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探索

2017-06-09 13:00罗辑宋晓华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4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心理学心理健康

罗辑 宋晓华

【摘 要】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有目的的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对大学生面对心理困扰有着积极的正面影响,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养。

【关鍵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

一、积极心理学介绍

1998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提出积极心理学一词,为心理学开启了一个新的视角。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假设是: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心理品质与人类的心理困扰是同时存在的。而在大学校园里,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力量和品质的关注和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扰

1.现实我与理想我的差距所带来的心理困扰

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完善是在校大学生心理成长的主要任务,但有些同学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发展并不顺利,或者对自我认识不客观,亦或者在对自我未来发展的认识上不清晰,导致学生在现实我和理想我之间差距太大,从而产生心理不平衡状态。

2.人际交往不顺利带来的困扰

人际交往一直是高校学生面对的重要课题,人际交往的顺利与否与大学生积极的主观体验有着相关联系。人际交往顺利的群体在自我评价和幸福感的体验上都比人际交往不顺利的群体要更加积极。

3.环境适应不良

学生在从基础教育过渡到高等教育,在从被动学习过渡到自主学习,从家庭生活过渡到集体生活,都会有一定的适应过程。大多数同学在经过大概半个学期的适应过程后就能适应学习和生活,但还是有少部分同学会出现适应不良。适应不良的同学会出现学习兴趣下降、自我封闭、由恋家情感引起的焦虑和压力等。

4.情感处理不妥所带来的心理困扰

在校大学生一般年龄在18~22岁,在发展心理的角度分析,这是人类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情感极其丰富,情绪波动较大的时间段。所以处在这个时刻的在校大学生们一方面对爱情有着极大的追求欲望,充满激情的享受着爱情的甜蜜;但另一方面,某些学生处理情感的方式还不够稳重,对自我情感的控制还不稳定,在遇到情感问题时,就有可能会出现情感崩溃的情况。

二、高校大学生产生心理困扰的主要心理因素

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对高校大学生产生心理困扰的原因有很多分析和解释,笔者从自己多年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总结以下两点:

1.自我心理素质不高

每个个体在面对同一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心理、行为反应是不一样的,这主要是由于每个个体的认知方式不同所产生的不同。对我们在校的大学生来说,少量同学在应对外界的压力源时反应过度敏感,甚至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而有些同学在面对心理困扰时,却可以很好的自我缓解,这与我们自身的心理素质有很大的关系。而自我心理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对怎么开发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家们也做了大量的探索研究。

2.对自我积极心理品质关注培养不足

笔者在高校做心理咨询多年,在工作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太少,大部分的心理能量都在关注自己的消极心理,很多时刻都把自己封闭在消极的情感情绪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把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如何帮助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对正常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关注太少,但积极心理品质对个体面对心理困扰有着极大的正面意义。

三、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

1.让大学生关注自己积极的心理品质对其面对心理困扰有正面引导作用

笔者认为,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人类面对消极的心理有着正面的作用。对心理素养好的个体,可能面对外在的一些负性刺激的抵抗力就好一些,而心理脆弱的个体,可能在面对外在的负性刺激时就可能反应更强烈,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所以让我们在校大学生关注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提高自己的心理素养,对其面对心理困扰有着正面的引导作用。

2.让大学生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对其心理成长(心理素质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对增强自己的心理抗体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让在校学生提高自己积极的主要体验,比如提高自己感知幸福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自我成就感,扩大自己的兴趣范围等,这些方式对我们的学生提高自己的心理素养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有着积极意义

在我们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的指导教师如果能站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我们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亦或者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关注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力量,笔者认为,这对我们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一定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群言出版社,2010.6.

[2]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罗辑,女,遵义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工作;

宋晓华,女,遵义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心理学心理健康
“没有用”的心理学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江苏省儿童七项心理品质调查报告(下)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实践
跟踪导练(二)5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