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2017-06-10 03:39舒圆月肖小芹邓桂明陈镇杨立平欧阳林旗贺艳萍向彪何海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番泻叶母子病证

舒圆月,肖小芹,邓桂明,,陈镇,杨立平,欧阳林旗,贺艳萍,向彪,何海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舒圆月1,肖小芹1,邓桂明1,2,陈镇2,杨立平3,欧阳林旗2,贺艳萍1,向彪1,何海1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长沙 410007; 3.湖南省肿瘤医院,湖南长沙 410013

目前中医临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以辨病辨证相结合为主,因此,建立IBS-D肝郁脾虚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作为中西医结合的中医药创新理论日益受到关注,并逐渐成为中医实验动物模型发展的新方向。本文对IBS-D肝郁脾虚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近年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探讨建立IBS-D肝郁脾虚动物模型的方法与研究思路,为中医药治疗IBS-D的作用机理研究和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综述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以腹痛或腹部不适,大便习惯改变,并伴有一系列胃肠道症状及精神症状而肠道缺乏明显病理性改变为特征的功能紊乱性疾病,主要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或不确定型(IBS-M/IBS-A),其中以IBS-D最为常见[1]。IBS-D属中医学“腹痛”“泄泻”等范畴,肝郁脾虚型、脾胃虚弱型、脾肾阳虚型、寒热互结型、阴虚肠燥型为本病主要证候,其中以肝郁脾虚型最为常见[2]。本病主要病理原因有胃肠动力异常、精神因素、内脏痛觉高敏、肠道感染及菌群失调等,其中胃肠动力异常和内脏痛觉高敏性被认为是IBS主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3]。

病证结合不仅是中医临床的重要诊疗模式,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中医药理论创新[4]。目前,IBS-D肝郁脾虚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构建思路大致为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复制疾病模型,在疾病模型的基础上根据中医理论复制证候模型。兹就近年IBS-D肝郁脾虚病证结合模型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1 造模方法及特点

赵迎盼等[5]采用新生母子分离2周+慢性束缚3周+番泻叶灌胃1周法成功复制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症结合大鼠模型,该作者查阅并统计了涉及IBS-D的动物实验研究,采用番泻叶灌胃造成腹泻的文献约占50%,而其余研究多采用慢性束缚及其他应激方法,并且得出结论:病证结合模型更能模拟IBS-D患者临床症状及发病机制。

张北华[6]通过对几种造模方法进行动物实验对比研究表明:采用母子分离8周+慢性束缚应激3周+番泻叶灌胃1周可成功建立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采用慢性束缚联合母子分离法造模优于单一因素法;该研究所建立的肝郁脾虚型大鼠模型具有内脏高敏感性、肠道通透性增加、抑郁和免疫功能异常等多种特征。笔者认为,该研究母子分离时间较长(8周)可能导致影响因素增加,子鼠3周龄断奶情况下可脱离母鼠独立摄食水,无需同与母鼠同笼,故可综合其他造模方法进行改善。

王微等[7]采用母子分离2周+慢性束缚应激3周造模,研究表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用于中药药效评价优于现代医学疾病模型和单纯中医证候模型;新生母子分离法叠加慢性束缚刺激法,可建立较为稳定的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叠加番泻叶灌胃能产生腹泻症状,可更好地建立IBS-D肝郁脾虚病证结合模型。

李燕舞等[8]研究发现,采用母子分离2周和乙酸灌肠刺激2周均可建立IBS-D内脏高敏大鼠模型,并将二者进行对比得出结论:母子分离模型能更好地模拟IBS-D腹痛及排便异常症状。王辉等[9]采用乙醚麻醉后乙酸灌肠合并束缚1周造模成功。笔者认为,该方法虽可以使大鼠产生腹泻症状,但造模时间短,因素单一,易损伤肠道黏膜,不符合IBS-D的病程长、多因素致病以及无器质性病变等特点。

房财富等[10]采用母子分离2周+慢性束缚3周+番泻叶灌胃1周方法造模,成功建立了IBS-D肝郁脾虚病证结合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内脏高敏、肠道功能障碍、腹泻、抑郁等多种特征,且该模型肠道组织形态无异常病变,能较好地模拟慢性功能性肠病的主要特点。

邓桂球等[11]采用番泻叶水煎液灌胃同时结合束缚2周的方法造模。笔者认为,该方法缺少早期生活应激事件,在IBS-D模型内脏高敏这一基本特点上有所欠缺,应该适当改进。

Coutinho S V等[12]通过母子分离合并其他应激方法来模拟IBS-D的症状或中医肝郁脾虚的症状,取得稳定的造模结果,且多因素大鼠模型总体模拟效果优于单因素大鼠模型。母子分离持续时间对比研究表明,每日15 min简短分离会降低仔鼠成年HPA轴对应激的反应能力,而每日>3 h分离时间则出现相反结果,并且出现内脏高敏感反应;实验动物性别对造模影响的研究表明,尽管大多数实验为避免性激素影响大多采用雄性鼠仔进行实验,但母子分离雄鼠的肠道敏感性增高不及雌鼠明显,这与临床上IBS-D多发于女性患者的情况相一致。

综上,采用母子分离+束缚+番泻叶灌胃方法能较好的建立IBS-D肝郁脾虚动物模型,具体方法为对新生2 d雌性子鼠与母鼠进行分离,每日3 h,持续2周,3周龄断奶并从母鼠中分离,弃母鼠不用,给予常规喂养至8周龄后,筛选体质量>200 g的大鼠采用束缚瓶对大鼠肩部和腹部进行束缚,使其固定不动,3 h/d,连续3周。束缚应激期从第3周开始给予番泻叶煎剂灌胃,连续1周。IBS-D动物模型评价标准应在内脏高敏的基础上,具备行为学表现(少动易怒、抑郁、毛色晦黯、体质量下降或增长过缓、食量减少等)、肠道功能障碍、腹泻以及结肠病理组织形态无器质性病变等特点。

2 造模研究思路

IBS-D的发病绝非单一因素所致,为多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引起,更非某一单方面机制所能诠释,并且其临床症状也相对复杂和多样,因此采用多因素复合造模方法更能贴近IBS-D病理生理过程。研究表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用于中药药效评价要优于西医疾病模型和单纯中医证候模型,它体现了中西医两种医学的互补融合,更有说服力[13]。IBS-D无器质性病变,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而动物没有语言表达,因此实验研究中的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应该从病因、症状、病程上兼具本病的特点。

80%IBS-D患者中,应激可造成IBS-D症状发作或加重,生理心理应激刺激对IBS-D产生直接致病作用,在IBS-D的病理生理学和临床表现中具有重要作用[14]。IBS-D是在脑-肠轴参与下,涉及感觉、动力、情感、认知和行为等多因素的疾病,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依据刺激靶点的不同,主要分为中枢和外周两种[15],而母子分离法是一种典型的脑肠轴动物模型,涵盖了上述多种因素的IBS-D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早期的生活应激事件,如童年忽视、失去父母和受虐待等能够影响结肠动力和引起内脏痛觉过敏,使成年后发生IBS的危险性增加[16-17]。大鼠母子分离法符合人类生命早期母子分离的特征,通过IBS-D患者早期生活应激事件,可模拟IBS-D的某些病因,产生内脏高敏状态,甚至出现肠道屏障功能改变、肠道菌群失调以及应激反应过度等异常表现,这种生理及心理的影响成年后可持续存在[18-19]。母子分离联合番泻叶灌胃法和慢性束缚法造模,从“证”的角度而言,采用番泻叶灌胃通常被作为复制脾虚泄泻动物模型的首选方法[20],故不会引入新的中医“证”的因素,大鼠胃肠道组织在番泻叶提取物灌胃后无光镜可见的变化,且不会产生药物依赖性。而从“病”的角度而言,番泻叶灌胃可以导致大鼠产生稀便、大便次数增多的疾病临床特点。有研究表明,慢性束缚应激也可提高大鼠的内脏敏感性,而且可以影响胃肠道运动功能[5]。慢性束缚应激和番泻叶灌胃都可使大鼠产生抑郁及腹泻等症状,同时该模型具有肝郁脾虚的中医证候,而长达2个月的造模时间也符合IBS-D患者病程特点。

3 展望

IBS-D易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品质,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折磨与经济损失。目前对IBS-D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尚未成熟,单纯中医或现代医学动物模型不能很好模拟IBS-D的发病机理和症状特征。IBS-D肝郁脾虚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既运用了IBS-D的中医病因病机,又综合了现代医学致病理论,因此,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特色的同时又符合现代医学对疾病明确的病理组织器官变化和诊断评价。该方法符合临床诊治实际情况,对于探讨IBS-D病理生理变化与中医证候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医药治疗IBS-D的作用机理,具有重大意义。

但目前IBS-D肝郁脾虚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尚存在一些问题:采用西医疾病模型与证候模型(母子分离+束缚+番泻叶灌胃)的单纯叠加,是否能够较好模拟IBS-D的病理生理机制和发病特点;模型建立后,如何对模型进行公认合理的疾病和证候特征评价。上述问题需要通过大量研究验证并加以改进,使IBS-D肝郁脾虚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更加成熟,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治疗优势。

[1] 姚欣,杨云生,赵卡冰.罗马Ⅲ标准研究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特点及亚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5):563-566.

[2] 吴皓萌,徐志伟,敖海清.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候规律的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3,8(2):127-129.

[3] 张声生,李乾构,魏玮,等.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7):1062-1065.

[4] 刘建勋,林成仁,任钧国.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拟临床研究思路与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15.

[5] 赵迎盼,唐旭东,卞兆祥.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症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11):1507- 1514.

[6] 张北华.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

[7] 王微,张北华,王凤云,等.肠安合剂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血清中5-羟色胺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11):3905-3906.

[8] 李燕舞,巫燕莉,王汝俊,等.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动态评估[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2,28(5):229-231.

[9] 王辉,马海洋,于岩瀑,等.隔药灸脐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饮食量、体质量的影响[J].山东中医杂志,2015,34(9):696-697.

[10] 房财富,唐洪梅,廖小红,等.肠激安胶囊对IBS-D模型大鼠脑肠轴中NPY mRNA表达及ACTH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 33(7):948-952.

[11] 邓桂球,张蓓,张喆,等.六味顺激胶囊对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及五羟色胺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4,21(8):46-48.

[12] COUTINHO S V, PLOTSKY P M, SABLAD M, et al. Neonatal maternal separation alters stress-induced responses to viscerosomatic nociceptive stimuli in rat[J]. Am J 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2002,282(2):G307-316.

[13] 赵慧辉,郭书文,王伟.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判定标准的建立[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6):365-367,373.

[14] 赵云.母婴分离应激至肠易激综合征生物学特征及同型半胱氨酸损伤机制[D].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4.

[15] NOSEK K, DENNIS K, ANDRUS B M, et al. Context and strain-dependentbehavioral response to stress[J]. Behav Brain Funct,2008,4(1):23.

[16] 卓玲,吴斌.新生期母婴分离对大鼠的远期影响[J].国际儿科学杂志,2008,35(2):130-134.

[17] 杨燕珍,吴斌.新生鼠母婴分离对其心理行为的影响及相关机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8,19(5):479-481.

[18] O'MAHONY S M, HYLAND N P, DINAN T G, et al. Maternal separation as a model of brain-gut axis dysfunction[J]. Psychopharmacology (Berl),2011,214(1):71-88.

[19] OINES E, MURISON R, MRDALJ J, et al. Neonatal maternal separation in male rats increases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and affects behavior after chronic social stress[J]. Physiol Behav, 2012,105(4):1058-1066.

[20] 曲长江,林庶如,夏淑杰.苦寒泻下两种脾虚模型的免疫学比较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1999,26(3):133-134.

Research Progress in Animal Models of IBS-D Disease Combined with Liver Stagnation and Spleen Deficiency

SHU Yuan-yue1, XIAO Xiao-qin1, DENG Gui-ming1,2, CHEN Zhen2, YANG Li-ping3, OUYANG Lin-qi2, HE Yan-ping1, XIANG Biao1, HE Hai1

At present, TCM treatment of 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D) is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disease differentiation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eref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IBS-D of liver stagnation and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combined with animal model as a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novation theor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concerned about, and gradually become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CM experimental animal model.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IBS-D liver and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in recent years, discus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IBS-D liver stagnation and spleen deficiency animal model and research ideas for the treatment of IBS-D, and provided references for mechanism research of TCM treatment for IBS-D an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cine.

IBS-D; liver stagnation and spleen deficiency; combination of disease and syndrome; animal model; review

10.3969/j.issn.1005-5304.2017.06.037

R259.74;R285.5

A

1005-5304(2017)06-0134-03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4M550420);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4A107);湖南省中医药科研计划项目(201429、2013135);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2014CX02);湖南省教育厅项目(15C1041)

邓桂明,E-mail:705500732@qq.com

(2016-05-01)

(修回日期:2016-05-20;编辑:向宇雁)

猜你喜欢
番泻叶母子病证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侯氏黑散在糖尿病相关病证中的应用
话说番泻叶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母子相依
遭遇如此母子,我的婚姻好尴尬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遭遇如此母子,我的婚姻好尴尬
番泻叶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番泻叶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