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好物理必备的三个层次

2017-06-07 08:02张福艳
新课程·教师 2016年12期

张福艳

摘要:“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一句话道出了学困生学习物理的苦衷。可学生在找物理“纹”的过程中,感到了迷茫,所以无从体会到学物理带来的快乐。

关键词:知识层次;应用层次;呈现层次

一、知识层次——常“打包”

学困生认为物理难学的一个主要方面是记住了物理知识点和物理公式,但不会解题,即使“题海战”也没多大效果。究其原因是缺少对物理知识点的理解和题型解法的“打包”。

1.“打包”知识点

物理知识不同于其他科目,系统性很强,这是物理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学好物理应该抓住的一个关键点。学生若漏掉知识点的某个方面,题目就会做得很烦琐甚至做不出答案。例如,对“运动的描述”中的基本概念,可用“运动”定义进行“打包”。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运动,在这句话中,“物体”与“质点”相联系,“位置变化”与“位移”相联系,“时间”与“时间间隔和时刻”相联系,“位置随时间变化”与“速度”相联系。可见,运动的相关概念就可“紧裹“在运动的定义上了。

2.“打包“解题方法

遇到新题如何去做,这就考查学生平时对方法的积累。例如,物体A靠在竖直墙面上,在力F作用下,A、B保持静止,物体B受力的个数是( )

A.2 B.3 C.4 D.5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受力分析,摩擦力的隐蔽性成为这道题能否选对的关键。B物体是否受摩擦力和其方向很难判断,首先分析A,再借助牛顿第三定律,就可以知道B物体的受力情。可见本题用到了牛顿第三定律。摩擦力的判断是高中所学知识的一个难点,通过平时的学习,我们发现对其方向的判断可回归到摩擦力的定义和牛顿运动定律。由摩擦力的定义可知,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若定义不好判断,就可以结合牛顿运动定律。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摩擦力方向可以根据平衡规律判断。非平衡状态下的摩擦力方向可用牛顿运动定律。

3.“打包”习题

物理题目较多,每年都会有很多新题出现,但这些题“换汤不换药”。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找到变化中不变的东西。例如,万有引力定律中不变的是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的“万能公式”。物理图像是“逢试必考”的一类题型,图像中不变的是构成图像的“六个”要素,即:轴、线、斜率、面积、交点和截点。

二、应有层次——养“习惯”

1.画图习惯

错误理解题意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学生可用画图帮助审题,在头脑中建构物理情景。例如,根据题意,画出物体运动过程中几个关键状态的情景图来帮助自己理解题目叙述的全过程,准确把握问题的已知条件、边界条件、临界条件。

2.习惯建模

物理模型就是典型的物理问题,是基础知识的高度概括。学生高中物理学习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基本物理模型的掌握及面对新题型、新背景的建模能力。根据物理模型的典型性、方法性和美学性三个特点,我们就可以建立以下模型:(1)实物模型,如质点、弹簧振子、点电荷、理想氣体等;(2)过程模型,先减速后加速模型、碰撞、简谐运动、天体运动等;(3)问题模型,这类模型以问题为核心,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使处理问题的思路清楚,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可抽象成不同模型,这种模型教材中一般无明确提出。如平衡问题,子弹打木块问题,传送带问题,带电粒子运动的问题等。

3.习题迁移

迁移就是在学生已熟悉一个环境后,有针对f生地挖掘相关信息进行拓展,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等都是很好的迁移思路。例如,对共点力平衡的计算,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常用到几何三角形和力学三角形相似等,有了这些解法,遇到任何平衡问题,就可达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效果。

三、呈现层次——练“规范”

呈现包括外界对学生的呈现和学生对外界的呈现。

1.“规范”审题

外界对学生的呈现方式包括文字、图象和图片。能否全面地寻找到信息取决于平时的“规范”审题;认真仔细地把所有题干、附图以及括号内的字、词、句,“咬文嚼字”地推敲关键词,例如容易混淆的“变化量”与“变化率”等,表现极端的“刚好”“恰能”等,特定的形容词“缓慢地”“轻轻地”等。习惯性地画草图帮助理解题意,深思熟虑的建模帮助解题等。这些“规范”对解题都大有裨益。

2.“规范”书写

学生的书写过程就是对外界的呈现,即卷面。条理性强、简洁的卷面能赢得外界的好感。

物理是充满魅力的,应该成为学生喜欢的学科。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埃里克·康奈尔说:“物理有许多魅力。”卡尔·维曼说:“物理并不难,而助是很有趣的一门学科。它解释了我们周围所发生的事性。”物理难与不难,它就在那里。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把握住这三个层次,相信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