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创新

2017-06-08 19:50秦然升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绝学宋明义理

秦然升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夫周,其邦虽旧,其命则新,文王与时偕行,缵太王、王季之续,顺承天命,据天下之大势,奠王者之基。故开来必有继往之基。不然,无以继往,何以开来!

夫吾国数千年来与西人往来甚少,相对隔绝于欧美,其政治、经济、文化自成体系。而近人观西洋船坚炮利,遂以西方学术穿凿附会于吾学,不亦谬乎?试看,今人释孟子之性善,不乏有附会于西洋者,遂有马克思式孟子、康德式孟子。此虽有益于与西人接轨,然《孟子》无有西哲之概念体系,故此皆非孟子之本意。吾人欲扬旧学,则必尽力还其本貌而后成。

今且试析古代之命题,以明继往开来之义。

首论人性。孔子罕言性与天道,其于论性仅有“性相近,习相远”之言。而孔门后学论性者颇多,以后起之孟子、荀子为最。

孟子之言性也,以人之异于禽兽者为性,即以人之本性为性。孟子所论者,性本善而已矣,非谓人性俱善也。

荀子论性恶似悖于孟子,然论其本,实有互补之处。荀子所论多言人性之全体,故其中自有与禽兽相类者。

孟荀之言性也,已及义理。前人多谓“生之谓性”,而孟荀以“生之所以然者”为性。其探赜索隐,求根知本之精神,可知矣。然其所论者惟善恶之一隅而已,二人学虽精深,然其之窄化亦可明见。今再观孔子“性相近”之言。此话说,人性虽同,及其成材也,有圣人,有小人,行为相去甚远。此即暗示人性有善有恶。故孟荀虽将儒学深化,然亦将其窄化。

再谈宋儒论性。宋儒分之为二,曰义理之性,气质之性。义理之性乃形上之本性,气质之性为形下之材。诸师论性之特色在于他们将性与材分而论之,如此即可减少大量无益之争论。然诸师亦有所弊,他们以孔曾思孟为道统之传递,而将荀子斥于道统之外。故诸师亦未完全继承先圣之学。

孟荀探赜索隐,论及人性之本;然其蔽在于二人仅论及善恶之一面。宋明诸师分性與材而论之;其蔽在于对自然人性论及甚少。先圣虽皆有见地,而其未能完全继承传统。故其虽开新而未尽善也。

再论先人对礼之继承。孔子所论礼者,本乎心之诚敬。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者,不在钟鼓玉帛之礼器,而在乎所发之情。发而中节,礼也;不中,非礼也。礼之损益,时或有之。然夫子曰:“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既知礼之本,其继者自可得而知矣。

宋儒于礼又有新解。诸师探得礼之形上根据,谓礼乃天理之节文也。行礼应恰到好处,合乎中道。此外,又寻得先王制礼之初心,曰:毋不敬。宋明诸师由此重整伦理纲常、礼仪制度,以与时行,以合时宜。

孔子及宋明诸子实以本承前代之礼制,而未承其仪也。夫“礼以时为大”者,其此之谓与?

由上观之,吾人欲开太平之治,必继往圣之学。欲继绝学,则必以先圣之思解先圣之言;否则穿凿附会,非先圣之学矣。欲继绝学,必不可拘于表义。礼仪制度、伦理纲常虽合于先圣之世,却不必合于后人之时。故吾人当承先圣之精神,秉此与时偕行,方可见用于世;若欲复古道,则灾及其身矣。

既承往圣之绝学,自当开后世之太平。西洋哲人亦有所见,亦有所蔽。其见或吾人无之,其蔽或吾人见之。昔宋明诸师出入佛老数十载卒归本于儒,而其道大张于世。吾人亦当出入西哲以取其所见,补其所弊。如此吾人之道定大昌于天下,开天下之太平!

(作者单位:郑州外国语新枫杨学校)

猜你喜欢
绝学宋明义理
道兼体用的整全之道:吕祖谦义理之学新论
老子“大音希声”的深层义理
豆腐是怎么来的?
少林绝学昭阳拳(一)
——释德扬法师演示
公共理性与整全义理
试论潘平格对宋明以来“万物一体”说的转进
宋明蒙学中的音乐教育对当代儿童音乐教育的启示
王船山《周易内传发例》义理演析
小猴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