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权主义的破灭——关于《1984》的法律思考

2017-06-09 10:43李义楷
资治文摘 2017年1期
关键词:奥威尔历史使命乔治

【摘要】《一九八四》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创作的代表作,堪称世界文坛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反集权的政治讽喻小说。奥威尔通过构建一个集权主义的社会,继而描写一个集权主义大背景下小人物的悲剧故事,从悲剧现实主义下体现出反乌托邦的批判思想,这三点共同构成一把插向集权主义的利剑。而《一九八四》这部小说也承担起了伟大作品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集权主义;反乌托邦;历史使命

一、《一九八四》中1984年的世界

1984年的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所瓜分,这三个大国分别是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均实行高度集权统治,打破旧有的社会秩序和伦理习俗,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严密控制。

主人公温斯顿所在的国家是大洋国,首都是伦敦,故事也以大洋国的视角展开。

首先分析大洋国的政治架构。该国只有一个政党——英格兰社会主义,按照“新话”即称作“英社”。英社的领袖是“老大哥”,他从不露面但却好似无处不在,大幅照片却到处张贴,下书“老大哥在看着你”。整个府政机构分成四个部门,“真理部负责新闻、娱乐、教育、艺术;和平部负责战争;友爱部维持法律和秩序;富裕部负责经济事务。用新话来说,它们分别称为真部、和部、爱部、富部。”四大机构各占据一座三百米高的庞大金字塔式建筑,上书党的的三大口号:“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这是一种一元化的政治架构。

其次分析大洋国的社会结构。社会也根据与“党”的关系被纵向划分为三个阶层——核心党员、外围党员和无产者。虽然“在原则上,这三类人的身份不是世袭的”,但“社会是分阶层的,而且阶层分明,非常严格,乍看之下仿佛是按世袭的界线划分的。”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很弱。社会的横向结构方面,原有的家庭也遭到破坏,党“有计划地教子女反对父母,教他们侦察他们的言行,密告他们的偏离正统的倾向。家庭实际上成了思想警察的扩大。”這是一种泯灭个性、消解个体的社会结构。

二、悲剧现实主义下的反乌托邦思想

奥威尔在《一九八四》中所描述的社会,就是一个抹杀个人价值的乌托邦社会,然而这个社会却恐怖之极,是一个集权主义达到顶峰的社会。每个人被强迫培养单一的意识形态,不能有自己的独立思想;每个人都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只有“人们”而没有“人”,“人”作为一个个体概念被消解。这一切看起来无比的真实,又无比的可怕,这不得不引起沉醉在乌托邦理想的人们深思。而《一九八四》也被公认为反乌托邦文学的代表,并与英国作家赫胥黎著作的《美丽新世界》,以及俄国作家扎米亚京著作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而反乌托邦思想的背后,体现的是对人的尊重,对个体价值的推崇,对人类命运的思考,是一种深层次的人文主义关怀。

由此我们可见,奥威尔通过构建一个集权主义的社会,继而描写一个集权主义大背景下小人物的悲剧故事,从悲剧现实主义下体现出反乌托邦的批判思想,这三点共同构成一把插向集权主义的利剑。

三、历史使命

笔者认为,好的小说应该承担起相应的历史使命。

如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托尔斯泰、鲁迅等伟大作家的作品,文笔与故事情节俱佳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反映了历史的风貌,对时代持一种冷静而清醒的态度,以审美或反抗的方式保护人性的完整,具有强烈的批判意义与警示作用,而这些就是小说的历史使命。

回头来看奥威尔的《一九八四》也是如此。《一九八四》通过看似荒诞的手法,生动展示了专制统治下的众生百态,反映了当时虽初显萌芽但日后却不断发展的集权时代的历史风貌;作者对乌托邦思想有着清醒而批判的认识,并表达了自己对其的忧虑与思考;作者通过描写“欧洲的最后一个人”,来控诉集权主义对人性的摧残,体现对个体的尊重;而本书中体现出的对集权主义的强烈批判精神,直到今天仍给我们以警示。“他在小说中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话等词汇都收进了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出了一个形容词‘奥威尔式”。这些都体现出《一九八四》作为一部小说承担起了历史的使命,它无愧于伟大二字。V·S·普里切特称赞奥威尔是“一代英国人的冷峻良心”,而有评论家说:“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如此之高的评价不是浪得虚名。

而我们回顾一下近代世界格局的风云变幻,奥威尔的预言在很大程度上被印证;看我们今天的时代,民主与自由的道路还需要走很远,平等、博爱还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所以《一九八四》这部小说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需要提高警惕,防止真正的1984会向我走来。让我们相信,集权主义的黑暗挡不住普世价值的光辉。而我们也呼唤,更多的像奥威尔一样具有历史使命感的作者,能写出更多像《一九八四》一样的能够承担历史使命的伟大作品。

【参考文献】

[1]《一九八四》,乔治·奥威尔著,董乐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2]《集权主义下的人本主义关怀——谈乔治·奥威尔小说〈1984〉》,单儒超,《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8月第29卷第4期

[3]《反乌托邦小说〈一九八四〉的文本结构和语言阐释》,赵世瑾,《文史》2011年2月(上旬刊)

[4]《十年后再读〈1984〉——评乔治·奥威尔的〈1984〉》,张中载,《外国文学》1996年1月

作者简介:李义楷(1986—),男,汉族,山西省太原市人,法律硕士,单位:山西财经大学法学院,研究方向:经济法。

猜你喜欢
奥威尔历史使命乔治
“只留清气满乾坤”
游乐场(上)
城里最漂亮的巨人
《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
高校参与农民工培训教育的使命研究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及其核心地位
“特型”作家乔治·奥威尔的文学之路
乔治和他的斧子
孙仲旭:翻译奥威尔《一九八四》 曾两度落泪
娱乐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