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信息素养?

2017-06-12 18:45单新涛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信息素养互联网+互联网

单新涛

【摘 要】在当下新型的社会形态中,信息意识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机构成。在“互联网+”背景下解读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从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4个不同层次进行有效区分,表现在逐次递进的3个阶梯:基于数据,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甄别筛选,促使信息蜕变为知识;转识成智,回还教育的本真诉求。

【关键词】“互联网+”;核心素养;信息素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教师教育专项课题“‘互联网+背景下云南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支持路径研究”(课题编号:GJZ15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2-0004-02

一、从“转发杨雷雷丢失的准考证”一事说起

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里,一个因捡到“杨雷雷丢失的高考准考证”而请求好心人转发的微文迅速传播开来,并引发了一大批不知情者的疯狂转发。直至真相浮出水面,最终发现此事件被确认为虚假信息。有些人恍然大悟,直呼上当,有些人却至今蒙在鼓里,还以为自己顺手做了一件好事。类似的事情还有太多太多,并且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似有愈演愈烈之势。

或许在有些人看来,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其所造成的影响也无足轻重。像所有富有时效性的网络资讯一样,随着高考的结束,这个事情也逐步淡出公众的视野。然而,就教育的角度而言,对于其背后所折射出的问题,却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进行理性的探讨。相比杨雷雷丢失的那张莫须有的准考证,更值得深思的是:在疯狂转发的过程中,我们自己是否也丢失了一些更为可贵的东西?

二、在社会发展流变的背景下探讨核心素养与信息素养

近兩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关于“核心素养”的讨论逐渐升温,这是21世纪世界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确立“核心素养”的根本,是要回答“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教育有其固有的规律,因而,在不同的教育时空中,对于人才的规格标准及其培养路径总有一定的共性和继承性;同时,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会呈现出新的要求,人自身的思想观念、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不同时代,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必然会表达出不同的见解,在一定程度上要超越历史,与时俱进,否则就是不合时宜,这一点要引起我们的充分注意。笔者认为,要想对“人才培养”的问题做出解答,首先要对发展流变中的当下社会特征做出深入的体认和合理的定位。

当代社会是一个什么社会?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回答。有人说是信息社会,有人形容为知识经济,也有人用地球村、网络化、大数据、后现代等时髦的词语来言说,近两年还有一种更时髦、潮流的说法:“互联网+”。无论怎样,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当代社会已经进化为一个既不同于传统农业社会,又有别于近代工业社会的新的社会形态。如果说在农业社会中,主导技术是犁耕,核心能源是畜力,主要目标是生存;工业社会中,主导技术是机器,核心能源是矿物燃料,物质财富的积累是主要目标。那么,当代社会呢?三者则分别演变为:计算机、智力和个人发展。

可以说,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有十分充裕的物质,也有异常发达的科技,有浩如烟海的知识,更有无穷无尽的信息。这些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扰。正如英国作家狄更斯笔下所描述的那样: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让一切触手可得;也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让人容易迷失在信息的海洋里,茫然不知所措。数十年前,诗人艾略特曾发出疑问:我们在信息里面失去了知识,到哪里去了?我们在知识里面失去了智慧,到哪里去了?是啊,近百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个难题依然萦绕耳际。反映到教育中,也呈现出种种隐忧。如时下的教学提倡自主探究,课堂上我们时常让学生自己去图书馆、网络上查阅和搜集资料,通过自己的思考对问题做出合理的解答。然而,很多时候却遗憾地发现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太多的学生习惯于简单的“复制+粘贴”,最终把一些无效甚至错误的信息和知识搬运过来,最终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让自己成为一个“会走路的硬盘”。而转发杨雷雷丢失准考证的事件,可以说是时代通病的一个缩影。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学生核心素养、信息素养及其教育作为

面对种种问题,当今时代的教育又该如何做出回应?

首先,要有前瞻性科学认知和科学的顶层设计。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劳工部成立了一个“掌握必要劳动技能委员会(SCANS)”,在其所完成的《对学校的请求》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报告中提出:为了使学习者顺利适应未来职场的需要,实现成功的自我发展,学校教育应该为学习者打下三种基本技能和五项基本能力的良好基础,五大能力中,其中之一便是“信息能力”。其后,信息能力、媒介素养、数字化时代的生存等被不少国家和学者所重视。我们很欣喜地注意到,近些年我国在一些重要文本的研制中已体现出类似思路。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修订时,将原来的核心词“统计观念”调整为“数据分析观念”。《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更是将“信息意识”纳入“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作为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中18个要点之一。应该说,这种回应有利于真正触摸到时代发展的脉搏。不过,具体而言,几者之间究竟是何关系?如何来培养?还需要进行专门的讨论。

笔者认为,“互联网+”背景下的学生核心素养可从4个层次来解读: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它们是4个既紧密相关又各不相同的概念。数据(Data)是数字和字母的顺序、语言文字、图形和孤立的物体等,是构成信息的前提;信息(Information)是有组织的数据,也是知识生成的基础;知识(Knowledge)是有组织的信息,并知道如何解释;而智慧(Wisdom)则是一种洞察力,它指引我们应该关注什么知识,是洞悉事物核心本质的才能,是处理知识、抽象事物本质规律和发挥高度创造力的必备条件。四者之间是一种递进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扩展和加深,知识是处理信息的手段,而智慧则是处理知识的手段。从信息的接收、加工到知识的形成、累积,再到智慧的生成、积淀,对于学生而言,每个环节都是一个质的飞跃,都需要教育的深度介入。

第一,基于数据,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史宁中教授认为:数据是信息的核心,凡是能够承载事物信息的东西都构成数据,同时数据不等于信息。教育中,首先要引导学生从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促使数据向信息的转化。《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信息意识的重点是: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第二,甄别筛选,促使信息蜕变为知识。在柏拉图看来,“知识”不同于“意见”,它是可以证明的真实的信念。而信息则有“真”有“假”,有的价值连城,有些却一文不值。面对俯拾皆是的信息、简牍盈积的知识,教育需要引导学生有效甄别,去伪存真;合理筛选,凸显价值;促使学生有效地获取和评价信息、组织和维护信息、传递和处理信息,使信息蜕变为知识。

第三,转识成智,回还教育的本真诉求。教育中,需要让学生学到知识,但又不能止于知识。针对传统教育的沉疴积弊,怀特海先生向我们提供了一个治愈的良方: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什么是智慧?他认为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在他看来,智慧是基于知识,而又高于知识的;教育应充满生机与活力,避免仅仅让学生学到空泛无益的知识、缺乏创新的知识和僵化死板的知识,否则就是教育的失败。当下,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里,却不应忍受知识的饥渴;头脑中充斥着各类知识,却从来不应缺乏生活工作必要的智慧。“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智慧的时代,创造的时代。在“互联网+”思维的关照下,各种新创意、新產品层出不穷:互联网+银行=支付宝;互联网+出行=滴滴打车……这些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巨大革新,而所有的发展变革无不通过智慧之门来打开。

总之,在当下社会,一种美好的教育生活应该是这样的:它既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习惯,也要提升学生驾驭真知的才能;既要教给学生丰富灵动的知识,也要鼓舞学生探求真理的勇气;既要点拨学生体认世界的方法,也要增强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既要帮助学生增进个人的判断,更要启迪学生积淀人生的智慧。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才是充分氤氲时代气息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GALBREATH J. Preparing the 21st Century Worker: The Link between Computer-based Technology and Future Skill Sets[J].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9,39(11/12):17.

[2] SCANS.What Work Requires of Schools,1991,The Secretarys Commission on Achieving Necessary Skills,U.S.Department of Labor[EB/OL].2006-11-12.

[3] 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 (英)怀特海著,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编辑:杨 迪)

猜你喜欢
信息素养互联网+互联网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