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澄清方法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17-06-07 23:58徐中慧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灌输主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

徐中慧

摘要: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借鉴价值澄清方法的合理内核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澄清反应、价值单书写、价值观延续讨论、提高对结果的认识等方法的丰富内涵对于创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同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借鉴价值澄清方法时还应注意:个人价值观自由选择与共同价值观科学灌输相结合、发展价值方法与传授价值内容相结合、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与发挥教育者主导作用相结合。

关键词:价值澄清;思想政治教育;灌输;价值困惑;主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5008303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当代西方道德教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学派之一,价值澄清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美国面临着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深刻转型,人们面对形形色色的复杂、混乱、矛盾的价值观难以抉择、无所适从。价值澄清理论认为,我们应该鼓励那些愿意改变、乐于按照某种价值观来过一种完善的生活的人们更加审慎、全面地思索自己的价值观和整个社会的价值问题,独自发现有意义、令人满意的生活方式,减少迷惑不解、优柔寡断或无动于衷的行为,有效的价值观教育应该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一是降低八种盲目的价值行为方式的频率和强度,这八种问题行为分别是:冷漠倦怠和漠不关心,喜欢幻想,极端的反复无常,前后矛盾,随波逐流,盲从,盲目反抗,装腔作势或矫揉造作;二是减少某些异常行为,如反叛、骚乱、破坏性行为;三是提高学生自我指导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我能力的期望和信心;四是帮助学生形成更为成熟的价值观;五是改善学习风气,使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趣,更愿意参与教学活动,更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六是可以改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理解他人、尊重他人,从而使其有更多的朋友,社交能力得以增强;七是提高个人压力排解能力,尤其是表述问题、排解恐惧的能力能得以提高;八是改善师生关系[1]。价值澄清理论认为,现实社会中根本就没有一套公认的道德原则或价值观,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是直接把“正确的”价值观教给学生,而应该是致力于帮助学生澄清自身的价值观,并通过选择、珍视和行动这一明智的过程来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个体是从何处形成有关勤俭的思想”比“个体是否说她崇尚勤俭”更为重要[2]7。价值澄清理论认为,传统的榜样示范、道德说服、限制选择、鼓舞、奖惩规则与制度、运用艺术和文学作品、文化或宗教信条、诉诸良心等[2]40—41方法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价值认同问题,反而引起学生对道德教育的强烈怀疑,甚至引起学生陷入更深价值混乱的危险的可能,我们只能通过价值澄清这一新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最合适自己的和清晰的价值观。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期,一元价值导向与多元价值取向不易实现辩证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方法,如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在多元价值选择、西方价值观冲击的现实面前仍表现得差强人意,尽管“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面貌主流积极健康向上”[3],但某些大学生身上仍存在价值取向功利化、实用化和个人化等缺陷。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新发展、新挑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价值澄清理论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教育方法,它对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价值澄清理论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面临的社会环境(传统价值观受到严峻挑战,新的价值观尚未建立)、试图解决的问题(澄清价值混乱,培养学生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能力)、作用手段(重视发挥学生主体性)上存在相通性,因此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借鉴价值澄清方法具有极大的可能性。

二、價值澄清方法举要

路易斯·拉思斯在《价值与教学》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近20种价值澄清方法,但其中最主要是澄清反应、价值单书写、价值观延续讨论、提高对结果的认识等策略。价值澄清方法现实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的特点使其不仅在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大受欢迎,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和应用,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弄清楚价值澄清方法的丰富内涵,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借鉴该方法的基础和前提。

澄清反应是最灵活的价值澄清策略,“它是教师针对学生所说的话或所做的事而做出的反应,旨在鼓励学生进行特别的思考。”[2]52富于成效的澄清反应通常是针对个人进行的,不会出现扩大了的讨论,其目的在于创造出一种氛围,它应避免道德说教、规训、灌输、谆谆教诲、武断或评价,而应使学生检查自己的行为或思想并独立思考和决定他们的真正需要,它允许学生不做检查、决定或思考的可能性,允许教师不对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一切言行做出反应,它不适用于访谈意图、不适用于使学生趋向预定答案的情景,不是需要严格遵循某种格式的呆板事物。澄清反应是一种集中指向个体的策略,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澄清存在于头脑中的观点,通过提供其他可供替代的可能选择或不明确表态的话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鼓励学生进行选择、珍视和依据某种价值观行动。

为了使价值单书写发挥最佳效果,一开头应使学生个体独立地、谨慎地回答价值单上的问题,所以价值单适合用于周末作业,进行书面回答,且允许匿名形式,这是因为周末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从容不迫地思考这些问题,书面回答比口头回答更加需要审慎的思考,匿名会令学生感受到压力减轻而更加直言不讳。价值单书写可以这样进行:学生上交其书面回答,教师写好评语后发还给学生,需注意的是,这里的评语应该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但对其价值观不予评价,某个权威(教师或委员会)挑选出最能令人感兴趣的可能选择读给全体学生,全体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同时,如果某种可供替代的观点没有出现在团体讨论中,教师应当及时提出。不久,教师或某些学生也许会发现自己希望编制价值单,这时应该注意以下的“务必”和“不可”:务必避免“非此即彼”的问题,一旦有能力务必涉足那些敏感、重要的领域,务必问许多与“你”有关的问题,务必问许多关乎实际行为的问题,务必包括一种有待做出的只自由选择、许多有待考虑的可能选择、并确保每一种选择的后果都被指明;不可进行道德说教,不可问过多的问题,不可根据学生的发言打分,不必担心家长。

价值单书写着眼于使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参与团体讨论,但大规模的团体讨论常常未能满足教师的期望——“使学生参与讨论,刺激其思维,鼓励他们互相学习,以及激发学生对话题产生兴趣而参与这种讨论。”[2]138一个意味深长的、深思熟虑的关于价值问题的讨论应该有一个缜密的计划,包括以下四个步骤:第一,选择主题,富于重大价值意义的主题往往源于学生深感困惑的问题,诸如友谊、金钱、规则、家庭、兄弟姐妹、宗教、爱情、性欲、工作(学习)、闲暇或政治。价值观延续讨论既可以自然而然地产生于正在进行的活动之中,又可以使用引文、无标题的图片、戏剧片段、电影镜头、发人深省的问题、幽默故事或其他思想来源[2]139,诸如报刊社论、信件、国内外政治文件、歌曲、新闻广播、社区访谈记录、演讲摘录、广告、漫画等。第二,鼓励学生深思熟虑,要求全体学生安静地坐着思考问题一两分钟,或在思考他们对问题的最初反应时匆匆记笔记。第三,组织结构交流,这种方式对于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发言,且不让健谈者控制讨论是可取的。组织结构交流惯常的做法如下:把学生分为不超过四人一组的小组,努力避免友谊型团体,给每个学生以发表一种关涉到主题的最初意见的机会,接着小组继续非正式的讨论,直至教师宣布时间已到。须注意,不要使小团体讨论持续太久,不要总是努力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陈述,然后将全体学生召集起来,邀请任何一名同学向全班发表自己或所在小组的意见。第四,帮助学生汲取知识,价值观延续讨论的结尾只是要求学生独自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思考他从这一经历中学到什么,要求学生与小組或全体同学交流其所学到的知识,或把它们记录在笔记本上,或上交供教师参考,最好不要批改,或鼓励学生继续探讨在其头脑中悬而未决的问题。价值观延续讨论的目的在于澄清学生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必须避免不管如何微妙的灌输,必须避免使用任何诱导性问题。

预先充分全面且毫无偏见地考虑行为的后果,“不但能调整智力行为,而且也能调整道德行为。”[2]154对行为后果的认识越深入,我们的决定或行为就越是明智。提高对纷繁复杂的结果的认识的窍门就在于使个体朝着那些更为全面的水平发展去理解后果,做出价值判断,这要求首先确定个体当前所能理解的最高水平,对后果的认识水平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被分为七个阶段,依次为:没有认识到后果(水平0)、避免惩罚(水平1)、满足自身利益(水平2)、赢得他人认可(水平3)、维护社会结构的稳定性与条理性(水平4)、尊重个性的差异性(水平5)、崇尚公正的集合体(水平6)。其次,让学生注意力集中于因可能选择的行为而产生的后果,这里被提及的后果应该来自个体已达到的那个水平相邻一个更高水平的理解。再次,全体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对后果认识较为成熟的学生会表达较为成熟的思想,促使对后果认识较为不成熟的学生对后果的认识向上发展,教师拥有最为成熟的思想,所以教师仍有责任引导对后果认识较为成熟的学生和对后果认识较为不成熟的学生朝着那些更为全面的水平发展。此外,学生直观上、理智上、情感上对生活的微妙之处的认识越充分,学生对行为后果的认识就越是全面。

三、价值澄清方法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价值澄清方法强调的以生活为中心、对现实的认可、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培养个人能力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但该方法本身也存在一些严重缺陷,我们在借鉴过程中不能缺乏理性的一味照搬、全盘接受,而是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坚持个人价值观自由选择与共同价值观科学灌输相结合、发展价值方法与传授价值内容相结合、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与发挥教育者主导作用相结合。

价值澄清理论一方面认为价值是个人的、随意的、自由选择的结果,否认人类共同价值的存在,“当今世界不存在一种绝对正确的宗教、一种绝对正确的道德、一种绝对正确的政治体制。”[2]3另一方面认为澄清的价值是有限定选择的价值,并不是完全自由、不受约束的,选择的范围限制在国家法律允许和伦理底线之内,由此可见,其在价值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上是自相矛盾的。价值澄清理论简单否定传统道德教育方法,认为“所有这些方法都有灌输的味道,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些比另外一些更为微妙而已”[2]42,灌输之所以不能接受是因为灌输这种教育方法是以“传递”“控制”“强迫接受”为宗旨,而不是“思考”“选择”“决定”和“检查”[4]。价值澄清理论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通过评价过程帮助学生确立适合他们自己的价值体系,发展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倡导“无灌输式”的主体性道德教育,其结果必然导致“无导向”教育,造成更深的价值混乱。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个人价值观自由选择与共同价值观科学灌输相结合。共同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是辩证统一的,共同价值观生成并超越于个人价值观,“在同一社会共同体中,每个社会成员都会有自己的特殊的价值,但是,由于生活于同一社会共同体中,所以这些特殊的价值之间不是完全隔绝和绝对的对立,而是处于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关系之中。这种特殊价值的相互渗透的部分,相互交叉的内容就是价值重叠,即社会共同价值观”[5]。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实现自由选择与科学灌输的相互契合,即以学生的自由选择为基础和起点,教师进行必要的道德渗透和道德灌输,帮助学生提高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能力,确立最合适自己的价值观,并在知识上、情感上、行为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澄清理论割裂了价值方法与价值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过分重视发展学生道德的价值思维判断、选择能力和评价过程等,然而以上因素不能作为衡量个人的道德价值水平的唯一依据,“衡量个人的道德价值水平的依据在于个人获取道德知识、理解道德内容、把握道德准则与培养个人的道德推理技能、发展学生的评价技巧之间达到契合。”[4]价值澄清理论认为,即使抛弃价值观的内容也能获得某种中性的价值观,然而价值观的本质是由其所蕴含的内容决定的,没有任何内容的价值技巧和形式是不现实的,没有任何价值技巧和形式的内容是不存在的。因此,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发展价值方法与传授价值内容相结合,“没有内容的价值对话,就像‘没有谷物的磨坊,是在浪费时间。”[6]价值内容是师生进行价值澄清的源泉和学生进行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的养料,有价值内容的价值对话是对价值形式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纠偏,思想政治教育传授的价值内容应以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困惑为基础和前提,实现由高尚性向通俗性过渡,由学理性向大众性过渡,由先进性向广泛性过渡。

价值澄清理论认为教师的地位应该是“中立”的,一方面是指教师不能将任何特定的价值观或信仰強加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在于发展一系列不包含任何特定内容的澄清技能,另一方面是指教师个人的价值、信念、行为和个人的生活方式不能直接影响他的教学活动,即教师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作为唯一可接受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这种观点认为教师对学生的价值观应该采取不干预态度,甚至在学生出现明显的错误观点或行为时也不加以干预,它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放任学生个体价值选择的随意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主体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互动过程,但思想政治教育开始时却是单主体的,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仅仅是客体,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必须推动受教育者由“客体”向“主体”转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由“主体—客体”向“主体—主体”转变,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性的前提条件,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坚持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与发挥教育者主导作用相结合,教育者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传授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调动受教育者主体能动性,引导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向上发展,制定教育活动的目标计划和规章制度,协调教育活动的各种因素,建立新型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平等、理解、共享的氛围,以培养受教育者的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塑造受教育者的社会主义理想人格和引导受教育者产生真善勇美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姚俊红.价值澄清教育流派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4(1):12—16.

[2][美]路易斯·拉思斯.价值与教学[M].谭松贤,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2016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公布[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60531.

[4]陈宏建,李素梅.价值澄清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的意义[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108—110.

[5]刘正球.论社会共同价值观[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3(2):49—56.

[6][加]克里夫·贝克.学会过美好生活人的价值世界[M].詹万生,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242.

(责任编辑:陈树)

猜你喜欢
灌输主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地方人大怎样发挥立法主导作用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地方人大进一步发挥立法主导作用的思考
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
浅析教师主导作用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