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福州名校文社国庆笔会成功举办

2017-06-12 21:53陈原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三中笔会上联

陈原

2016年10月6日,福州名校文社国庆笔会在福州三中图书馆阅览室拉开帷幕。这是福州三中连续第七年主办这一活动。

上午八点,来自六所学校文社的同学及带队老师准时到达笔会现场。福建省语文学会会长、著名特级教師王立根老师也莅临笔会。参加笔会的有福建师大附中麦园文社、福州八中清源文社、福州三中湖滨文社等社团。活动首先由王立根老师致辞,他肯定了名校笔会及校园文社对语文学习、文学兴趣及文化素养的培养作用,强调从曾经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如今“文学素养已成为人才的基本素质”,语文在当今社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接下来各校文社社长介绍了社团过去一年的活动成果。社长们的发言或文辞优美,或风趣幽默,或真诚恳切,或慷慨激昂,他们为体会到了文学魅力而自豪,并对本校文社的发展表达了期许与祝愿。福州三中湖滨文社社长对过去一年社团开展的活动进行了总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同时送上了对其他六所学校文社的祝福。

上午九点,笔会进入对联创作环节。老师宣布比赛规则后,同学们立即展开行动:有的同学托着腮帮安静地思考,有的同学正互相交换意见,还有的同学伏案而写,下笔如风。整个会场虽有些许议论声,但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纪律。30分钟后,佳联出炉,志愿者将各社社员的对联高高挂起。同时,茶歇开始,摆满零食的长桌周围渐渐围拢了人,现场的气氛也渐渐火热起来。

上午十点左右,笔会进入主题辩论环节,本次辩论以“开设作家班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话题。10分钟准备后,辩论会正式开始。正方同学强调作家班能给学生更好的交流平台、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更大的发展空间。文学创作的内涵在于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作家班能给学生思想冲撞、融合的机会。而且作家班足够专业,也曾培养出莫言、迟子建等优秀作家。反方同学则认为写作是和心灵的对话,而作家班由于作家的个性化,容易导致学生思维片面化。且作家班功利性强,里面所谓的作家水平并不高,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接下来的自由辩论环节,同学们展开了激烈辩论,将气氛推向高潮,现场不时响起阵阵热烈的掌声。

下午一点,笔会进入最后的写作环节。题目是根据“为什么孔子、孟子懂得那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也依然不得志”“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两句话写下自己的体会或思考。同学们用心思考,文思如泉,创作出了一篇篇优秀作文。

下午三点,第七届福州名校文社国庆笔会成功落下帷幕。

佳联展示

上联:毅行之将远 不共三纪共济

下联:重任其未终 犹记百代宏承

(福州三中郭凯鹏)

上联:朱阁孔明 曳影玲珑塔

下联:玉池敬德 浮光铜雀台

(福州格致中学 李桢)

上联:诗词歌赋诵湖滨阳春雪

下联1:琴棋书画赏桃花金秋风

(福建师大附中 郑晏)

下联2:笔墨丹青抒少年鸿鹄志

(福州三中 魏文怡)

上联:花蕴敬应春风许

下联:月氲犹复秋水答

(福州格致中学 王威)

上联:游龙舞凤笔底风雷动

下联1:翻云覆雨案上乾坤运

(福州二中 王晨薇)

下联2:雕鳞斫羽毫端菁华生

(福州三中 张初皓)

说理 陈昊煊

理之所以能服人,究其原因,在于“适用”及“成效”二词。晓之以理,终究还是使人“明其适,知其效”。无论是流传千载的孔孟之道,还是漂洋过海的西方思想,经过岁月沉淀,也终难逃过这二词。

有人说,孔孟之知大道者,而终不得志。对此我不敢苟同。回望孔子之一生,年少才俊,英才展露,奈何时局不定,明主难遇,虽半生坎坷,然终遇其“理想国”,得以大行其道,大兴楚国。

孔子一生,巡游列国,只为为其道寻一适用之处。而理之花之所以能盛放,离不开温润适宜的土壤。西汉时期,儒家思想达到顶峰,更有“独尊儒术”之盛况,而在南北朝及隋唐,儒家却遭遇寒流危机。时代在变,若道理一成不变,便难以引领时代潮流。

为何乡野之花无法在城市的沃土中生根,为何刚愎自用之谋无法引领大军取得胜利……他们不明白,宏伟的道理与成功之间仍隔着“适用”这条激流。适用之下,变通作舟,使其道与时代产生交集,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

所以,适用之下,变通方为真知。

赵国有将,名为赵括,世人所传“纸上谈兵”虽是千年冤案(那时并无纸),却给我们以警示:空有宏伟的道理,却不能付诸实践;徒有满腹兵法,却无法灵活运用。这样的道理,一文不值。

克雷洛夫有言:“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相隔湍急之流,行动则是川上桥梁。”未经实践的道理,有时只是一张“废纸”。如果说理想是绚烂礼花,那么实践则为引信,引导着道理走向成功之正途。

“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动,不是看他自称几何,而是看他实际作为。”我十分赞同恩格斯的观点。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马克思……无一不是用行动来证明实践对于道理的重要性。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所以,成效之下,实践方为正道。

电影《平凡之路》里有句经典台词:“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想,答案已然明了。一生中,太多太多的道理会在我们耳畔响起,影响着我们的态度。其中有些于我们有益,有些却无益,甚至有害。但我坚信,高举变通、实践的旗帜,我们将不会在漫漫道理中迷失。

使理之适用者,变通也。

使理之有成效者,实践也。

妄言三问 林若筠

曾有问,朱颜易老,华年易逝,我以何孑然独立于这滚滚红尘之中?

诸位看官,莫笑在下愚昧,妄做一番自问自答。

一问,如何有此问。答目:俯察众生,或为追名,或为逐利,眼里映的都是名利场富贵乡的幻象。世人留之、恋之,乃至迷失于之——于是欣喜,于是惘然,于是等繁花落幕此生休,终是为之幻灭。如斯种种,日悲,曰哀。于是自问,我以何孑然独立于这滚滚红尘之中?看官你莫笑我,莫笑我庸人自扰。我便是愚昧,便是庸鄙,亦想知晓自己以何而生,以何而立。

二问,究竟以何而生。答曰:以真。达者渡人,穷者自渡。看官或哂笑揶揄,更穷者岂非无舟可渡?我独怅然,然也然也,便是有痴儿于这款款流年中为身外之物所缠所绕,碌碌庸庸,深陷其中。看官嘲日,何为达者,何为渡?不过是我一届俗人妄自揣摩罢了——佛曰彼岸,老庄日大道,我皆未曾深谙,只知于吾辈俗流之中,有智者,有慧者,有明者,有达者……其立于天地,不为光阴所逝,于今朝亦可窥见其风华之一二;其洞明人之何为立,为何立。我言渡言立,不过求一个真,求一颗阅尽群书、过尽千帆依然不变的初心。

三问,为何求真。答曰:为不负光阴,不负流年,不自负。看官请听,歌者日:我歌悠悠,一曲唱毕;词人曰:我辞累累,一纸堆尽;史官曰:我命烈烈,一声翻过!于是我曰——看官可莫笑——我生便如此,我不求青史留名,不求玉堂金马,不求无边风月作等闲——看官笑我矫情?非也,我执刻薄言,我作荒唐曲,我纵是自诩一流,这亦是我——人生苦短,我矫情给谁看?

人言孔孟之理皎然,如今却有人以三字蔽之——不得志。何其悲哉!圣人于光阴那头拈花而笑,他却以私心揣度,妄言其“志”!子非圣人也!看官莫怪我嘲之,不可与夏虫语冰!人日知理,便是自立自渡,所谓“过好这一生”,无非取决于自己怎么过。

曾有问,朱颜易老,华年易逝,我以何孑然独立于这滚滚红尘之中?

答曰,我以己身而立,我以我心自渡。

猜你喜欢
三中笔会上联
牛年春联集锦
如果画笔会说话?
对“一线三等角”问题的探究与思考
小试身手
国际笔会与中国
羊年春联
乱字组句
作家的联合国
国际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