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张宁静而温暖的书桌

2017-06-10 19:45李建华
江苏教育 2017年6期

【摘 要】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地处城郊接合部,立足区域实际和自身特点做出特色,在整合中突围,在融合中提升。学校虽然外来务工子女生源占70%以上,但是,学校以“做有故事的教育,办有温度的学校”为核心办学理念,追求“教师如莲,学生如花”的办学愿景,给每一个学生一张宁静而温暖的书桌,以莲花特有的办学情怀在与众不同地站立着。

【关键词】教育原生态;“梦工厂”;国际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8-0033-03

【作者简介】李建华,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南京,210019)校长,高级教师。

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成立于2013年9月,由双闸中学、沙洲中学、双闸小学三校整合而成,是南京市建邺区第一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地处城郊接合部,立足区域实际和自身特点做出特色,在整合中突围,在融合中提升,先后成为江苏省初中课程基地示范学校、南京市现代化示范学校、南京市数字化示范校园、南京市智慧校园示范学校、南京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南京市园林校园。学校虽然外来务工子女生源占70%以上,但是,学校以“做有故事的教育,办有温度的学校”为办学理念,追求“教师如莲,学生如花”的办学愿景,给每一个学生一张宁静而温暖的书桌,以莲花特有的办学情怀在与众不同地站立着。

宁静而温暖是教育的原生态,是故乡的原风景,从这里,我们寻找着教育的故乡,让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张宁静而温暖的书桌。如果说雷夫第56号教室倡导的是让教育没有什么,没有恐惧和害怕;那么,莲花实验学校倡导的是让教育有点什么,有点温度,有点故事。

莲花,这是让许多来访的教育人都会好奇甚至羡慕的校名,其实,殊不知这样丰满好听的名字背后却有着十分骨感的现实。

蓮花校名,源自这里村落的名字——莲花村,10多年前这里是城市和农村、江苏和安徽、城市人口和流动人口的接合部。因为城市交通的配套延伸和房价的相对低廉,这里居住的人群十分庞杂,近7万的居民中有80%为流动人口:有一夜暴富的拆迁户,有进城务工人员,甚至还有吸毒贩毒传销人员混迹其中。作为其中的配套学校,名和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学校最高峰时,外来务工子女达95%,他们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因为“相对剥夺”,诸多生命建设所必需的基本要素没有得到及时地呵护、唤醒和打开,如“候鸟”一般迁移,时间、空间的碎片化,让他们的求学难以稳定化、深度化。他们身上明显存在“三弱三缺”的短板,即阅读能力弱、数学学科弱、英语学科弱,家教缺失、见识缺少、自信缺乏。

于是乎,以哈佛家训为主要内容的故事墙、催人惜时的时间墙、以表扬和激励为主的师生成长墙成了学校文化的直观符号,“不拍照,不宣传,不拿孩子做交易”的“三不”原则成了衡量慈善送温暖的标尺;教室少了特殊学生位置;把午休权还给学生;请家长坐下来;住校生晚间八点半免费的肉包子;洗手间多了手纸;餐厅多了一米线;公共部位多了随手取阅的图书;校门口多了“校长信箱”;学校角落多了花花草草;学生多了作业记录本,除了记录每天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外,还设有“老师留言”“家长留言”和“心情晴雨表”;学期末多了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

环境在不经意间变化着,文化在非刻意中生长着,友善、尊重、信任的气息在校园内潜滋暗长。

在学校整合的第一年的初一分班检测中,竟然有四分之一的学生26个英语字母都写不全。英语教师颇为无奈地说:“我们要完成教学进度,我们无法兼顾这些学生。”是教学进度重要,还是人重要?我们把全体初中英语教师带到小学英语课堂听课,把小学英语教师请过来给学生上课,把新东方教师邀来做英语冬令营,请省外办的10位外事翻译官进课堂交流互动。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立足于“学生在哪里,我们的教学才能在哪里”。面对“靠天收”的家长和“底子薄”的学生,我们进行作业改革:莲花学生做莲花的校本作业,并尽量控制在学校完成。同时倡导有温度的教学:“抱”着学、“搀”着学、“哄”着学,给不同学生开“小灶”,吃“流质”。

为了拉长学生“三弱三缺”的短板,学校大力建设了阅读、旅行、艺术和科技等四个梦工场,开设了31门校本课程。阅读梦工场集阅览、沙龙与电子阅读于一体,为每一个学生营造一个“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阅读栖息地。旅行梦工场,将课堂放到了南京城。南京城的山、水、城、林成了鲜活的教材。周五下午,孩子们去读“大地的文章”。旅行为课堂推开一扇窗,借助旅行课程,教师带着学生继续向生活的深处漫溯。在这样流动的课堂里,孩子们嗅到了春风,闻到了花香,触摸到了生活。艺术梦工场和科技梦工场分别给学生艺术的熏陶和动手的体验。每周三下午第二节课,31门校本课程全面展开,每一个孩子都可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有了落脚点,在学校多了存在感。学校的高尔夫、攀岩、轮滑等课程更是让学生找到了生活的优雅与情趣。

学校是孩子有梦的地方,而要营造好的梦境,就要亲近孩子,想出点子,找出法子,做出样子,播下种子,搭建学生健康成长的“T型台”和“星光大道”。每年8月30日的开学典礼、5月7日的青春仪式、6月6日的毕业典礼,把常规做成了校规,雷打不动。到什么时候就该做什么事了,因时而动,因事而动。工作有了计划,学校有了规则,学生有了期待。我们变形式为仪式,注重仪式的庄重、成长的再现、感恩的深化、征程的延续和情感的承载,打破包裹在学生身上层层的“壳”,把他们内心的最善激发出来,唤醒真善美,培养精气神。

在2014年最后一批南京市青奥(现代化)示范学校创建中,我们打破了“不可能”的魔咒,创造了“第一次”的惊喜,把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现实。三年中,我们还完成了南京市的数字化校园、园林校园、智慧校园等创建,通过做创建大事来凝聚人心,提升品质。我们通过“青奥小屋”推开了学校国际化交流的大门,首次通过自身努力,选派教师,走出国门,访问智利,学生也因之参加了智利“独立日”互动活动。从此学校国际化交流一发不可收,先后接待了来自智利、新加坡、韩国等国的高端访问。

我们举办以“爱”为主题的运动会:连续三年把18岁以下的“莲二代”(教师子女)邀请到学校参加学校运动会的入场式,最大的孩子十四、五岁,最小的不满周岁,有站着的、被抱着的,有笑着的、哭着的,萌味十足。当他们歪歪扭扭地出现在跑道上时,操场上掌声一片,惊叫不断。我们过“六个一”的教师节:一首电台祝福歌曲、一条祝福短信、一支康乃馨鲜花、一张贺卡、一面学生秀祝福的表达墙、一封校长写给教师家人的感谢信。新年出台“新莲”新政:“教师生日就是公休日”“学校不忘18岁以下‘莲二代生日”“确立新年全家福包饺子日”。举办“为教师健康加油积分”活动,鼓励教师每天与学生一起参加“阳光体育”活动,并定期进行健康积分兑换。教师感慨道:“物质不在多少,表达了就行;关心不在大小,温暖了就行。”

在通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我们用最传统的方式——带着一本书去家访,完成了“眼睛与眼睛的重逢,心与心的抵达”。三年中,我们始终坚持“两个100%”的家访,即100%教师参与,访遍100%家庭。当我们的教师在节假日走进学生的家庭,和家长面对面时,我们看到了学生背后的真实生活:有的学生住在简易工棚里,有的学生每天要骑自行车往返40多千米上学,有的学生父亲卧病在床、回家还要烧饭照顾弟弟……在这样的家访中,教师和孩子的心更近了,不再抱怨學生。师生间的了解、理解、谅解,架设了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桥梁。每一位家访的教师都带着一份由学校精心为学生挑选的礼物——书。一个孩子在日记中写道:“老师来了,是和风细雨;老师走了,也没有暴风骤雨。这样的家访我不紧张。”

办学初始,我们就开通了“相约8:30”的校长热线,与家长及时沟通孩子在学校好的表现。当教师发现学生有新的进步后,将具体事例和家长电话发到我的邮箱,我会在8:30拨通家长电话,表扬学生,感谢家长。第一次接到我电话的家长都非常紧张,他们总以为孩子在学校闯了大祸,而等通话结束后,他们会开心地说着“谢谢”,他们没有想到孩子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事会值得校长来表扬。“相约8:30”相约的不是时间,相约的是美的发现与传递,是爱的表达和交流。孩子有了进步,教师有了发现,校长有了热线,学校有了故事,家长有了惊喜,教育有了温度。8:30意味着美好一天的开始,此时的家长要么在上班,要么在上班的路上,当他们接到校长热线后,他们一天的心情和我打电话的心情应该是一样愉悦的。

此外,每月一次的“家长沙龙”,每月一封的“致家长信”,让家长感受到学校的“呼吸”和“心跳”。学校的开学典礼、青春仪式、毕业典礼等大型活动都把家长请进来,让他们亲自参与。学校的百米红地毯每年用两次,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见证孩子的青春仪式和毕业典礼。遇到难以请假的家长,由学校出面开具请假条,以学校名义向家长单位请假,以确保家长能有时间参加活动。细心的教师发现,每一位来参加活动的家长服装都是整洁的,皮鞋都是锃亮的。每次这样的活动,都有不少的孩子和家长感动得落泪。

在学校的模范班主任考核中,我们将班级学生中午就餐率纳入其中。对很多孩子来说,午餐可能是他们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让他们把午餐吃好也是我们的责任。

或许我们已经模糊了教师和父母的边界了,当某一种责任缺位时,需要的是另一种责任能够迅速地补位。为了孩子,我们有时候也难以厘定哪些是应该的,哪些是不该的。教育是渡人,也是渡己,是师生、家长的彼此抵达。

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马斌第一次来学校就称赞道:“平常而非常、平易而不易、平凡而非凡。”学校整合才三个多月就走进了央视新闻联播,且时长达到3分钟,破了南京基础教育学校的纪录。《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媒体在一年中先后关注、报道了学校。“莲花”在教育业内迅速被周知,教师们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我们学校又上头条了”。

已经毕业的李乐瑶同学每天上学都要赶地铁,转公交,穿越整个南京城,需要近两个小时,但是她曾对人民网记者说:“每天清晨想到上学,我的内心就很温暖,一点都不感到辛苦。”

其实,教育看起来复杂,做起来也就这么简单。教育应该是“湿”的,是“平”的,是“活”的,是细心的、温柔的,我需要培养一份情感——一份学生、家长对学校持续的情感,让学生拥有一张宁静而温暖的书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