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图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中的运用及应用优势探析

2017-06-13 05:12马兴美
糖尿病新世界 2017年4期
关键词:周围神经病变应用优势肌电图

马兴美

[摘要] 目的 观察肌電图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中的运用及应用优势。 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60例疑似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所有患者均经肌电图检查。对疑似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四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F波的检测情况进行观察,并将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确诊率与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经肌电图检查后,患者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确诊率为70.00%,而临床诊断结果为4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正中神经的MCV、SCV异常率分别为20.00%、26.67%,尺神经的MCV、SCV异常率分别为20.00%、21.67%,胫神经MCV、SCV的异常率为23.33%、31.67%, 腓神经MCV、SCV的异常率分别为30.00%、36.67%,正中神经F波、胫神经F波异常率为35.00%、43.33%。 结论 在疑似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诊断中,经肌电图检查的确诊较高,且可反映患者各个神经的MCV、SCV异常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关键词] 肌电图;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应用优势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2(b)-0170-0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该病症为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属于糖尿病性神经病变[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导致不合理饮食以及作息时间不规律的情况越来越多,糖尿病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不断上升趋势[2]。糖尿病的发展期间,极易出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影响。该病症前期虽病情较轻,但若未及时诊断,并给予控制和治疗,发展后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恢复[3]。该文研究主要针对疑似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观察使用肌电图检查的诊断效果,旨在为临床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相关依据,为治疗该病提供有价值的指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该院收治的60例疑似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肌电图检查。诊断标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4]:①具有典型临床症状(指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等),空腹血糖126 mg/dL(7.0 mmol/L),或餐后血糖≥200 mg/dL(11.1 mmol/L)。②没有典型临床症状,非同日2次空腹血糖126 mg/dL(7.0 mmol/L),或餐后血糖200 mg/dL(11.1 mmol/L)。③没有典型临床症状,仅空腹血糖126 mg/dL(7.0 mmol/L),或餐后血糖200 mg/dL(11.1 mmol/L)及糖耐量实验2 h血糖200 mg/dL(11.1 mmol/L)。符合以上任何一条标准即可诊断为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在糖尿病确诊的基础上,若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量化感觉、电生理诊断以及临床体征、临床症状等检测至少1项存在异样,即可诊断为发生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排除标准:排除患有马尾综合征、干燥综合征以及恶性肿瘤浸润等疾病引起的神经病变患者;排除维生素B12缺乏、麻风病以及淀粉样变等患者。该次研究的60例患者中。主要包括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范围在39岁~84岁之间,平均年龄(65.35±12.53)岁;糖尿病病程时间为3~20年,平均病程为(15.46±4.64)年。所有患者均伴有下肢踩棉垫感、疼痛、麻木以及肢端发凉等临床症状。

1.2 方法

保证检测环境安静,室内温度保持在19~26℃最为适宜。为患者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进行上肢正中神经和尺神经,下肢胫神经和腓神经的常规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运动传导速度、感觉传导速度及F波检测,检查时患者的皮肤温度应保持在32℃左右。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疑似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检查的准确率,并与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同时分析四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F波的异常情况,确定受损类型和受损程度。

1.4 统计方法

疑似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检查的数据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核对后,用%表示检查的准确率、对四肢运动神经(MCV)、感觉神经(SCV)及F波的异常情况,使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肌电图诊断与临床诊断的确诊率对比

肌电图确诊42例患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准确率为70.00%;而临床诊断结果中,确诊率为45.00%(27/60),明显低于肌电图检查结果(P<0.05)

2.2 肌电图的检查结果

正中神经的MCV的减慢、未引出例数分别为12例、0例,异常率为20.00%;SCV的减慢、未引出例数分别为14例、2例,异常率为26.67%。尺神经的MCV的减慢、未引出例数分别为11例、1例,异常率为20.00%;SCV的减慢、未引出例数分别为11例、2例,异常率为21.67%。胫神经MCV的减慢、未引出例数分别为13例、1例,异常率为23.33%;SCV的减慢、未引出例数分别为18例、1例,异常率为31.67%。腓浅神经MCV的减慢、未引出例数分别为16例、2例,异常率为30.00%;SCV的减慢、未引出例数分别为19例、3例,异常率为36.67%。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延长、出现率降低例数分别为20例、1例,异常率为35.00%。胫神经F波潜伏期延长、出现率降低例数分别为24例、2例,异常率为43.33%。检测结果异常患者中脱髓鞘病变31例、轴索受损5例、脱髓鞘合并轴索受损6例,受损程度为轻度的32例、中度9例、重度1例。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包括多种类型,常为对称性双侧发生,且多以肢体远端感觉异常为首发症状,尤以下肢为著,当然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单神经受损或多发的单神经根受损[5]。糖尿病周围神经发生病变的原因主要为周围神经微循环障碍、神经细胞代谢障碍、神经细胞的营养因子减少、神经纤维自身免疫性损害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以往多见于中老年人群,近年来呈年轻化趋势。对于血糖控制不良、糖尿病病程较长等群体,该病的发生率相对更高[6]。该病由于早期隐匿性较强,部分患者无相应的临床表现,容易被医生以及患者忽视。肌电图检查能够确认周围神经病变,并判断其受损类型及受损程度,对无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及时发现亚临床周围神经病变,有助于临床医师对患者进行早期、及时治疗,使早期神经病变恢复正常,使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神经受损得以控制及一定程度的恢复[7-8]。

根据该次研究中,采用肌电图检查的方式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准确率为70.00%,显著高于临床诊断结果(45.00%),P<0.05;且患者检查发现,正中神经的MCV、SCV异常率(20.00%、26.67%)以及尺神经的MCV、SCV异常率(20.00%、21.67%)、胫神经MCV、SCV的异常率(21.33%、31.67%)、腓神经MCV、SCV的异常率(30.00%、36.67%)、正中神经F波、胫神经F波异常率为(35.00%、43.33%)均存在。以上结果可说明,肌电图检查不仅可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确诊率提高,并可对周围神经的损伤情况进行分型和分度,为临床治疗、客观评价疗效及预后判断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综上所述,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肌电图的诊断方式具有确诊率高、分型、分度明确等优势,值得在今后的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杨崇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治疗及疗效评估[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1):38-39.

[2] 季清娜.肌电图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评价[J].中国处方药,2015,13(1):95.

[3] 高焱,郭曉贤.肌电图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21):92-94.

[4] 刘文娟,刘太杞.肌电图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27):3818-3819.

[5] 张明耿,宋施歧,武娟,等.肌电图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当代临床医刊,2015,28(6):1754-1755.

[6] 王振彪,谢艳飞,周明,等.自拟生肌愈皮方与新洁尔灭外用治疗糖尿病足疗效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34):37-39.

[7] 吕晓侠,刘红旗,王靖东,等.丹参多酚酸盐联合甲钴胺对2型糖尿病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肌电图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3):615-616.

[8] 黄伟玲,尹厚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应用肌电图诊断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师杂志,2015,17(5):771-773.

(收稿日期:2016-11-24)

猜你喜欢
周围神经病变应用优势肌电图
关于应用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有关问题研究
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震动感觉阈值的影响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