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与跨文化能力的同步培养

2017-06-13 01:47陈甜
校园英语·中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思辨能力

【摘要】思辨能力與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成为了新一轮的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改革的热门关键词。那么,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是否可以同步培养。研究发现,两者互为表里、相互促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可基于思辨学习跨文化知识,又可通过跨文化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做到合二为一同步培养。

【关键词】高校外语专业学生 思辨能力 跨文化交流能力 同步培养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社会对于外语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整与变化直接反射到高校,带给高校外语教学管理者与一线教学人员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以迎应外语学科的发展与变化。在全国性的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改革会议中曾多次就如何更新高校外语教学理念、如何设定校外语人才培养的模式、如何设置专业课程与课堂教学、如何建设教学队伍、如何调整教学管理模式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其中,如何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跨文化能力关注度较高,讨论最为热烈。

美国思辨能力研究领军学者Facione认为,“教育就是学会思考,一点不多,一点不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坚持能力为重”。强调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事实上,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是建立在大脑思考即思辨能力之上。此外,加强培养具有跨文化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界的共识。《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已把“跨文化能力”作为外语类专业的核心能力指标之一纳入培养规格。国内关于如何培养思辨能力、如何培养跨文化能力的讨论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就这两者的关系以及可否合二为一同步培养的探讨却鲜有看见。以下着重就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关系,以及如何同步培养这两种能力展开论述。

一、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症”述评

思辨是指勤学好问,相信理性,尊重事实,谨慎判断,公正评价,敏于探究,持之以恒地追求真理;能对证据、概念、方法、标准、背景等要素进行阐释、分析、评价、推理与解释。早在中国古代就有先贤意识到了思辨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慎思之,明辨之”、“学而不思则周,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等训导。特尔斐项目组在1990年发布的《特尔斐报告》中定义思辨能力为有目的的、自我调节的判断,这些判断对证据类、概念类、方法类、标准类、或背景类考虑因素的阐释、分析、评价、推理与解释,而上述判断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思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探究工具。然而,目前高校部分大学生表现出课中不积极、听讲不发问、讨论缺思考、演讲全靠背、作文太空泛、思维欠流畅、表达太仓皇等,长此以往在他们之中形成了一种“思辨缺席症”现象,也就是分析、推理、评价等思辨技能较为薄弱。高校外语专业学生亦是如此,外语专业学生当论争需要说理时、当写文章需要论述时、当听讲座需要发问时,常常脑子一片空白,感觉无话可说或不知从何说起。不少外语教师为评职称缺论文而发愁,想写文章却无从切入,立论不易,不得已而去编写练习手册来凑数。这些因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能力所造成的现象,都可称之为思辨缺席症。

其实,早在2000年思辨能力的培养已明确写进《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大纲》规定英语专业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然而,十多年过去了,外语专业的教与学仍停留在大量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训练上,思辨能力的培养方面并未取得实质性进步。

二、高校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跨文化能力,从字面上可简单地理解为一种至少了解与深谙两种文化,并能达到有效地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又可具体表现为能通过语言学习认识世界的多样性,以积极开放的态度对待多元文化现象;能敏锐觉察并能合理解释和分析文化差异;能灵活运用策略完成跨文化交流任务;能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具有跨文化能力的人才,就是指那些具备国际化意识与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具体到我国跨文化能力的人才至少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Think locally(本国立场,本土视角);Think globally(人类情怀,跨文化视野);Act locally(接地务实,爱国利民);Act globally(国际规范,合作共赢),既熟知中国国情、中国文化,具有中国情怀,在实践中,应从维护中国的利益出发,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又需要宽广的国际视野,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熟悉掌握国际惯例;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且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在做国际人的同时不至于丧失中华民族的人格和国格。王浩曾就工作在一线的郑州航空港区招商引资从业人员的外语交际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中94%的招商引资工作人员意识到自身文化和目标语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且愿意尊重这些差异;然而37%承认自己对目标语国家文化不了解;20%担心不了解目标语文化与本国文化会导致跨文化交际出现失误。事实证明,服务于国际商务的一线工作者表现出了对跨文化交流的担忧与不自信以及跨文化能力的严重不足。因此,对于将来从事国际商务的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加强跨文化能力培养实属必要。

三、思辨能力与跨文化能力的关系

跨文化能力与思辨能力,一方面,两者互为表里、里应外合。思辨能力常常内隐于心,跨文化能力则往往外显之世。在涉外事务交谈过程中人们常常通过对方外在得体、适当的言谈举止来感受其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再通过其谈吐内容判断出内在的如分析、理解、推理等思辨能力。另一方面,跨文化能力与思辨能力,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渐长。Yong Yun Kim认为跨文化能力包含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且三者相互联系、互相影响,不可分割的。其中认知能力涉及三个层面:首先是要掌握对方语言的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其次是要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包括历史、政治、宗教、价值观等;再者则是对于跨文化交际者的一个高层次要求,即辨别文化差异。所谓要求跨文化交际者具备辨别文化差异,也就是说要求跨文化交际者在了解多元文化的基础上,接受异质文化、尊重异质文化,这其中自然需要跨文化交际者通过分析、推理、评价等思辨能力去辨别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最终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又如Michael Byram在其提出的欧盟模式中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交际者获得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技巧、态度和客观评判型的文化意识。其中客观评判型的文化意识也离不开思辨能力的支撑。可以说,拥有较强的思辨能力有助于我们对于跨文化作品主题、思想内涵和审美意蕴的挖掘,对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的分析。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获得更为广阔的人文知识、扎实的人文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这些知识与素养反过来可用来帮助提升思辨能力,为思辨提供思想的材料和思维的空间。也就是说,思辨能力可以通过对跨文化问题的探究而有效提升,跨文化能力则可以通过思辨能力的提升而提升,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四、思辨能力与跨文化能力合二为一同步培养

一个具有跨文化能力的人同样应该具备深刻的反思能力,他/她能够深度理解与准确表达两种不同语言与文化,能够对本土文化和外国文化进行客观、公允的评价与鉴别,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既不崇洋媚外,也不盲目排外。西方学者King & Magolda指出:“在这个全球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的时代,教育的紧迫任务就是要培养具有跨文化能力的公民,他们在面临涉及多元文化视角的问题时,能够做出明智的、道德的决策。”时代的要求、两者互为补充的关系,要求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流能力,而是要合二为一同步培养。1.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可以基于思辨对跨文化知识、信息与案例进行分析、评价、推理、解释等,具体操作:鼓励教师精心设计运用思辨去完成的跨文化任务,并通过启发式提问与相互辩驳的方式来开展教学,给学生一个能够保持开放性思考的课堂,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2.跨文化教学还应通过设计跨文化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具体操作:培养外语专业学生加强阅读外国作品和外国文献,在阅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异质文化,去评判异质文化,通过对比分析探究如此不同的成因,使整个探究过程从一个知识学习活动转换为另一个问题牵引寻求新知识的过程,形成一个循序渐进、向前推进的跨文化学习活动。3.在任务布置和考试测评中加大写作力度,写作是培养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具体操作:教师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具有挑战性的跨文化论题,如社会热点问题,鼓励写作前做调查、找资料、深入思考以避免空谈,要求学生提出论点,并有理有据地分析、评价与阐释。

五、结语

大学既不是某种专技的训练营,也不仅是为了谋生和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大学的人文教育应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人文主义的精神,教育与大学的理想在其早期形态中发展人的理性、心智,以探究真理。也就是说大学人文教育是让受教育者通过文史哲的相互浸渗融会贯通,形成宽阔而深邃的视野,充满理性智慧而又不失人伦情感的生命立场,清醒地了解自我责任而又能推己及人的生命关怀。体现在个人身上,是综合素质的培养;体现在社群、民族、国家的集体身份上,就是公共智慧的培养。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培养应以外语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为根,结合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等多元能力,培养出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的自主性、复合型人才。正如孙有中和金利民所概括:“英语专业学生的素质为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系统的英语专业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出色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Delphi Project.Expert Consensus on Critical Thinking[A].1990.http://www.insightassessment.com/9dex.html,检索日期:2011/2/8.

[2]Facione,P.A.Quoted in Insight Assessment:Teaching for and About Critical Thinking[Z].http://www.insightassessment.com/9teachtips.html,检索日期:2011 /2/8.

[3]Facione,P.A.&Facione,N.C.Student Course Evaluation Form[Z].http://www.insightassessment.com/pdf files/Eval%20Course%20Form%20CT.pdf,检索日期:2011 /2/8.

[4]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

[5]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3).

[6]孙有中等.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座谈[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1(4).

[7]孙有中.外語教育与思辨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15(2).

[8]孙有中.外语教育与跨文化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16(3).

[9]孙有中,金利民.英语专业的专业知识课程设置改革初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

[10]王浩.试分析招商引资从业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例[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40-42.

[11]严明.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102.

[12]严明.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100.

[13]《中国大百科全书》1998年简明版第7卷.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6240041015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甜(1982-),女,湖南湘潭人,郑州轻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教学。

猜你喜欢
思辨能力
基于培养思辨能力的大学外语教学策略探究
浅议加强英语专业实训课程实践的必要性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中职历史培育学生思辨能力的探究
英语专业写作测试与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