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升学生能力为目标的高三适应性教学策略

2017-06-07 08:02邱慧中
新课程·教师 2016年12期

邱慧中

摘要:从充分审读和利用试题中的有用信息,判断得分点确定答题基本思路以及辩证思考踩点答题、答案呈现全面准确等方面阐述以在高三后期以提升学生能力为目标的而有效的“踩点答题”策略。

关键词:能力基础;空间联系;踩点答题

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作为高中毕业班的老师,面对焦虑的高三学子,如何有效地提升学习效率,我们思想不能乱、信心不能减、质量不能降。依据文综四项能力要求即: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结合学生学情,制定切合学情的强有力的以提升学生能力为目标的高三适应性教学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扎实的能力基础。全面的知识储备

地理学科的一大特点是综合性强。自然地理部分系统性逻辑性很强;人文地理对思辨能力要求也很高。反映在考题答题上,往往要求学生以理性思维为根,以文科表达为花。这就要求学生在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还要在有效表达上狠下功夫。随着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学生受挫感加深。这时候一味做题不是上乘之法,适当地放缓脚步,熟读默读教材,建构知识体系,加强回顾反思,强化内在联系,既渗透学科素养,又提升学科能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些储备和基础是奏响地理学科华章不可或缺的序曲和铺垫。

二、重视空间分布。建立联系线索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另一大特点。在复习中引导学生重视空间分布,建立联系线索。与河流为线索建立这样的联系:世界大河分布一世界主要平原一主要农业区一典型农业地域类型一农业区位因素一发展方向一整治措施等。再以一条河流为线索,从上游到下游,河流作用有: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从地貌上来看,三种作用共同创造河谷,形成不同的河段的地貌:上游和中下游流水地貌。

同样的流水,经过不同岩性的岩石,塑造出来的地貌又是迥异的:流经南方红色砂岩,创造出“碧水丹山”的丹霞地貌;流经湿热的石灰岩地区,创造出“怪石嶙峋”的喀斯特地貌;流经黄土高原,则创造出“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

三、科学规范训练,踩点答题策略

(一)认真审题,提取有效信息

高考题中的图文资料丰富,信息量大,综合题往往材料篇幅较长,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读题审题,获取有效信息,难度挺大。我们指导学生要认真审题,题中的信息都是命题者经过精心筛选后呈现给考生的,他们是解题的金钥匙和指向标。还要点拨学生根据考题设置的问题提取重点的、有效的信息,并充分调用与之相联系的基础知识。这样纵横联系,达到正确答题解疑的目的。

(二)预估要点,构建答案

在综合题的答题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试题的分值大致估计有几个答案要点。考生自己先估计有几个答题点,可以在草稿上快速简单列出,做到胸有成竹;再分点答题,既避免漏掉某一个或几个要点,又能覆盖答案点,要准确有效答题还要节省宝贵的时间。当然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学生平时多训练养成好习惯,也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个性化引导,方能构建完美答案的框架。

(三)辩证思考,踩点答题

学生在答综合题时往往写了一大堆,却得不到几分,这是他们最为受挫的地方,是他们的“软肋”。这就要求我们要多指导学生抓住地理关键词,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表述。譬如,在答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时,学生常常把“气温年较差大”写成“温度差异大”或“气温差异大”;更不能分辨“昼夜温差大”与“气温年较差大”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如新疆的瓜果特别甜、长绒棉质量高是前者的影响。还有“水分”“水源”两个概念混淆等。这种错误或不规范表达,使得答案准确性大打折扣。所以,养成关键词、重要结论先写,而且写在最前面的习惯非常重要。另一点很重要的是“点”多但不重复,切忌在某一个点上反复论述、深挖,既浪费许多宝贵时间,又混淆自己答题思路。还有就是做到分点答题,用小题号或者分号隔开,字写清晰,层次分明,让人一目了然,无形中就给答案卷加分了。

(四)关注细节,答案呈现全面准确

在呈现答案时注意规范用语,运用地理学科术语进行表述;答案要序号化、段落化、规范化;多少问,分多少点段答题;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字迹工整,不留空缺,卷面整洁,杜绝错别字。细节决定成败,这些良好的习惯应该在平时的学习、练习中逐步养成。因此,规范、高效地解答综合题是高考成功的关键。只要按照答题思路进行规范化训练,平时多研究高考真题,不断构建个人的答题模式,就一定能顺利突破综合题答题的“瓶颈”,在不断的磨砺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圆满完成地理学科的高考检验,收获辛勤而智慧的甜美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