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06-10 00:42王志辉
教育界·下旬 2017年4期
关键词:高素质人才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王志辉

长沙卫生职业学院

【摘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基于此,文章尝试在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内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进而重点围绕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希望对提升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不仅体现在知识创新方面,而且体现在技术创新方面。拥有创新能力的前提就是必须拥有创新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目前,我国的创新能力与国际先进国家水平差距很大。同时,在各行各业中,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并与高素质人才供给匮乏之间出现日渐明显的矛盾。因此,大幅度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加强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成为高职院校当前工作的重点。

一、高素质人才的基本内涵

高素质人才是指具有厚实的专业基础、较高的人文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创造能力,能够胜任行业岗位的日常工作,能够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解决行业发展问题的群体。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报告深刻地指出了当前我国人才市场的根本需求,只有调整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才能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也在逐步改进,并在培育社会所需人才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我国高等高职院校大体上有四种类型:一是本科院校开办的职业技术学院;二是在原成人教育机构基础之上开办的高职院校;三是由中等职业学校升级而成的高等高职院校;四是由社会力量开办的高等高职院校。综合分析这种类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现状,主要存在下列不足。

一是高等职业教育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在教学中重知识教育,轻实践操作,很多学生在学校里面学到的只是理论知识,而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训。

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办学规模和教师力量都有很多不足之处,也没有购置一些必要的硬件设备,这些都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不能适应社会现实需要的重要原因。

三是职业学校发展长期受到制约,虽然很多高职院校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限于学校的规模和资源短缺的困境,难以满足企业及社会的发展需要。

四是很多职业学校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在专业设置上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方式,但受到地域、影响力的限制等原因,导致社会对其认可度比较低,难以在社会上形成响亮的教学品牌。

上述论述的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育中存在的不足反映出当下四类主要类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总而言之,经费不足、教学观念陈旧、师资力量不足、专业设置不合理等原因影响了高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最终对我国培养更多一些技能型人才造成了不利影响。

三、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以就业为导向坚定办学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要突出教学就业导向,要大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高等职业教育要牢牢把握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二是突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确保学生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三是坚持面向就业,确保学生能找到对口就业岗位。

高等职业教育要面向就业,要积极改变思维方式,积极创新,围绕学生培养、确保就业的发展方向,积极主动到市场中调研,确保学校的发展定位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安排教学重点,使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从而整体提高教学质量。

(二)引入软件和硬件层面的办学资源

在软件方面,要深化教学改革,对教学的内容、方法等进行及时的更新,在专业设置、学制安排方面进行深入的调研,然后进行相应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学生培养方面,要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专业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要培养学生的个性,要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要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各个教学环节要衔接有序,为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服务。

硬件方面和软件方面一样,高等高职院校要着眼长远,加大投入力度,围绕办学目标,大力改善硬件条件,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物质基础保障。还要加大优秀师资力量的引进力度,在学生培养方面,要有必要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既可以和企业合作,也可以自己建设。这样可以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提供便捷的平台。

(三)建立人文素养、专业素养与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相互配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等职业教育是靠课程体系来实现人才培养的。本文把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分为人文素养、专业素养和行业素养三个部分。

一是在人文素养培养过程中把专业知识和行业文化融入其中。

二是在专业素养培养过程中,要学习行业知识,同时要把必要的人文素养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专业知识教学不仅要体现专业知识的实用性,还要体现真实性。要把现实中发生的真实案例教授给学生。此外,专业课教育还要体现先进性和规范性。先进性就是要体现与时俱进,规范性就是要符合国家相关的规定和标准,确保学生学习到的专业知识能被社会认可。

三是行业素养培养要在职业学校的人才基地里完成,在接触实际工作后,由职业导师带领学生进入角色,指导学生参加一些项目。这个阶段的培养是对前期学生人文素养的再巩固。三个部分之间是互相融合的,共同起作用,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素质的提高。只有分层教育,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很快地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

(四)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高职院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培养“双师型”教师。教师是学校建设的重要一环。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要有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传授职业技能。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满足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是过硬的技术水平。教师的职业性是双重的,一方面要参加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还要参与社会实践。实践是为了更好地把课本知识学通学透。教师应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应带着教育目的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具体实践中学会调查研究,提高自学能力,这样才能把本领传授给学生。学校对教师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注重实践教学,积极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技能;要充分利用研究成果和企业资源,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这样才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技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是社会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首先,学校要扩大交流面,不仅要引进优质师资,还要积极让本校教师走出课堂,参加社会实践。教师应积极树立职业教学理念,自己要做好表率,主动与企业联系,提升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积极为企业改进工序,提高产品质量服务。学校也可以从企业中聘请业务骨干到学校兼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合理建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全面考核人才培养的实效

评价机制对职业学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职学校应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及时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水平进行检验,帮助学生找到差距,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高职学校在评价机制上应与普通高等院校有所区别,应旗帜鲜明地体现出自身的办学特点。

一是应考核学生的理论功底和学生在校的日常表现。理论考核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考试的题型也不要拘泥于一种形式。日常表现与普通高校的内容差不多,主要是学生在学校的平时表现情况,但要注意的是还要体现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是考核學生的平时表现和毕业的实习情况。只有把学生的各个方面都纳入考核范围,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通过客观的综合评价,引导学生树立重视社会实践的价值导向。不能让职业学校的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只要学好课本知识即可。

四、结束语

总之,高职学校必须要建立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专业,只有面向社会,面向企业,才能找准自身的定位;在找准自身发展定位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积极引进优质人才资源。这样才能奠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龙婷.行业特色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1):11-12.

[2]陈丽云,陶小模.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外交流,2016(10).

[3]甘玲.基于人才评价体系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02):42-44.

[4]林艳红.高职会计高素质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06):92-93.

猜你喜欢
高素质人才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五位一体”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构建分析
旅游教育与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医学专科学校妇产科学教学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