏就是这样一种基础又关键的科研方法,却在国内的非传播学的传媒艺术硕士课程中并无广泛推广。迪肯大学的传媒硕士在不区分专业方向的前提下,都必修传播研究方法。新闻学专业的学生依赖研究方法进行文本信息的提取与话语分析;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运用研究方法明确受众定位和市场分析;戏剧影视专业的学生通过研究方法进行媒介分析和媒介理论研究等;广告和艺术设计学生学习研究方法来进行创新型的探索与描绘。定量研究的数据化,会将明确地专业性根植于广泛科学性的土地上,对科研问题进行“客观的”研究。反观定性研究也逐渐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与研究范式。如,“访谈”作为一种常用的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量性和质性的研究中,拥有深度访谈、半结构式访谈、结构式访谈等三种形式,适用于不同的样本研究。因此,借鉴传播學的研究方法对于提升传媒硕士人才的媒介素养与综合素质,乃至传媒其他学科的再发展与再创新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助力。

3注重科研写作能力的锻炼

迪肯大学的两门核心课程都在不同程度上强调对科研写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表现在深度学术分析写作训练、附说明目录写作、文本信息专项提取、研究方法设计、文献检索以及文献综述等多个专项科研写作的训练任务。以文献综述为例:文献综述“作为一种具体而特殊的元研究,其是学术研究乃至学术创新的基石”[3]。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在全面搜集、阅读大量的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 对所研究的问题(学科、专题) 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间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4]笔者从实用性角度对其定义是,对所要探索的问题进行全面检索,掌握第一手资料的科学依据与第二手资料的发展现状,利用资料进行支撑、引导、辅助自身的学术观点,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全新的和创造性的学术延伸与发展。

4强调哲学思维的融入

“传播学研究方法”的课程教学强调对哲学思维的塑造,首先利用几周时间为艺术生建立认识论、价值观以及研究范式等基础且关键的哲学思维。这是因为思辨的哲学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传媒学科和解决现实问题,用其判断、评估和分析信息,并且可以对现实层面和不明确的未知因素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建设性的意见,因此具备哲学思维的媒体从业人员会拥有科学的思考与认知能力。其次,迪肯大学明确规定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必要性的学术技能,要求学生在写作、思考、学习等多个环节都应着重培养,这是哲学思维的固有属性所强调的。批判性思维内在的“批判”与“否定”,是反對国内“填鸭式”教学最有效的措施,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窘境。再者,哲学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是哲学思维的生命力,也是各个学科发展的源头,一旦没了创新将万物枯竭。因此,哲学思维强调的“批判”与“否定”会推动学生知识结构、思维理念不断参与维新,从而建构起全新的、跨时代的传媒学科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96—100.

[2]陈力丹.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分化、整合与研究方法创新[J].现代传播,2011(4):23.

[3]孙晓娥.深度访谈研究方法的实证论析[J].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01—107.

[4]李枭鹰.文献综述:学术创新的基石[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9):38.

猜你喜欢
借鉴
浅析平面设计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借鉴
国外先进大学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分析与借鉴
浅析原创品牌设计的发展之路
浅析王安石的人才培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