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探究活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2017-06-12 03:49曹雪荣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探究活动科学素养提升

曹雪荣

【摘 要】“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一课是“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十四章第四节内容,其介绍了具有流动性的气体和液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属于流体动力学的知识,该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教材通过实验得出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然后又通过实验并结合飞机机翼的横截面分析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这一知识点较为抽象,所以初中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观察流体运动产生的一些现象,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并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探究活动;提升;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2-0102-02

执教“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节课,上课前笔者经过认真研究,确定了本节课的两个核心问题:流体压强和流速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和“飞机的升力如何产生”。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笔者采用开展探究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在一系列的活动中,主要遵循以下设计思路:设计哪些实验?选取哪些器材?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通过什么方式改变的?改变的实验条件引起研究对象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从中获得最直接的、生动的实验事实,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对科学的热爱。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动手动脑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知识的得来水到渠成,学习的过程兴趣盎然。放手实验,课堂回归学生,给教师颇多启发。

一、导入: 吹乒乓球比赛

上课开始,笔者出示漏斗和乒乓球并问学生:将乒乓球放在漏斗里,漏斗口朝下,如果对准漏斗用力向下吹气,会看到什么现象?然后将学生的回答板书在黑板上,接着找4名学生上台做吹气演示(强调用力吹气的同时松手),让其他同学观察现象并交流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然后漏斗口朝上吹气,其他同学观察现象交流。我们发现:整个比赛没有成功者。乒乓球没有离开漏斗的原因是什么呢?

很普通的道具、很简单的操作、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激发了探究热情,效果明显。

二、借我一双慧眼——是真的吗

多媒体展示4段视频:

1. 向两张自然下垂的纸中间吹气,纸向外运动。

2. 硬币跳高。

3. 向并行两船中间注水,船向中间靠拢。

4. 两根吸管成直角,一端放在红水里,对着另一端吹气,会看到彩虹。

模仿电视节目《是真的吗》,让学生先猜想哪些可能是真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想象或者生活经验猜想,继而利用准备好的器材去尝试。在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给必要的温馨提示,让学生能正确地做实验,同时要相互帮助提醒,看看在实验中能发现些什么,并且积极思考,把自己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全班交流。如此激发了学生思考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而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进一步会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现象呢?知识的得来不再是简单的灌输和陈述,而是一步步的探究;得到的知识也不是肤浅的一两句话或者一两个符号,而是有生命力的真正的姓“我”的知识。

活动中,笔者及时对学生的分组实验进行指导。比如用注射器向两船之间注水,一定要保证注射器水平向前,不要向下注水;再比如硬币跳高的实验,学生要离开凳子,蹲下来在硬币上方水平向前吹气。对于实验中敢尝试、善思考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大胆交流、张扬个性,增强他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此次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述自己观点的能力,有初步的交流意识。同时,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为以后的物理学习打下基础。

三、关注细节,由实验活动走向思维天空

学生通过活动,已经发现哪些现象是真的,此时的引导至关重要,它相当于用钥匙打开密室的方法。4个实验,我们都看到了什么相同的现象?——物体的形状或者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我们都做了什么?——吹气或者注入水流;而此做法改变了什么?——气体或者液体的流速。流速的改变导致了物体运动状态或者形状改变,可见流速间接改变的是力,而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压强显示。通过如此的刨根问底,我们找到了流速改变压强的事实。也就是通过具体的分析,学生不再停留在实验现象上,而了解到从现象按图索骥,追根求源。而整个思维过程,教师始终只是一个引导者,在关键的时刻给你一个启发,真正努力去寻找方向的,是学生自己。很多时候,教师都觉得,学生活动已经很要时间了,再花费时间去教学生思考,(况且,思考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那还不如直接告诉学生结论来得方便。其实,我们教的是关注,关注你所看到的任何现象之间的联系,每一环节是怎么联系的,便是知道如何去思考,教会思考,有的时候只是需要活动之后的一个引导,或者一个问题。而笔者在教学中试着去处理好这样的细节,或者细微之处,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是经过自己的大脑得来的,而这样得来的知识永生不会忘记。

此时,总结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再回顾课前的吹乒乓球比赛,学生也便能说出乒乓球上下方的流速不同导致压强不同,继而压力不同。此时的回顾也不失为一个关注细节的行为,学生课前产生的疑惑也是教师在上课中应该关注的。

四、空中的大鸟——飞机的升力

笔者问学生:飞机为什么能够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它和鸟有许多相同点。就机翼的形状看,有什么发现吗?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笔者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飞机的机翼与鸟的翅膀的图片让学生观看,与鸟类的翅膀进行比较,学生易于理解。接着,笔者运用多媒体Flash动画展示了飞机飞行情况,并安排活动,让学生分组利用卡纸或塑料泡沫制作机翼模型并进行比赛,且评价出优秀组给予表扬。此活动,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感受机翼的形状——上凸下平,紧接着用吹风机吹风模拟迎面气流,会看到机翼模型缓缓升起。升力从何而来?接下来的思考就是利用前面的知识分析,上表面凸起,气流通过的路程长,上下表面气流经过时间相同,而路程不同会导致速度不同。此时教师只需做个倾听者,或者是质疑者。而学生由动手感知形状,实验感受现象,思考解决疑惑,学习难点的突破一气呵成,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学生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利用了类似飞机机翼的升力?使知识进一步扩展与延伸。

(1)喷雾器的工作原理

(2)踢出的香蕉球

(3)驶过的轿车后面树叶向中间飞起

(4)火车的安全线如何而来

(5)强风为什么能掀起房顶

最后,通过小结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同时通过讲评同步与配套练习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

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

反思之一: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常见物品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还能成为学生喜欢的物理课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反思之二:学生交流合作,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从而让学生觉得自己学得有价值。通过生活中的知识得到应用的现象的了解,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地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反思之三:通过实验探究、动手制作,渗透自然美的教育,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也明白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反思之四: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走向抽象,从物理走向生活;通过解释相关的物理现象,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的知识目标要求不高,重点是通过探究让学生自己得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会运用结论解释现象,所以在教学中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尽可能多地通过动手实验,感悟流体压强特点,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而在教学中,教师是合作者、引导者,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相互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加深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认识生活处处都有物理,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兴趣,真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编辑:张 婕)

猜你喜欢
探究活动科学素养提升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问题意识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原动力
数学探究活动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实践体会
在主题式探究实验中构建生物学概念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