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独家摄影报道红旗渠今昔

2017-06-09 15:31夯石张琳
北广人物 2017年22期
关键词:林州红旗渠除险

□本刊记者 夯石(张琳)

本刊独家摄影报道红旗渠今昔

□本刊记者 夯石(张琳)

昔日,渠引幸福水

如今,饮水当思源

张志丞:是前辈们伟大!

“凌空除险”如今成了重温历史的活教材

一渠动天下,精神代代传。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被称为世界水利第八大奇迹的“一渠”依然撼人心魄、感动天下,依然令无数人咏之叹之。5月26日,中国研学旅行联盟将成立大会选在诞生了“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的河南省林州市,这是历史的必然。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勤劳勇敢的30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和一双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周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已经成为中国人民伟大民族精神的象征。

记者走在街头,林州市民的自豪溢于言表:“没有红旗渠就没有林州的今天。”这样的众口一词却又有着不同的个人记忆,爽朗爱笑的导游说,小时候父母经常讲家里十几口人修渠的故事。红旗渠博物馆的讲解员指着井口被井绳勒出一道道深沟的历史图片说,她家门前原来就有这样的井——十年九旱、水贵如油曾是老一辈林州人的集体记忆。

20世纪70年代,随着电影《红旗渠》在全国公映,红旗渠成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样板工程。据统计,从1971年至1980年的10年间,共有119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领导人和友人参观过红旗渠,每年来的国内考察团多达十几万人次。同样是因为红旗渠的名气,林州红旗渠“美女”讲解员李蕾奇迹般地出现在央视《百家讲坛》。红旗渠甚至被开发出了种种商业价值,走在林州的大街小巷,从烟酒、百货,到水泥、汽车配件,随处可见“红旗渠”的招牌……

红旗渠依然默默地流淌着,它早已不再是林州人的水源“生命线”,但记者随机采访的林州老百姓还在念着它的好。红旗渠蜚声海内外半个多世纪,到今天依然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慕名者参观缅怀,笔者看到许多基层党支部、村党支部“有备而来”,在红旗渠重温入党誓言,庄严的誓词回荡在太行山间。和笔者同行的蔡大姐以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情,久久流连于“一干渠”“青年洞”等红旗渠工程遗迹,在博物馆她眼含热泪地伫立在镌刻着“献身人员”名字的“山碑”前,她回忆起自己当年在延安打钎、抬石的青春岁月,纪录片《红旗渠》中的每个镜头她都如数家珍,此次实地探访,人、景、情都对上号了,梦想终于成真的喜悦,让她情难自已。

国家旅游局“红色旅游办”原副主任胡呈军表示:中国研学旅行联盟成立大会之所以在红旗渠召开,是因为红旗渠在中国研学旅行领域建设中始终行走于前沿,独创的“中国青少年红旗渠研学之旅”精品研学旅行“十个一”主题项目,在推出后受到广泛好评。

在物质极大丰富、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红旗渠”创造的奇迹,早已超越了物质层面而凝固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民族精神图腾。据文献记载:“红旗渠”工程历时近十年,共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而这一切都是30万林州人民靠双手甚至是饿着肚子创造的,劳模郭秋英曾回忆说:“那个时候生活困难,没有饭吃,就派专人到处挖野菜煮着吃,肚子虽然空落落的,但没有开小差的。当时大家伙想法很简单,就是我们苦干一辈子,让后代享福!”1960年春,红旗渠首个拦河坝工程,95米的坝体只剩下10米宽的龙口尚未合拢,河水奔腾咆哮,500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跳进冰雪未消、寒气逼人的激流中,排起3道人墙,臂挽臂,手挽手,高唱“团结就是力量”,挡住了汹涌的河水……

饮水当思源!国务院参事忽培元指出:如今,“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精神生活越来越贫瘠”正成为一些人的人生写照,且有向下一代、向孩子们蔓延渗透的趋势,“蓝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当绒毡。高山为我放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当年红旗渠青年的豪迈与乐观,不能成为当下青年人难以理解的“神话”!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我们迫切需要这种凝聚民族力量的信仰和精神!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原副部长、少将肖裕声观看过红旗渠风景区“凌空除险”、“铁姑娘打钎”等实景演出后表示,红旗渠的修建就像是蚂蚁啃骨头,它不仅是一个饮水工程,更是一种民族精神!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桂晓风指出,本次中国研学旅行联盟成立大会暨红旗渠研学旅行论坛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我国研学旅行建设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据悉,红旗渠风景区作为中国研学旅行联盟的发起单位与副理事长单位、常设会址,在开展研学旅行建设中,将始终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使学生更好的在旅行中学习、旅行中成长。

张志丞是一位瘦瘦高高、内向羞涩的小伙子,不久前刚刚完婚,不过年仅21岁的他却是红旗渠景区“凌空除险”实景演出的老演员而且是唯一的演员,娴熟矫健的身手却是经历了几度寒暑的苦练,他的师傅便是红旗渠工程特等模范、除险队长任羊成的亲传弟子——当年,“除险队长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的顺口溜传遍大江南北、令无数青年崇拜不已。对于记者称他从事的是勇敢人的事业,小张非常谦虚地说,“我只是红旗渠精神的一名普通传承者,是前辈们伟大!”

当年的修渠大军

悬崖上安家

盼来幸福水

铁姑娘打钎不让须眉

红旗渠博物馆中的“山碑”和“锤墙”

铭记历史,不忘来时路

猜你喜欢
林州红旗渠除险
红旗渠上的“铁姑娘”
不忘初心创沂沭泗基建新篇 除险加固保南四湖治水安澜
迷情大丽花
24小时便利店已打烊
迷情大丽花
迷情大丽花
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
太浦闸除险加固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浅谈水库的除险加固
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之防渗方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