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2017-06-09 12:17路世兰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4期
关键词: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小学生

路世兰

【摘 要】在小学阶段,课堂教学是对小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和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要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自觉地根据教材内容、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挖掘、提炼。

【关键词】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课堂是教给学生知识、教会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能力、健全学生人格的主要渠道,是师生两个人的舞台,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主阵地,是在教师引导下促使学生成长和进步的主要场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有一句经典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小学阶段是学生进入正式学习的最初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普遍呈现心智、心态各方面都比较稚嫩的状态;而这一阶段的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还没有绝对的自控能力;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指示。教师对于小学生行为方式的指导最多体现在教学课堂活动中,课堂教学是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和阵地。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关键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也是我们每个教师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自觉地根据教材内容、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挖掘、提炼。并在执行各科课堂教学常规的各个环节中,渗透行为规范教育。在课堂教学原则上,坚持“所有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行成功教育与和谐教育,努力寻求在教育效果上有实质性的突破。下面,具体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感情

一堂生动的课,教师首先一定要提前创设课堂情境,一开始就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其次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课堂上学生要做到一心一意,而老师要比学生更要精神高度集中,必须做到一心两用,要把90%的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10%的注意力用在教学方案的实施上。课堂上,教师的感染力很重要,教师的声情并茂以及丰富的体态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无意识中改变课堂的不良行为习惯。

二、化抽象变直观,将学习内容生活化

小学阶段,孩子的思维直观具体,他们在学习和理解知识技能时,往往局限于自己经验范围之内,与知识技能相联系的具体事物和具体情境上。对他们来说,只有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他们才有兴趣学。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将抽象的、空洞的内容,变为具体的、可视的,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才会被调动起来。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兴趣,课堂纪律就会好起来,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学习生的不良行为也就减少了,课堂收获也就大了。

三、变空洞为形象,将学习形式生活化

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开始,只会从动手开始。”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是自己在活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尤其是智力落后的学生,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性和目的性,死板的教学形式,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对课堂教学产生抵住情绪,而我们只有转变学习形式,改变教学手段,让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成为小组中的一份子,学习参与性高,不良行为习惯就少,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就能养成。

四、培养个人荣誉感,榜样激励

小学生毕竟还小,对于培养集体荣誉感头脑中没有相应的概念,而相反对于个人荣誉感却已有了明确的概念。老师的一句表扬或鼓励的话,他们都会喜形于色,回到家里还会向爸爸、妈妈炫耀被老师表扬,让其他学生见了也非常地羡慕,个人荣誉感得到了极大地满足。并且模仿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模仿的对象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模仿性能强,为学生树立榜样,是行为规范训练的有效形式。依据这个特点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多表扬和鼓励,树立榜样。例如上课铃声已经响了,老师走进教室发现学生还没有坐好,有的在地上乱走,有的在喝水,有的在说话唱歌,这时老师如果大声批评呵斥只会吓坏学生让接下来的课堂教学陷入困境。此时可以看看教室内是否有坐好的学生,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看,xx同学真是一个遵守课堂纪律的好孩子!让我们大家都向他学习!”短短的一句话即满足了学生的个人荣誉感又为其他学生树立了一个鲜活的榜样,明白以后上课时要像那位同学一样坐好才会得到老师的表扬。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学习对方的优点,鼓起超过对方的勇气,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效果非常显著。对学生的每一點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五、严格要求,密切配合

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小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行为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增强学生的好的行为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活动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不能只讲要求,而应结合班级管理的实际,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

六、增强竞争意识,强化训练

因为有了竞争意识尤其是集体竞争意识后班级才会拥有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有利的环境。我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星级评比”活动,比比哪一组坐的好、积极发言、发言时举手、认真听讲不玩小东西就可以得一颗“星”,不论哪个同学在哪些方面表现好,也在他所在的组上画一颗星;如有人表现不好则擦掉一颗星。每天放学前,比一比哪一组的星最多,不但可以得到掌声,每个小朋友还可以得一张“小红花”。这个办法对维持课堂纪律很有效,对于集体荣誉感的培养也具有推进作用。

七、严格要求,持之以恒

课堂上要随时关注学生的课堂常规,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点到个人,并严格按要求给予相应的处罚。让其它同学认识到你处理问题的态度是绝不估息、绝不纵容、从而给学生以震摄。处理问题要有原则,所制定和要求的东西不能朝令夕改。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要坚定自己的纪律要求。要让学生感到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人;从而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使学生佩服你、尊敬你,从而不敢对你所提出的要求有所怠慢。

八、家校结合,上好家庭教育课堂

家庭作为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儿童的教育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在家庭教育的第一课堂中我们要做到:一是严格要求。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有赖于家长的严格要求。要求一经提出,就必须坚决贯彻施行,不可以有例外。二是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在培养孩子某种好习惯的过程中,父母的表率作用很重要,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己不正,何以正人?”,这句话用在孩子好习惯的养成上也很合适。三是适当鼓励。习惯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非反复练习不可。当孩子按照要求去做时,家长应及时给予肯定。孩子有了兴趣和愉快的体验,良好习惯就容易形成。四是提供条件。形成习惯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能提供相应的条件,有助于孩子较快地形成习惯。比如:孩子写作业的环境,休息的环境,书籍的来源等等这些条件都需要家长提供。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通平台、微信、QQ交流群等向家长了解并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学习与生活的情况,希望家长能配合老师的工作,共同将孩子培养成人。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长期培养,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督促引导。

猜你喜欢
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刍议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中的几个转变
浅议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的意义
游戏角色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作用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几点做法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