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如何处理文学创作和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

2017-06-12 21:49
北京文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利群文学创作冯骥才

冯骥才先生好,我是江苏淮安的读者高利群,最近读了您在《北京文学》(精彩阅读)今年第4期发表的游记散文《意大利读画记》,非常喜欢,觉得是一篇既让人增长知识又开阔眼界的美文。知道您曾是“新时期”初知名的小说家,创作过像《雕花烟斗》《啊》《神鞭》等许多小说名篇,可后来又转向文化传承和保护方面的工作,牺牲了大量文学创作的时间,是否觉得可惜?您在未来打算如何处理文学创作和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

冯骥才:高利群先生,《北京文学》转来您的来函,谢谢您对我写作与工作的关心。我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关注急速的现代化改造中,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遭受到惨重的破坏。我从呼吁继而投身于抢救行动中,实出于无奈与被迫。我当时正处在个人写作最好的时候,多么希望把一部部心中的书变成现实。何况那时的抢救行动有如武训办学,空呼无应,寂寞独行。待到本世纪初倡导与组织大规模的民间文化与古村落抢救时,我己年过花甲。然而,文化的困境犹然摆在眼前,我们不抢救,后人何所有?在这两难之间,唯有把写作放下。个人的书再重要,怎么能和一个民族一项项珍贵的文化遗产相比?在写作的欲望实在难捺时,唯有设法偷些时间为之。但时间有限,大东西是无法写的,只能偶爾写些短篇、散文和随笔。如今年岁大了,四处奔波体力差了,写作的兴致却依然不减。今后会不会多写出一些文字?看吧。我的选择是,体力好时下田野,脑力足时伏书案。再谢你的关心!

猜你喜欢
利群文学创作冯骥才
利群书社
冯骥才:钓鱼悟出养生之道
施光南赴宴不动筷
施光南赴宴不动筷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资本助力,老字号品牌“利群”再次腾飞
我的爸爸
“距离”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
论老舍文学创作中民族意识的多重性表现
谁是宿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