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事理应合乎逻辑

2017-06-09 17:24黄立英
高中生·高考指导 2017年2期
关键词:六国论苏洵事理

黄立英

相当一部分考生在议论文写作中.难以做到深刻透彻,原因在于难以把“理”讲清说透。要把“理”讲得让人口服心服,进行论证时就应该合乎逻辑,即要符合人、事、物演变发展的内在原理、规律、机制等。

那么,在写作议论文的时候,剖析事理如何合乎逻辑呢?

在写作议论文的过程中.考生一定要用论证层次之间清晰的逻辑链来展示思维的清晰度,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例1担当需要一个人有良好的品德。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德,才会有责任感;有了责任感,才会自觉地承担起自己应尽的那份责任。我们要学会担当,就必须先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担当需要一个人有果敢的勇气。有时候,担当就意味着付出,而付出是需要勇气的。担当,说到的人很多,但能够做到的有多少人呢?之所以说到而做不到,大多是因为缺少那份担当的勇气。担当有时会让人失去很多,那时,考验勇气的时候就到了。

担当需要一个人有雄厚的实力。一个人如果没有较强的能力,那么他即使“想”担当,“敢”担当,也担当不起那份责任。担当并不是逞能,担当是要以能力为底气的。因此,我们要学会担当,就必须增强自身的实力。

(学生佳作《担当》)

以上文字共设置了三个论证层次:①担当需要一个人有良好的品德;②担当需要一个人有果敢的勇气;③担当需要一个人有雄厚的实力。

从事理逻辑来说.品德决定了一个人有没有责任感,“想不想”担当:勇气决定了一个人“敢不敢”担当;实力决定了一个人“能不能”担当。一个人如果连“想”都不想了,“敢”和“能”自然无从谈起;一個人实力再强,但如果没有“果敢的勇气”,是一个懦夫,那么在关键时刻也不可能责无旁贷,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那份责任。例1“想一敢一能”的论证层次设置,显示出事理上清晰的逻辑链,逐层推进,思维缜密。

1.运用“如果”进行假设

《六国论》中,苏洵在论证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时,举了齐、燕、赵的例子后,读者不禁产生疑问:齐、燕、赵亡于用兵抗秦吗?这时苏洵紧跟一步,把历史假设一下,事理的实质即被揭晓:“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假设论证一番,让读者理解齐、燕、赵灭亡的根源仍在赂秦。

“如果……就……”这一关联词语的最大优点是,能够以“如果发生了会怎么样”的假设方式,形象生动地虚拟呈现出我们想要予以肯定或否定的那种事物的极端情况或形势,以显而易见的假定事实进行说理。

2.运用“却”“但”进行说理

例2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鲁迅《拿来主义》)

鲁迅巧妙地运用“却”“但”等转折词,把对待文化遗产占有、挑选的态度,准确鲜明地表达出来。运用“但”等表示转折来叙述和议论,能够帮助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问题,以辩证的思维来思考事实以及相关道理。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强论证的严密性与辩证性,又可以增强作者观点和态度的鲜明性。

3.运用“因为”“所以”进行分析

例3朋友圈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吸引力,难道仅仅是因为方便快捷?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原来,现实生活中总有着不知不觉的攀比,总有着许多的不如意,而在虚拟世界中,在朋友圈里,人们却可以用各种方式推销自己的理想生活.宣泄自己对人与事的不满,用“精神胜利法”平衡自我。虚拟的炫耀满足了现实的空虚和落寞,和谐的外表下暗藏潜流。对压力的抱怨中隐含着对能力的夸耀,在熬夜的自拍中炫耀着姣好的容颜……戴上面具在虚拟的关系网中左右逢源。其实,对朋友圈的过度依赖违背了创造者的本来意愿。这样,朋友圈不仅会成为负担,也会扰乱生活。(学生佳作《朋友圈》)

此例运用了因果逆向推论法,先承上文摆出的现象,即事情的果,再由果而思因,找出造成这种果的因。文章的主题可以由对这个因的推论而确立。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由果索因,使内容逐步深化。此法常用的关联词有“之所以……是因为……”。

还有一种因果顺向推论法,由因顺向推论而出果,从而确立主题。这样不但能起到引领思维的作用,而且可以使说理层次分明。此法常用的关联词有“因为……所以……”。

部分高中生在剖析事理时往往一步到位,直接从起点跨向终点,而不能“走两步”,将推进的过程分步展示出来,读者看不到推理的逻辑链。这样,让人感觉论证乏力,观点站不住脚。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例4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日: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日: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日弊在赂秦也。

(苏洵《六国论》)

苏洵提出中心论点后,首先对中心论点进行分析,使之合乎逻辑。更重要的是,他剖析事理有法可循——分步推进。

苏洵在《六国论》的开头设置了两个分论点: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剖析第一个分论点的推进过程是:赂秦一力亏一破灭。

剖析第二个分论点的推进过程是:赂者丧一(不赂者)失强援一(不赂者)不能独完而丧。

通过这样的分步推进。事理被剖析得明了透彻,文章也就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猜你喜欢
六国论苏洵事理
苏洵焚稿
苏洵,中年开始乘风破浪
阅读教学中的人文事理解读
“读议练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异文 训释词义
剧有诗书气自华
苏老泉大器晚成
联意义 析事理 用思想
简说《六国论》之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