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保险的原理及应用

2017-06-07 12:22张楚莹
金融博览 2017年6期
关键词:基差巨灾降雨量

张楚莹

指数保险是近二三十年才出现的新兴事物。这里的“指数”一般指的是表征某灾害强度的指标,如台风的风速,地震的震级等。它的赔付有时会设计成一种“不赔或全赔”的机制:如果发生某灾害事件,指数被触发,赔款金额就是保额;如果指数没有被触发,那么就没有任何的赔款。除此之外,也可设计成分层赔付或线性赔付。1997年,瑞士再保险为某日本保险公司设计发行了一款新型的巨灾债券,以东京周边发生地震的震级作为触发依据,这是历史上指数保险的第一次重要应用。在此之后,指数保险的应用在全球各个市场遍地开花,其灾种从最初的地震扩展到了各种天气因素,如台风、洪水、干旱等等。它的应用也不局限于作为金融衍生品的巨灾债券,而是越来越多地在传统的保险、再保险领域发挥风险转移的功效。

“指数”的设计需要有多重考量:首先,应选取由中立的第三方如政府机构公布的数据,以此规避道德风险;其次,最好选用向大众公开的数据,减少合同双方对赔案金额的争议;再次,为了保证精算计价的准确性,指数至少需要有20~30年的历史数据累积(对于不同的灾害,观测期长度的要求差异很大),并且数据的测量口径不应发生变化。

说到指数保险,就不得不提“基差风险”(basis risk)。基差风险指的是被保险人实际经济损失与指数保险赔付金额之间的差别,通过合理的触发机制和赔付结构的设计,可以尽可能减小基差风险。笔者曾与多位同业交流指数保险的基差风险,大多数人认为基差风险并非指数保险的“原罪”,也并非只有指数保险才存在基差风险:对于传统的保险产品,被保险人的经济损失与保险产品的赔付金额也并不能做到100%的匹配,其中既受到保单条件(限额、免赔)影响,又受到实际操作因素的影响(不足额投保,定损人员因数据资料不足做出假设)。对于大宗的赔案,赔款金额最终是被保险人和保险公司通过协商而达成一致的。当然,指数保险在中国需符合《保险法》的规定。

指数保险的应用领域

指数保险没有理赔定损的过程,与传统的保险产品相比操作简单,赔付金额能够迅速到位,因此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

一般来说,指数保险适用的场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赔款时效有很高的要求。二是所需保障无法通过购买传统保险的方式获得。比如位于“台控区”企业的台风保险,一部分农业保险,一部分中小企业的营业中断险等。三是被保险人灾后的费用增加很难通过传统形式定损。例如,灾难发生后对个人家庭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带来冲击;企业安置员工、转移生产线的额外费用,原材料价格因交通受阻而上涨;政府需要支出额外的施救费用,抢修基础设施、安置灾民等。四是灾害会对被保险人的资产负债表产生冲击(非物质损失)。比如地震会使当地地产公司的楼盘贬值;飓风过后对当地经济产生冲击,银行坏账率增加;极端天气(大风,暴雨)使旅游景区收入减少等。

近几年来,有越来越多的政府意识到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对政府资产负债表带来的严重冲击:当灾害发生时,政府需要第一时间抢险救灾;在灾害发生后,还需要组织基础设施的灾后重建、安置灾民,以上都会导致财政支出的大幅增加。与此同时,灾害的发生还会对当地的经济和生产活动带来冲击,造成税收的减少。为降低灾害对政府财政的冲击,许多地区或国家政府都选择了指数保险作为其风险转移、灾后融资的重要手段。

一些常见的指数产品触发机制

指数产品在财产险和农业险的巨灾领域有着广泛应用,触发机制多种多样,下面以一些常见的灾害为例,介绍指数产品的触发形态。

强风。它有两种常见的触发形式。一种是实测风速触发,即触发参数为距离被保险标的较近的地面气象站实测风速。这类产品在水产养殖业多有应用,近年来一些风电企业也对这类保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日本,日本气象厅建立了由人工观测站和自动观测站组成的“自动气象数据采集系统”,遍布日本各地,所有检测数据以1小时为间隔实时向公众开放,为风速指数产品的设计、定价和理赔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基础。另一种是报告风速触发,是指触发参数采用国家气象机构(比如中国气象局或者美国的国家飓风中心)所公布的台风(或飓风)路径和近中心最大风速。当台风的路径点进入事先约定的区域,并且风速达到一定的阈值即可触发,这是国际市场上非常常见的指数产品形式,俗称“Typhoon Cat in the Box”。该产品形式见于墨西哥灾害救助基金(Fonden)的再保险安排与巨灾债券,和2016年起保的广东省财政风险巨灾指数保险项目。在以上两个案例里,瑞士再保险均充当了再保人的角色。

地震。它主要的触发形式也是两种。一是震级触发,触发参数采用政府机构,比如中国地震局(CEM)或者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发布的地震震级与震中位置,当震中位于事先约定的区域,并且震级达到一定的阈值即可触发,俗称“Earthquake Cat in the Box”。二是实测烈度触发,触发参数为距离被保险标的较近的地震观测站的实测烈度。在地震频发的美国加州和日本,地震监测网络密集且监测结果面向公众开放,使得这种产品成为可能。在日本会有许多企业购买以实测烈度作为触发参数的指数保险产品,作为其传统企业财产保险的补充。

强降雨。它包括实测降雨量触发和卫星反演降雨量触发两种触发形式。前者的触发参数为距离保险标的最近的一个或者几个气象站点的实测降雨量。因为降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所以还需要定义触发参数究竟是一次降雨过程的累积雨量,还是几个月或者一年的累积雨量。在财产保险中常用的是一次降雨过程的累积雨量(如上文提到的广东项目),在农业保险中常见的是选取作物生长某阶段的累积雨量,黑龙江农业财政巨灾风险指数保险项目即属此例。卫星反演降雨量触发的触发参数是卫星观测数据反演得到的降雨量网格化数据。在一些偏远地区,如果不曾铺设气象站點或者站点分布不够密集,又或者站点的降雨量数据不对外公开,则可选用卫星反演数据。当然,卫星对降雨的观测属于间接观测,由于遥感探测仪器或反演算法等各种原因,卫星数据精度低于基站实测数据。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降雨数据主要包括热带测雨任务卫星(TRMM)和气候预测中心卫星反演降水资料(CMORPH)。在加勒比巨灾风险保险基金(CCRIF)项目中,就是采用TRMM卫星数据,该保险产品的开发由瑞士再保险和CCRIF合作完成。

洪水。从目前来看,洪水指数保险仍然存在众多技术难点。因为洪水成因复杂,受地形地势影响很大,很难用一个单一的指数表征。目前比较成熟的洪水指数产品是利用卫星遥感观测的洪水淹没区域范围大小,以此作为赔付依据。该产品仅适用于面积广阔、建筑稀少的平原地区,在农险中可反演农田的淹没情况。

干旱。干旱触发指数有不同的定义方式,比如在上文提到的黑龙江项目里,采用的就是标准化降水蒸散量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该指数的计算取决于三个变量:当地温度、降雨量以及纬度。此外常用的还有降水距平百分率、帕尔默(Palmer)指数等。干旱指数保险在农险中有广泛应用。

高温、低温。一般选用气象基站实测气温作为触发指数。例如,在农险中可以采用“积温”作为触发参数,主要考虑积温不足,影响作物发育的情景。在财产险中一般关注日最高温、最低温。近几年来通过互联网销售的“高温险”就是一种指数保险产品。

近几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技术、新工具不断产生,为指数保险开拓了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在设计地震指数产品时,除了上文提到的震级和实测烈度,也开始有包括瑞士再保险在内的一些公司尝试采用USGS公布的地震烈度图(ShakeMap)作为触发依据。在监测洪水淹没面积时,除了采用卫星遥感技术,也可采用机载激光雷达(LIDAR)获得分辨率更高的空间信息,目前限于成本原因,在指数保险产品上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作者为瑞士再保险中国财产险合约核保负责人)

猜你喜欢
基差巨灾降雨量
从人民币货币基差变动看我国外汇市场开放
降雨量与面积的关系
如何推动巨灾保险制度建设
我国巨灾保险的实践探索及发展方向
宁波巨灾保险:覆盖广泛的公共服务模式
洞庭湖区降雨特性分析
罗甸县各乡镇实测降雨量分析及应用研究
降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