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对类风湿关节炎免疫功能调节的机制研究进展

2017-06-10 03:39赵怡坤朱田田赵中亭严兴科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类风湿滑膜艾灸

赵怡坤,朱田田,赵中亭,严兴科



艾灸对类风湿关节炎免疫功能调节的机制研究进展

赵怡坤,朱田田,赵中亭,严兴科

甘肃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艾灸治疗RA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且不产生依赖性,缓解症状的同时能促进机体逐步恢复正常免疫水平。本文从固有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因子及免疫器官等方面综述近年来艾灸治疗RA的机制研究,并探讨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为临床及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类风湿关节炎;艾灸;免疫;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滑膜增生、血管翳、骨质破坏是其三大病理特点。RA好发生于女性,是全身性疾病,病变主要涉及关节。关节炎症反复发作,破坏日益加重,最终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和畸形。RA中的免疫功能总趋势呈现亢进状态,机体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等均不同程度紊乱。艾灸对RA的治疗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良性调节已得到广泛认可,本文从免疫的角度对艾灸治疗RA的机理做初步探讨。

1 固有免疫

固有免疫是机体的天然免疫防御功能,没有特异性,作用广泛,反应快,参与的免疫细胞较多,是一切免疫应答的基础。C反应蛋白(CRP)属于非特异的炎症标志物,具有激活补体、促进粒细胞及巨噬细胞吞噬的作用,被认为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通常在RA中呈现高水平表达,与RA病情活动度有一定关系[1-2]。陈开慧等[3]艾灸RA患者肾俞、足三里及阿是穴后,外周血CRP水平显著下降。Meta分析结果显示,艾灸能够普遍降低RA患者的CRP水平,说明艾灸对RA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4]。艾灸治疗降低CRP浓度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其直接作用,或是调节其他细胞因子而产生的交互作用,但具体机制尚未阐明。

RA患者的巨噬细胞增生,分泌多种炎性递质而破环关节组织。激光灸Ⅱ型胶原蛋白诱导的关节炎(CIA)模型大鼠踝关节巨噬细胞增生程度降低,同时滑膜组织的增生、炎性细胞的浸润程度均得到抑制[5-6]。在艾灸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肾俞”“足三里”研究中发现,艾灸能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抑制其对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的介导,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滑膜组织病理状况,且在与艾油组的对比中发现艾灸疗效更为显著(<0.05),提示传统艾灸具有某些特殊性[7]。

红细胞免疫是固有免疫的一部分。贾杰等[8]观察到复方硫磺灸可改善AA大鼠红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致畸与致残率。佐剂型RA白兔经膏肓灸法治疗后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水平明显升高,同时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水平显著降低,表明膏肓灸法可起到“扶正祛邪”的治疗效果[9]。

2 适应性免疫

2.1 体液免疫

免疫球蛋白是体液免疫的基础物质,艾灸能够显著降低RA异常增高的血清IgG、IgM、IgA水平,从而减少组织损伤。IgG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75%左右,在体液免疫中起主导作用。姜夏薇等[10]发现艾灸与穴位敷贴联合西药可显著降低IgG水平,同时降低的还有IgM、IgA以及补体C3水平。相似报道也表明艾灸降低IgG水平较其他免疫球蛋白更为明显[11]。研究报道中关于免疫球蛋白改善程度的差异,可能是由于采取了不同的刺灸方法而造成的。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对R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其浓度越高,RA患者的骨质破坏程度就越严重。曾繁广等[12]发现针罐联合来氟米特治疗RA可有效降低CCP浓度,且下降程度优于单纯药物对照组。

RA发病过程中体液免疫应答受多种细胞因子的调控,白细胞介素(IL)-6便是一种可强力诱导CRP产生、诱导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分泌IgG的细胞因子[13]。在对RA模型鼠IL-6的影响研究中发现,电针、火针、温和灸、隔物灸等不同刺灸法均可降低血清和关节液中IL-6的表达[14-15]。但分别在摘除肾上腺和切断颈部迷走神经后发现,艾灸对包括IL-6在内的多种细胞因子水平不再具有调节作用,提示艾灸治疗RA有赖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A)和胆碱能通路的完整[1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主要由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在RA发病中可上调体液免疫,激活多种免疫淋巴细胞以及滑膜组织细胞等,并促使这些细胞合成分泌大量炎症介质,破坏滑膜及骨质,降低TNF-α水平是治疗RA重要环节之一。韩润霞等[17]用火针点刺AA大鼠足三里及阿是穴,证实火针可下调血清TNF-α水平。刘明雪等[18]研究结果显示,针刺与艾灸均可在下调AA大鼠血清TNF-α水平的同时上调干扰素-γ水平,而后者具有很强抗炎作用。

2.2 细胞免疫

现代研究认为,RA主要是由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同时T细胞又可诱导其他细胞产生更多的致炎因子,加剧滑膜炎症的发生。因此,使过度增殖、亢进的T细胞凋亡是控制RA的有效手段之一。有研究认为Th1/Th2细胞分化的失衡是RA发病的中心环节[19]。高骏等[20]观察到艾灸可抑制AA大鼠血浆中的IL-1β分泌,同时促进IL-4的分泌,进而调整Th1/Th2细胞因子失衡。周志刚等[21]则通过对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和GATA-3的干预,起到逆转T细胞向Th1漂移的作用,使Th1/Th2恢复动态平衡。由此提示,艾灸调节Th1/Th2动态平衡的作用是多途径的。

2.3 细胞因子

IL-1、IL-17有强大的致炎作用,不仅自身介导炎症反应,同时诱导其他炎性细胞的高表达。不同艾灸疗法均能显著降低IL-1水平,随之下降的还有其姐妹因子TNF-α[22-23]。李熳等[24]对IL-1的进一步研究发现,电针可抑制IL-1β mRNA表达而促进抗炎因子IL-1ra mRNA表达,说明电针具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可调平内环境,使机体自然恢复正常状态。杨馨等[25]探索艾灸对基因干扰RA家兔血清IL-17的影响,结果显示,艾灸组较模型组家兔血清IL-17含量显著降低(<0.01),但在3个不同基因干扰组中,IL-17下调程度明显降低,提示JAK/STAT信号通路在调节RA发病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在激光灸研究中发现,100 mW时CIA大鼠血清IL-17水平中最低,其机制可能是激光灸直接抑制了IL-17,或因提高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的水平,通过HPAA途径起到降低炎症反应与关节破坏的作用[26]。

IL-2、IL-10是RA中2种代表性抑炎因子。通过电针、手针及艾灸对比,不同针灸法均可有效提升抗炎因子IL-2水平[23],艾灸不同穴位也能改善IL-2含量[27]。IL-10具有很强的免疫调控作用,能抑制淋巴细胞的抗原递呈功能,从而抑制多种促炎性细胞因子产生。王兴等[28]采用RT-PCR检测,调督通脉针灸法对AA大鼠膝关节滑膜中IL-10的表达提升效果最优,同时更有效地抑制TNF-α水平。在观察丹参粉针穴位注射治疗RA的疗效中,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IL-10、TNF-α水平变化[29]也支持了这种抑炎提抗的结论。

2.4 免疫器官

胸腺和脾脏是T细胞及B细胞的主要来源地,脾脏也是发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机体免疫功能的正常有赖于二者功能与结构的完整。罗磊及朱洪玉等[30-31]分别观察到艾灸及隔药饼灸既可提高RA模型大鼠的胸腺指数,又可降低脾指数。同时,被破坏的滑膜细胞也有明显改善,即艾灸能改善胸腺萎缩和脾脏肿大,保护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进而诱导和促进抗炎因子分泌,抑制炎症,缓解滑膜组织破坏。

3 小结

艾灸既能影响非特异性免疫,通过降低CRP、RBC-IcR等抑制炎症,又能对特异性免疫起作用,纠正T细胞分化方向、下调IgG等,在抑制炎症同时还能促进机体自身抗炎功能,如上调RBC-C3bR、IL-2、IL-10等因子水平,抗炎抑炎的作用比较广泛。但通过对现有报道的分析,笔者认为:一方面,RA的发病机制复杂,参与的细胞、介质繁多,且与病情发展密切相关,但大部分研究仍集中在如IL-1、TNF-α等少数几种因子上,且缺乏对其作用机理的详细阐述,对其他参与免疫调节的介质和途径缺乏关注;另一方面,艾灸对RA免疫调节的机理研究缓慢,对于如基因表达与RA病情关系等较新方向的机理研究报道颇少。再者,刺灸疗法的差异、不同证候的免疫水平等,均可影响艾灸对RA免疫调节的效果,目前缺乏相关方面的具体研究与分析。

艾灸具有良好的抗炎免疫作用,既能抑制炎症反应,又能促进抗炎免疫的表达,而RA为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免疫功能紊乱。因此,艾灸可通过调节免疫来治疗RA,这是艾灸促进RA恢复的重要机制,全面并进一步阐明其具体的作用机理,有利于更准确地运用艾灸来治疗RA,使疗效最大化。

[1] 汪健,李华,鲁勇,等.Anti-CCP及CRP对类风湿关节炎活动度及骨侵蚀的预测价值[J].江西医药,2011,46(6):505-507.

[2] 万兴,李良,秦建华,等.C反应蛋白在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临床意义[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2,12(3):77-78.

[3] 陈开慧,李仁保,李凯,等.艾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IL-6、CRP水平的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5,31(1):303-304.

[4] 张星华,朱博雯,赵彬元,等.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随机对照临床研究Meta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2):42-46.

[5] 周莹,毕群,刘伟,等.激光针灸对2型胶原蛋白诱导关节炎(CIA)模型大鼠滑膜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机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 21(6):725-727.

[6] 张海波,胡甜甜,陈洪丽,等.激光针灸对CIA大鼠滑膜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研究[J].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13,36(4):203-206.

[7] 彭传玉,胡玲.艾灸“肾俞”、“足三里”对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1):6-8.

[8] 贾杰,王江宏,郭学军,等.药物灸对RA大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2):37-39.

[9] 雒成林,王建文,何天有.膏肓灸法对大耳白兔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因子的影响[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1):19-20,33.

[10] 姜夏薇,申华,郑秀峰,等.艾灸与穴位敷贴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56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5,21(21):37-38,41.

[11] 唐宇,吴金玉,邱菲.艾灸配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5,38(4):33-35.

[12] 曾繁广.针罐联合来氟米特治疗抗CCP抗体阳性的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

[13] 施利青,董婷,甸自金,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及肿瘤坏死因子表达的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23):3416- 3417,3420.

[14] 周颖芳,李万瑶.蜂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HPA轴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6):1-3.

[15] 杨涵棋,刘旭光,张耀,等.不同灸法对实验性RA模型IL-6、IL-8、MCP-1表达影响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12):2625-2627.

[16] 张耀,刘旭光,杨涵棋,等.切断迷走神经对艾灸调控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家兔关节滑膜液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3, 40(7):1482-1483.

[17] 韩润霞,杨晶,张天生,等.火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血清白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2,37(2):114-118.

[18] 刘明雪,魏焦禄,卢圣锋,等.针刺、艾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TNF-α、IFN-γ的影响差异[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3):13-14.

[19] 任舒婷,李玉生.Th1/Th2失衡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损伤的临床意义[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5,22(9):864-866.

[20] 高骏,周海燕,刘旭光,等.艾灸对实验性RA大鼠血浆Th1/Th2细胞因子平衡影响的实验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1):21-23.

[21] 周志刚,颜春明,张学强,等.艾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Th1/Th2漂移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和GATA-3的干预作用[J].江西中医药,2015, 46(5):28-30.

[22] 杨涵棋,刘旭光,杨馨,等.不同灸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家兔肿胀关节及滑膜液中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J].针刺研究, 2013,38(2):134-139.

[23] 李文迅,黄怡然,雷林丹,等.电针、手针“足三里”对慢性关节炎大鼠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2,37(4):271-276.

[24] 李熳,王丽娜,易春霞,等.电针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病灶局部皮肤组织IL-1β、IL-1ra mRNA表达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4,29(3):187-191.

[25] 杨馨,黄艺,金荣疆,等.艾灸对基因干扰类风湿性关节炎家兔血清IL-17影响的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1):24-28,47.

[26] 张海波,李迎新,胡甜甜,等.激光针灸对CIA大鼠血清IL-1β、IL-15、IL-17、TNF-α、VEGF和COR的影响[J].中国激光,2014,41(3):1-10.

[27] 鲍毅梅,李汶阳,宋晓平.天灸关元、命门穴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比较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9):54-56.

[28] 王兴,张秀荣,张鸿婷,等.调督通脉针灸法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TNF-α、IL-10表达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12,29(6):88-90.

[29] 王倩.丹参粉针穴位注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3(12):72-73.

[30] 罗磊,胡玲,何璐,等.艾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关节滑膜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1,36(2):105-109.

[31] 朱洪玉,雷旭露,贺琴,等.隔花椒饼灸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抗炎镇痛作用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2):21-24.

Research Progress in Mechanism of Moxibustion in Regulation of Immune Functio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ZHAO Yi-kun, ZHU Tian-tian, ZHAO Zhong-ting, YAN Xing-ke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is a chronic systemic autoimmune disease. Moxibustion treatment for RA has significant efficacy, with high security and without dependency. It can alleviate the symptoms and make the body gradually return to normal level of immunity at the same time.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study on mechanism of moxibus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RA in recent years from the aspects of innate immunity, humeral immunity, cellular immunity, cytokines and immune organs, discuss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relevant study, and provided a basis for clinic and future research.

rheumatoid arthritis; moxibustion; immunity; review

10.3969/j.issn.1005-5304.2017.06.036

R245.81;R259.932.2

A

1005-5304(2017)06-0131-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60791)

严兴科,E-mail:yanxingke@126.com

(2016-04-11)

(修回日期:2016-05-06;编辑:向宇雁)

猜你喜欢
类风湿滑膜艾灸
基于滑膜控制的船舶永磁同步推进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研究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一款多功能便巧艾灸辅助器
益肾蠲痹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Meta分析
求医更要求己的类风湿关节炎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滑膜肉瘤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肺滑膜肉瘤诊断与治疗——附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50例
藏药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