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错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017-06-12 09:10王彩君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有效利用错误资源课堂教学

王彩君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错误,这些错误大多由孩子的差异性所致。面对这些错误,教师要及时捕捉、巧妙激化、有效利用,使其成为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有效教学资源。

【关键词】课堂教学;错误资源;有效利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2-0092-02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有想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算错过题的。在数学课堂中,由于孩子之间的差异性,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常常会有差异,加上部分孩子由于自身的原因,注意力分散,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常常会出现错误。

笔者认为,一般情况下,学生的错误中总会包含合理的成分。教师要认识到:课堂中出现错误是正常的,错误也是孩子们思考的真实再现。当孩子出现错误时,不能严厉地训斥,也不能置之不理,教师所要做的是及时捕捉、巧妙激化、有效利用,帮助孩子认识和更正错误,让孩子通过改正错误获得发展。

一、析错——明晰算理

在数学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很多始料未及的错误。教师把这些错误展现出来,引导学生分析,挖掘错误后面隐藏的教育价值,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学简便运算这一课时,在巩固练习的过程中出了一道“0.78×98”的题让学生做,出现了以下两种结果:

教师并没有直接讲解错题的原因,而是让学生借助乘法简便运算的方法,找出每题的错因,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展开讨论。这时教师并没有批评学生,而是让他们各抒己见:

生1:第一個做错的原因是100减去2应该要加上括号,它是乘以98,而不是乘以100再减去2。

生2:第二个做错的原因是0.78×98而不是乘以100,应该是乘以100减2的差。

还有一道题:2.4×1.25等于几,结果出现了4种结果:

师:同学们,图几是正确的?先来说一说图3。

生1:1.25只有1个,而这位同学乘了2次,所以错了。

生2:图4中0.6×0.4=0.24的答案不是2.4,小数点位置错了,所以这道题也错了。

师:应该怎样改呢?

生2:把0.6改成6,或者把0.4改成4都可以。

师:图5错在哪里?

生3:第三步的括号里是3×0.8,是乘号不是加号,不符合乘法分配率,而他用乘法分配率简便方法来计算,所以是错的。

通过分析,学生明白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时刻警惕,防患于未然,减少错误出现的频率。与此同时,在分析过程中也明晰了算理,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二、辩错——解决问题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学生出现错误可能是因为看问题的方式不同,可能是因为理解有偏差,也有可能是因为思考不够深入,等等。此时,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辩论错误、解决问题,在辩错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比如,学习《百分数认识》时,在练习的过程中如下设计:

师问:(出示一瓶农夫果园)这上面标着什么?

生:果蔬汁含量30%。

师:表示什么意思?

生:果蔬汁含量占饮料总成分的30%。

师:把它摇均匀,然后倒掉一半,现在果蔬汁含量多少?

有的学生说果蔬汁含量是15%,有的学生说果蔬汁含量是30%。笔者说:“认为果蔬汁含量是15%请举手。”话音刚落,很多学生马上举手。“认为果蔬汁含量是30%请举手。”这下只有冷冷清清几只小手。面对这种情形,笔者没有马上请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是把两种不同意见的学生分成甲、乙两组,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并选出1名代表参加辩论,然后宣布辩论大赛开始。

生甲1:大约果蔬汁含量是15%,因为倒掉一半,所以果蔬汁含量是15%。

生乙1:(马上反驳)我现在把果蔬汁倒入一些到杯中,这瓶里的味道变了吗?

生甲1:没有呀!

生乙2:既然味道没有改变,那么果蔬汁含量变了吗?

“对呀!果蔬汁的味道没有变,说明果蔬汁的含量也一定没有变。”这个说法得到了大家认可,对方哑口无言了。(甲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师小结:无论剩多少,1瓶,1杯,哪怕仅仅1滴,饮料的味道都不会变的!果蔬汁占饮料总成分的30%,这个比例不变。

甲方输得心服口服。

在这个过程中,当孩子出现错误时,教师没有忽视,也没有立马将正确答案告知了事,而是抓住出现错误的地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辩错的过程中领悟,最终找到解决的办法。这种方法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探索知识所带来的乐趣。

三、诱错——引发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故意设计一些“陷阱”让孩子们钻进去,造成孩子们在知识重难点上出错,就能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吃一堑长一智”,孩子们在探究过程中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有活力。

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观察物体”这一课时,学生初步学会能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形状后,抛出下面这道题:

生1:最少需要5个正方体。

许多学生也多表示赞同。

生2:老师,我的想法和他的不一样,我觉得答案应该是4个。

这时,教师也没有急着告诉学生答案到底是多少,而是请学生拿出小正方体摆一摆,在小组内说一说,过了一会儿,孩子们又纷纷举手了。

生3:我和生2的答案一样,错位摆放,底层只要3个小正方体,只不过这3个不一定在同一行,上面1个,这样刚好4个,所以我认为最少需要4个小正方体。

教师在课堂上经常有意误导学生,从而引发了学生对错题的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产生了思维的碰撞,促进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样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

四、用错——拓宽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出现错误并不可怕,關键是如何将这些错误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以帮助学生学习和进步。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共同剖析找到解决办法,在改错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例如,教学“倍的认识”这一课时设计如下练习:第一行有2个三角形,第二行画圆圈,圆圈的个数是三角形的2倍。学生操作画图,笔者随手拿了3本到讲台上展示,结果有2本都画了6个圆圈(可见,学生对倍数的知识掌握得不是很好)。经过判断,因为2个2是4,所以应该画4个,画6个是错误的。何不将错就错呢?于是,笔者提问:“如果第二行的三角形就是他们画的6个,谁能帮忙想想办法,使这道题仍然正确?”学生一听,兴致高昂地展开了讨论。

生1:老师,老师,把题目的2改成3,3的2倍就是6,不就行了?

生2:我有不同的想法,把第一行的2个三角形再加1个就可以了。这样,三角形有3个,三角形的2倍就是6,那第二行就画6个圆圈。

又如,2.2÷0.3=7……( )这道题的错误率较高,大部分学生填的是“1”,笔者没有急于求成,而是让学生来说:“这样填对吗?”笔者追问:“为什么呢?”学生很快就找出了理由:①余数1大于除数0.3,所以错了;②通过“商×除数+余数=被除数”这一关系式也能判断余数1是错误的。紧接着,笔者让学生来说一说,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多少。学生说是0.1,笔者追问,如果1是正确的,那除数不变,被除数应该是多少呢?被除数不变,除数应该怎样计算呢?

在上述两个例子中,教师如果粗暴地打断,那么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大胆尝试的探索意识就会受到抑制。笔者面对学生的错误时,并不是简单地告知“你的想法是错的”,而是将出现的错误当作课堂生成,对此进行合理利用,引导孩子从不同方面去思考、改正错误。这样,不仅改正了错误,还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教育资源随处可见,课堂中的错误也可以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课堂上,当错误出现或意外发生时,教师要识别、抓住这些错误,把它当成一种难能可贵的生成性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这样才能使错误的数学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仲海峰.化错,从读懂错误开始[J].小学数学教师,2016,(3).

[3] 冯木兰.以错促教——关于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课的思考[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4,(Z1).

(编辑:易继斌)

猜你喜欢
有效利用错误资源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课堂评价,让自己慢些
数学课堂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小学数学课堂“错误资源”合理利用浅析
浅谈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基于有效利用视角分析医院档案管理
谈对小学语文插图教学的有效利用
渭南市主城区文化事业设施调查与有效利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