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活动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耦合机制研究

2017-06-10 20:04费江波
科教导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学生社团社团活动应用型人才

费江波

摘 要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众多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更是国家发展的需要。社团活动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有着与生俱来的强度关联和较高的契合性。文章分析了社团活动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的非耦合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高校、社团、院系和社团联合会四维度的耦合机制,从而推动学生社团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互为促进的双螺旋良性发展。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学生社团 社团活动 耦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3.085

0 引言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随着知识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不断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无疑是国家今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虽然相关院校在增加实践课程学时、模块化交替安排理论实践课程、加强应用型师资建设等方面做足了文章,但地方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与新建本科院校难以满足这一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之路仍然遭遇瓶颈。

社团活动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有着与生俱来的强度关联和较高的契合性,它们是互为促进的双螺旋发展关系。社团活动拥有时间上的持续性、空间上的多样性与形式上的灵活性等特点,这些特征将很好的弥补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中的不足。充分利用非课堂途径实施人才培养,不但有效利用了大学生的课余时间,促使他们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个人能力素质提升中,而且还巧妙的联合了对大学生而言有着强烈归属感,并将其视为“家”的学生社团这一育人载体,无形中拓宽了人才培养的时间空间跨度,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塑造和内在潜力的充分挖掘。

1 大学生社团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和特征

1.1 大学生社团的内涵和特征

1.1.1 大学生社团的内涵

大学生社团,是指大学生为了满足心理、文化、生活、社会需要而自发筹备并经学校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具有一定目标和活动规范的具有固定成员和特定活动内容的群众组织。最早的大学生社团出现在18世纪后半期的耶鲁大学,当时是学生自发组织的一些文学社团,之后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纷纷效仿,社团逐渐成为大学生课余社交的重要桥梁。社团活动也从起初的侧重于生活享乐的“世俗社交活动”渐渐发展为培养大学生良好素养的重要途径。

1.1.2 大学生社团的特征

大学生社团特征有三:其一,志趣趋同性。自发性是大学生社团区别于高校其它学生组织的最根本特点。其发起、组建、创立完全源自学生的内驱力,而这种强大助推力的源动力就是成员间共同的志趣和愿景。其二,開放自主性。大学生社团在校园中是相对独立的学生团体,对于社团的机构设置、人员组成、规章制度、日常管理等可以依据学校的有关章程实施自主管理,也可自主与校内外其它组织开展互动交流活动。其三,灵活多样性。学生社团的组织框架设置与管理模式选定都较为灵活,特别是社团活动,由于受到各种条条框框的制约相对较少,吸引了无数风格各异的大学生,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和多元性的活动内容广受学生好评。

1.2 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及其培养的特点

1.2.1 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学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而言的,是一种人才类型。其内涵包括:

(1)突出知行合一。知识应用能力是应用型人才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应用并不是简单的技能操作,而是将所习得的科学原理与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即学以致用,乃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任务。

(2)创造直接价值。与“家”字阵营的学术型人才不同,应用型人才一般出现在生产、管理、经营等工作的第一线,属于“师”字型人才的居多。他们通过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将科学原理应用到具体实践并转化为产品构型,最终为社会创造直接经济价值和物质财富。

(3)推动技术革新。随着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结构中高科技知识型岗位比例显著提高,人才需求层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应用型人才”又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除了简单的学以致用之外,具有创新潜力和技术开发能力也是其应有之义。

1.2.2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

(1)地方性与市场性并重。将应用型人才确定为培养目标的大多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宗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它们始终着眼于服务地方或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围绕地方区域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的特征筹划专业群建设,准确定位地方或区域的产业结构细微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设置。瞄准市场需求确定各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体系培养目标,为所处城市输送急需人才。

(2)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应用型人才既不同于以基础理论研究见长的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专业动手能力突出的技能型人才。其知识框架相较学术型人才更具可塑性,知识体系相较技能型人才也更为系统完整,强调专业理论掌握的宽广程度和扎实程度。其实践能力会比技能型人才更具灵活性,所付诸的实践突出的是理论知识向实际应用的转化,看重的是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践中的现实问题。

(3)即时性与持续性并重。与社会无缝对接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法则,提升人才的社会适应性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学校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是否能快速适应职业岗位,是否能即时为用人单位创造价值,是评价一所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应用型人才长期工作在情况复杂、问题频发的最前线,市场越发期待应用型人才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因此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2 社团活动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非耦合现象分析

2.1 新建本科院校在耦合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2.1.1 没有为耦合机制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总体制度环境不佳,现有的社团政策大多与学术型大学相近,没有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也不足以调动学生社团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比如学生在社团中的活动成绩一般都是既不计算学分也不记入学籍档案,社团中的表现也并未与评优评奖、党员发展等方面有效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树立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崭新课程观,构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良性互动的多维度课程体系。

2.1.2 没有为耦合机制给予足够的资源配置和资金扶持

形式多样、参与面广、活动频繁的社团活动本应成为人才培养的强大助力,却由于资金、场地、指导教师等方面的资源缺乏,而经常被评价为活动虽多、吸引人的却少;形式虽多、有收获的却少;社团虽多、获好评的却少。这其中虽然也有社团自身建设的问题,但学校在资源配置和资金扶持方面对社团支持力度的不足也是关键原因之一。学校需要强化对社团提供物质支持的职能,切实将第二课堂纳入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为学生社团特别是专业类社团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和便利条件。

2.2 社团活动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脱节

2.2.1 类型结构失衡

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生社团设置上,凭热情组建社团居多,具有着一定的盲目性。组建前并没有深入思考社团的性质、地位和发展等问题,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如同两条平行线,没有从根本上树立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识。如此随心所欲往往使社团类型失衡,结构设置不合理。致使现有文体类、公益类等社团较多,专业学习、专业实践类社团较少。活动内容多在低水平徘徊,开展文体类活动的社团较多,开展专业实践类活动的社团较少。

2.2.2 活动实效失本

高质量的专业社团活动好比一堂课又胜似一堂课,它不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点缀,而是与课程学习遥相呼应、相得益彰的教育载体,两者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学生从中的收益是无穷的。但相关调查显示,当前的社团活动质量普遍不高,花架子、走过场等形式主义令大学生痛心疾首,千遍一律、缺乏特色的社团活动让大学生厌倦疲惫。本应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深受学生喜爱的社团活动丢弃了最为根本的初衷。

2.2.3 内驱自治失责

实行自治是学生社团的一大特点,自治内驱力是社团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有关调查结果显示社团干部缺少对社团性质、地位的正确认识,缺乏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识,因此对内没有做好组织目标、组织架构、干部素质等方面的自治,对外没有处理好与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其它社团、广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对于自治这一自身权利没有充分行使,从而影响了社团的持续健康发展。

2.3 院系在耦合机制中的主体地位缺失

2.3.1 放弃社团阵地

学生社团在院系中往往不被重视,甚至被边缘化。由于学生社团一般归口团委领导,院系容易惯性的认为社团管理工作是学生工作的职责,对学生社团建设情况往往不关心、不过问。社团活动常常被评价为“上不了台面”的活动。正是在这种认知偏差的催动下,院系自然的将社团活动与人才培养割裂开来,与其划清界限,主动放弃社团活动这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绝好阵地。社团也因被视为“异己”,成员很难获得归属感和荣誉感,社团建设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2.3.2 资源划拨不足

在学校的办学思路、总体构想、指导意见等大框架下,院系具有着高度的自治力和自主性。院系对于所属学生社团的政策导向会直接影响到专业社团的设置数量、社团活动质量、社团活动覆盖面、指导教师的投入程度等等,事关社团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由于场地限制、经费不足等资源问题,很多学生社团举步维艰:为了筹集资金使原本策划好的社团活动“走样”;为了增加会费收入四處招募会员,只追求数量,有没有兴趣、是否可以定期参加活动根本不考虑;为了得到管理部门的支持,承办各种与社团定位相去甚远的活动。

2.3.3 监督指导缺失

在学生社团监管方面,院系大多做“甩手掌柜”,全权交由院系团委负责。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加之对专业情况不熟悉,团委容易从自身工作内容出发规划建设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总体呈现无序混乱状态,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加无从谈起。虽然院系也会给予社团建设一些指导性意见,但由于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效果并不理想。比如院系大多明确要求专业类社团需有专业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大力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但目前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和指导老师大多处于“三无”状态:参与学生无学分,无综合测评加分,无评优入党政策倾斜;指导教师无报酬、无工作量,职称评定、评奖评优中无政策倾斜。相关师生原本的一腔热情渐渐冷却,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校园中转瞬沉寂的社团特别多。

3 社团联合会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障碍

3.1 角色地位不明

目前学生社团与社团管理部门之间的无序状态是阻碍学生社团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矛盾之一。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后,学生社团的管理运行与活动开展将呈现其双向共存的独特性,两者都存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两种路径方向和运作机制。管理运行中,自下而上运作时社团是一个自治组织,自上而下运作时社团是一个执行组织;活动开展中,自下而上运行时是从学生兴趣爱好和成长需要出发开展活动,自上而下运行时是以完成管理、教育、引导任务为中心开展活动。两个方向和路径共同发生作用,甚至相互间产生逆向作用力,这就对双向的协调运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社团联合会需要扮演好这个协调者的角色。

3.2 信息沟通不畅

作为面向学生社团重要的服务协调部门,社团联合会不仅要做好学生社团与社团管理部门的桥梁和纽带,而且还应肩负起社团之间、社团成员之间、社团与学校院系之间、社团与社会之间的多方面沟通职能。现今由于团委分管社团工作,社团联合会不经意中成为了团委的附属机构、“翻版”的学生会组织,社团联合会陷入了行政沟通模式的限定,没有充分发挥多向信息沟通和应有的桥梁纽带作用。

3.3 监管成效不佳

在社团机构设置、组织目标设立、社团管理科学化、活动开展规范化、社团评价考核等方面社团联合会应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以促进社团发展进入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性轨道。相关调查显示,25.6%的社团没有制定过章程,8.5%的社团从未做过年度工作计划,6.1%的社团没有年度工作总结。可见,社团联合会在监管指导等方面做得还很不理想。监管不力、疏于指导的直接后果就是社团发展极不均衡:虽然存在着规模大、会员多、活动质量高、影响面广的优质社团;但更多的还是一些内部管理松散、自治力不足、发展不理想的劣质社团。

4 社团活动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耦合机制构建

新建本科院校及其学生社团亟待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谋转型升级之路,社团活动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迫切需要构建高效的耦合机制,为了使耦合机制接近一个自适应系统,将从学校、院系、社团、社团联合会四个维度构建,注重各维度间的联系和协调运行(如图1)。

4.1 学校在耦合机制中的角色和功能

4.1.1 学校在耦合机制中的角色

对社团来说,学校要引导督促学生社团认清自身功能定位,主动联系院系,积极投身所属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中。

对院系来说,学校要给予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院系探索所辖专业的社团规划与发展建设,形成校院两级齐抓共管,学生社团与人才培养质量共同促进的良好局面。

对于社团联合会来说,学校是它的授权者、培育者、指导者。将微观的管理协调内容授予联合会,不仅可以更好地从宏观层面制定相关保障制度,优化学生社团参与人才培养的环境,而且也更为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

4.1.2 学校在耦合机制中的功能

学校没能提供成熟优化的参与环境是学生社团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的关键所在。也许在精英教育中社团活动只是调剂和补充,但在以基础扎实、适用面宽、实践能力强、素质高为目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社团活动确应有一席之地。学校应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特点,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和激励措施。加强社团活动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耦合关系的政策导向,对积极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生社团给予政策倾斜,在场地、经费、实验设备、指导教师队伍等资源配置方面制定明确的保障性制度。对于积极、主动、有效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出贡献的学生社团给予表彰奖励,形成学生社团争先恐后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好局面。

4.2 社团在耦合机制中的角色和功能

4.2.1 社团在耦合机制中的角色

对学校来说,社团虽有其自治的特点,但绝不是游离在学校范畴外完全自由地独立存在。社团应主动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出发,思索如何提升对会员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质量,从而向学校争取更好的政策支持。

对院系来说,社团需要经常性的向其汇报社团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面临的问题。毕竟校方的管理更多的是宏观上的审查、登记和监管,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中,社团面临更多的还是具体活动开展、实践场地申请、专业教师指导等微观上的与院系间的沟通协调。

对社团联合会来说,社团是联合会的服务对象,社团联合会名义上是学校直接授权的社团管理者和协调者,但实际上更应该是一个服务机构。

4.2.2 社团在耦合机制中的功能

管理部门向社团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布置活动任务在高校中广泛存在,这并不是完全意义上对社团自治的无视,而是社团不能主动适应院系发展的一种倒逼现象。耦合机制中社团需要主动了解专业发展情况,获取并分析社会需求,以相关专业今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为出发点,规划自身活动轨迹。社团可以因共同的兴趣、爱好、志向而组建,也可以成为培养专业兴趣、历练实践本领、升华职业理想的课外基地。社团要在提高活动的参与性、影響性、创新性、积极性、实效性方面多下功夫。通过健全干部选拔、培养、考核机制,提升自治规范程度。通过建立面向多方的信息沟通渠道,积极主动与学校、院系、社团联合会及其它社团和企业取得联系,以争取有力的指导和帮助。

4.3 院系在耦合机制中的角色和功能

4.3.1 院系在耦合机制中的角色

对于学校来说,院系是辅助学校推进社团活动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耦合机制顺畅运行的重要力量,学校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导院系落实好耦合机制的终端保障工作。

对于社团来说,院系虽不是直接管理部门,但其政策导向和资源分配的理念与原则却关系到社团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社团必须主动适应院系发展方向,促进其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等工作的推进,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对于社团联合会来说,院系是被服务的对象。社团联合会掌握着全校范围内所有学生社团的信息,除做好社团层面的沟通协调工作之外,社团联合会还需要做好各院系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4.3.2 院系在耦合机制中的功能

在学校宏观政策的框架下,通过行政手段引导社团结构合理化、社团运行科学化,特别是通过指导教师资源、实验实训场地资源、经费扶持力度等资源的合理配置,给予学生社团参与人才培养的明确政策导向,切实保障社团活动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耦合机制的顺畅运行。

根据所辖专业群特点,总体规划本院系的社团设置、发展目标、素质能力培养指向。塑造应用型人才知识框架和能力结构,重点打造专业性强的学生社团。利用已有的产学研共建、订单式培养等合作项目的便利条件,为社团与地方知名企业牵线搭桥,建立院系、企业、学生社团多方组成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邀请企业家担任相关社团的名誉顾问,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社团的企业方指导教师,为社团参与人才培养提供更大动力。依托专业建设的优势平台,培育社团科技创新成果并促成其收获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力。

确保较为稳定的社团指导教师队伍,为每个专业社团配备企业指导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做好工作量、经济报酬等政策保障,调动教师积极性。对于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做好学分核定等制度保障,如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不同类别的社团学分数额;将学生的社团活动表现记入学籍档案等等。

4.4 社团联合会在耦合机制中的角色和功能

4.4.1 社团联合会在耦合机制中的角色

对于院系来说,社团联合会需要建立有效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向院系及时反馈全校范围内学生社团的有关信息,公开社团间利益协调的实施办法和具体结果。

对于社团来说,社团联合会要充分发挥社团活动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间的沟通桥梁作用,经常性的向社团宣传学校的有关政策,组织、协调、规划校内社团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工作,促进社团间交流与合作。

对于学校来说,社团联合会要增强服务校方的能力,协助学校开展社团发展规划与结构调整,推进社团干部培訓、社团考核奖励等相关工作。及时收集反馈社团有关信息,为学校的相关决策提供准确的一手资料。

4.4.2 社团联合会在耦合机制中的功能

社团联合会除了履行审查、登记、指导、监管等职能外,更重要的是为社团的良性健康发展服务,为社团活动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耦合机制的顺畅运行保驾护航。因此需要健全自身结构,完善内部治理,提高服务能力。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和社团发展的需求,开发多元化服务,实现消息互通、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 李瑨孺.基于能力结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D].辽宁:大连理工大学,2011.

[2] 丁小明.大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6.

[3] 郭冬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的学生社团建设探析[J].江苏高教,2014(5):127-129.

[4] 陈曦.大学生社团活动管理研究[D].湖北:中南民族大学,2008.

[5] 常青.高校学生社团问题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2.

[6] 郑小红.高校学生社团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141-143.

[7] 肖云.王瑞杰.蔡建碧.提高大学生社团活动质量的思考[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10):40-44.

[8] 伍德勤.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现状及优化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7(1):82-86.

[9] 司保江.孙梦青.由国外大学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得到的启示[J].河南教育,2011(10):52-53.

[10] 范秀娟.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研究[D].甘肃:兰州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学生社团社团活动应用型人才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良性发展的几点认识
新媒体在高职艺术类社团中的应用研究
体育社团活动在农村寄宿制初中学校开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新时期学生社团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探微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