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斗争与《狂鼓史渔阳三弄》

2017-06-09 18:54曹原
资治文摘 2017年1期
关键词:徐渭

【摘要】《狂鼓史渔阳三弄》是徐渭《四声猿》中最令后世称道的作品。多位曲作家都曾对这部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一部取材于历史的剧作在当世能够得到如此多的认同,其原因在于作品具有深刻的现实针对性。本文旨在通过对作品创作时“所受之背景”以及作者当时“所处之环境”作相关的考察,客观真实地再现作品创作的情境,还原作者的创作意图。

【关键词】徐渭;《狂鼓史渔阳三弄》;政治斗争

《狂鼓史》是徐渭《四声猿》中最令后世称道的作品。多位曲作家都曾对这部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日本的青木正儿在他的戏曲史著作中对《狂鼓史》也多溢美之词:“此剧其事已痛快,曲辞亦道劲激越,明代有数之奇绝文字也”。这出戏剧以汉末名士祢衡和曹操的冲突为内容,在假构的情境中,通过祢衡之口历数曹操罪行,痛快奔放、酣畅淋漓。

一部取材于历史的剧作在当世能够得到如此多的认同,其原因在于作品具有深刻的现实针对性。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曾提出了“了解之同情”的治学方法。“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於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而对於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这种方法使我们认识到,社会文化是文学发生的土壤,文学是社会思想、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下的产物。因此,如果我们想要正确客观地认识古人的学说,鉴赏古人的文学作品,理解古人的思想,应该对古人“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尽可能全面客观地了解,继而设身处地地理解古人。

在《狂鼓史》历史题材的背后,蕴藏着作者对现实人生的感触和对社会政治的抨击。这部剧作实际上是借古人之口批评当世政治,借古讽今,借古喻今,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政治感受和现实悲愤。因此,解读《狂鼓史》必须要考察徐渭所处的政治环境和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徐渭(1521-1593),生活在嘉靖至万历年间。这一时期政治黑暗,嘉靖帝沉迷于修仙炼丹之术,宠信严嵩达十七年之久。严嵩玩弄权术,贪赃枉法,大肆排除异己,导致社会动荡国力衰弛。而当时的锦衣卫经历沈炼,为人刚直,心忧国事,因上书弹劾严嵩而招致严嵩父子记恨以致被杀。徐渭与沈炼同为“越中十才子”,他们旧时相识,是相交多年的亲密朋友。除了交往深厚外,徐渭与沈炼有着同样的政治态度,痛恨严党擅权误国,对污浊不堪的政治现实深感痛心。

总之,沈炼之死对徐渭震动很大,他曾多次赋诗撰文,歌颂沈炼。如《短褐篇送沈子叔成出塞》、《锦衣篇答赠钱君德夫》,其中诗句如:“伏阙两上书,裸裳三弄鼓。”这些诗文直接将沈炼与三国时期的祢衡相较,以史喻今,抒发作者难以自抑的悲愤之情。

而在《狂鼓史》一剧中,徐渭进行了失事求似的虚拟假构。祢衡“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沈炼“为人刚直,嫉恶如仇,然颇疏狂。每饮酒辄箕踞笑傲,旁若无人。”。祢衡与沈炼不论是脾气秉性还是命运经历都有很强的相似性。同样都坚决地对抗权奸;同样因为反对权臣而被贬远徙;同样因此被杀害。而作为反面人物,曹操是文学中乱臣贼子的典型;严嵩祸国殃民、欺君乱政。历史似乎在一代代地重演,在历史相似的运转轨迹中,表现出的是奸臣的罪恶难恕和忠贞之士的忠勇悲壮。

《狂鼓史》中有一个细节值得我们留意。在作品的最后,祢衡被天帝征召离开地府,在向判官辭行之时,祢衡特别叮嘱判官一句话,“大包容饶了曹瞒罢。”判官没有同意“这个可凭下官不得”。祢衡进一步解释道“我想眼前业景,尽雨后春花”。此处祢衡的态度与前文可谓天壤之别。《狂鼓史》一剧篇幅不长,作品的大半内容是祢衡击鼓,在地府众人面前慷慨淋漓地控诉曹操生前的罪行。而在作品最后,祢衡却反常的替曹操向判官寻求宽恕。这种看起来不合情理的情节背后,必然与作者自身经历的某些因素相关。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徐渭进入胡宗宪幕府,执掌文书一职。他在胡宗宪幕府多年,深受胡宗宪的信任和倚重。嘉靖四十一年,严嵩父子倒台,胡宗宪因此受到牵连。嘉靖四十四年,胡宗宪被逮并于同年在狱中自杀身亡。胡宗宪事发后,徐渭因此受惊尤甚,此时的心态比沈炼被杀时更加复杂难言。作品中祢衡对曹瞒的宽恕隐藏着徐渭自身情感态度的微妙玄机。祢衡在地府试着为曹操开脱罪行,“我想眼前业景,尽雨后春花”,意思是虽然曹操曾经有过不端的行为,但他的功劳也不能否认,“眼前的业景”就像“雨后春花”一般,没有曹操就不可能有如今这样的大好气象。徐渭不可能为严嵩开脱罪行,那么这里曹操指代何人呢?

笔者认为,徐渭书写这一段情节,是为被视作严党一员的胡宗宪发出辩护之声。胡宗宪出身锦衣卫,后来主持抗倭斗争。在抗倭斗争中,他身先士卒,所表现出的胆略和智谋可圈可点,是一个难得的军事天才。但是他依附严党、征敛贪污、挥霍无度,也使他的人品备受争议。虽然胡宗宪行为上有劣迹,但困扰明王朝多年的倭患在胡宗宪的手中得到控制,足以算得上明王朝的功臣。在徐渭看来,倭患的平息正如“雨后春花”,胡宗宪蒙冤惨死狱中的结局实在不公正。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徐渭写下了“大包容饶了曹瞒罢”这样看起来不合情理的唱词。

《狂鼓史渔阳三弄》作为寄寓徐渭“断肠之悲”的猿鸣之一,无疑具有深沉的悲剧内涵和沉痛的生命感触。这部作于徐渭43岁的戏曲作品包含了他仕宦半生的复杂情绪。不论是历史上的曹操、祢衡,还是严嵩、沈炼,最终都落得“万事不由人计较,算来算去一场空”。作品里激昂的鼓声既是对奸臣的声讨也是对命运发出的叩问。

作者简介:曹原(1995-),女,山东省济宁市人,民族:汉,职称:无,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徐渭
放风筝
徐渭来过多次苏州
一团苍老暮烟中
徐渭的幕府时光
风莺图诗
人不动则物动
善于思考的徐渭
徐渭南腔北调
落榜生徐渭
徐渭猜谜斗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