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相爱

2017-06-10 23:20周红梅
科教导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职业精神

周红梅

摘 要 职业精神是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核心,师爱是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精神的灵魂。诚如墨子倡导的“兼相爱”原则,主张不分人我,不分亲疏,以及不别贵贱、强弱、智愚、众寡地彼此相爱。文章从铸就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精神必要性到以兼相爱——责任心和恒定的爱心以及有效沟通等方面研究了铸就职业精神的路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辅导员 兼相爱 职业精神 路径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3.030

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通知规定:“树立崇高职业理想,以献身教育事业、引领学生思想和服务学生成长为己任”,是辅导员职业守则之一。这一规定对于铸就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精神毋庸置疑会成为最有效的路径之一。

1 兼相爱——铸就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精神的必要性

在高职院校,学生受其自身素质状况和家庭环境以及社会认同等因素影响,相对普通本科院校学生而言,自主学习意识较差,自我意识凸显,自律性相对较弱。他们更需要辅导员无私的爱和亲情关怀。师爱铸就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精神是当代高等教育的使命之一。

(1)教育受众群体伦理偏差导致职业精神复杂化,导致身心压力倍增。高职院校学生受高等教育考试制度的影响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经对本人工作高职学院部分学生调研发现:一部分学生学习意愿不强烈;未来职业发展规划愿景不明晰;一部分学生对本人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意识匮乏,如此种种,致使其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会表现出对同学漠不关心;对老师的教诲偶感厌烦;对学校学生管理制度时有抱怨;对父母的期望不加理睬……这部分学生伦理偏差不仅明显影响到了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还深刻影响到了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精神的铸成,使其变得复杂而多样。

(2)辅导员职业化定位尚属初期,工作范畴未能明晰致使归属感不显。高职院校辅导员岗位本身设置和岗位编制条件制约以及人事制度管理差异等因素影响,致使辅导员职业专业化在一定时期内面临多重阻力。一方面,高职院校辅导员个体职业专业化认同感较低;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本身对于这一职业的重视程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岗位流动趋势非常明显,特别是高职称辅导员的流失率居高不下,工作范畴异动现象较突出等现象都会使得职业精神的铸就面临重重挑战。

(3)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超负荷化使得工作热情消退。一般而言,每位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都身兼数项工作。从学生入学起,辅导员就要做好每天至少工作十二小时的准备。尤其是新生入学阶段,工作无昼夜之别。记忆犹新的是在新生入学时,凌晨1点接到一位新生,在安置好住宿等一切回去休息时已是清晨四点多了。长时间的超负荷劳动,已经使初入职期的热情淡去,沉淀下来是对工作责任之心。高职院校辅导员数年工作超负荷化,已然使最初奉献一己之力的情怀几乎已消失殆尽。

2 兼相爱——铸就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精神的路径

2.1 兼相爱的前提——责任心

责任心是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

兼相爱则是与人无贵贱、无差别、无强弱、无智愚、无众寡的相互关爱。在当代和谐师生关系中更应该表现为公平、公正的爱每个学生,进而才会获得学生对老师的爱戴和尊敬,达到师生彼此“兼相爱”的美好境界。

责任心和爱心是做事情两种不同的层次要求。有了责任心,在很大程度上更容易产生爱心。师生之间交往密切,了解加深,就会容易产生感情,进而迸发爱心。尤其是高职院校辅导员,与学生接触频次非常高,只有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做学生工作时能主动用一颗爱心去完成自己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就会渐渐对辅导员产生本能的爱,兼相爱的局面就会逐渐形成。反之,如对学生管理工作没有责任心,那么,爱心绝大多数情况是不会主动生成,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兼相爱也只能是海市蜃楼。

2.2 兼相爱的外在体现——有效沟通

组织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沟通是把一个组织中的成员联系在一起,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尤其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已明确:“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 实施者和指导者。[1]显而易见,辅导员工作跟管理工作密不可分。沟通是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有效沟通是辅导员工作取得实效的利器。但就辅导员工作整体而言,繁琐而复杂,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都是必不可少的模式。面向全体学生的工作,首先,一般会采取正式沟通,使学生群体感受到整体被指导者——辅导员所重视,因而,效果最凸显。其次,针对小组工作问题就可以采取非正式沟通的偶然式,辅导员不是刻意去跟小组所有成员交流,而是采取偶然的、非正式的沟通将信息传递给学生,进而促进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如图1)。最后,辅导员工作的难题是特殊群体的良性管理,由于此类学生多数是情绪上有困惑的群体,经常使辅导员工作陷入困境。可以采取萨提亚模式,萨提亚治疗模式作为一个提高个人自尊的有效工具,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于普通人群、 特殊心理障碍人群、 商业管理人士, 并有文献对其应用效果进行研究。[2-4]高职院校辅导员可以以萨提亚模式为理论基础,依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疏导方案,以期与该类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创造师生和谐氛围。

图1 非正式沟通的偶然式模式

2.3 兼相爱的稳定剂——定期心理疏导,适当减压

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使得高职院校辅导员需要承受各种压力,不仅仅表现为身体层面,还表现为心理层面,特别是在管理的学生群体中存在特殊个体时,这种压力就就会与日俱增。及时而高效的心理疏导不可或缺。第一,学会适时自我排解,及时祛除影响自身心理健康的负面情绪。可以寻求好友、辅导员同仁之间的倾诉;也可以听舒缓的音乐;还可以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如放声大哭一场,或是大吼数次等(此方法因人而异)。以上方法,在某种程度能够上舒缓辅导员身心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第二,主动去心理宣泄室,释放心理压力。心理宣泄室配置的心情涂鸦墙(BR/GT)、智能呐喊仪、智能拥抱仪、智能击打仪用于满足心理宣泄者的使用。宣泄室配有软体墙,可以贴上对自身产生负面影响人的照片,能够对照片进行“回应”,使得心理压力得以适当缓解。第三,积极向心理专家咨询请教,破解学生心理工作中难题。心理专家不但可以在理论层面教会辅导员去处理心理存在问题学生处理方式,而且会给出行之有效的实践指导意见,对于妥善处理心理问题学生这一难题的指导意义是长期而深远的。

高职院校辅导员只有长期保持健康心态,才能有兼相爱的情怀,更好完成学生各项工作。

2.4 兼相爱的归宿——恒定的爱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不爱学生,那么你的教育一开始就失败了。”高职院校辅导员对于学生的爱不能仅仅始于开始,还要长期坚持,只有恒定的爱心才是其职业精神归宿。有职业精神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就会痴迷于教育日常工作中,在平凡的工作中看到伟大,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充满信心。为了大学生群体的美好未来,无论面对怎样的不解和压力,都能倾其所有而无怨无悔。真正达成“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境界。

2.5 兼相爱的助力器——尽快实现角色自我认同

为了进一步规范辅导员的工作范畴,逐步明晰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教育部于2014年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通知,[5]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辅导员的职业概况和职业基本要求两个层面具体内涵。特别是对辅导员职业等级的划分,为辅导员未来职业化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作为高职院校辅导员应以此文件为依托,在思想上需尽快认定自身角色,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尽己所能,不断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技能和学术水平,实现专业自主,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92.

[2] 约翰·贝曼主编,钟谷兰等译.萨提亚转化式系统治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74.

[3] Erenel,Sibel.Family peace building: Resolving parent - child conflict using the Satir model.19th IFTA World Family Therapy Congress[M].Noordwijkerhout,Netherlands: Book of Abstracts, 2011:22

[4] John Banmen, The Satir model: Yesterday and today[J].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2003.24(1):7-22.

[5] 教育部印發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通.www.gov.cn/xinwen/2014.

猜你喜欢
职业精神
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精神培育研究
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职业学校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载体和途径探讨
高职实践教学的多重关系研究
浅议如何做好一名电视新闻直播主持人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与职业精神联动培养研究
论体育传播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素养
当代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与塑造
加强新媒体宣教阵地建设的主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